中正USR-把科技放進大自然,部落智慧傳雲端

中正大學研發長、竹光發熱計畫主持人黃士銘舉辦「尋找鄒族文化竹跡─植物科技辨識體驗營」,讓新科技走入鄒族部落,帶領青年學子認識鄒族民族植物與經濟竹作物,並從生活周遭找到「美」的蹤跡,將一草一木的智慧永續相傳。 圖/中正大學提供
中正大學研發長、竹光發熱計畫主持人黃士銘舉辦「尋找鄒族文化竹跡─植物科技辨識體驗營」,讓新科技走入鄒族部落,帶領青年學子認識鄒族民族植物與經濟竹作物,並從生活周遭找到「美」的蹤跡,將一草一木的智慧永續相傳。 圖/中正大學提供

圖/中正大學提供
圖/中正大學提供

在科技進步推動人類生活的同時,也讓人們更容易忘記祖先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為了保存民族智慧,中正大學竹光發熱綠金計畫與阿里山鄉山美國小、新美國小合作,於8月30、31日舉行「尋找鄒族文化竹跡-植物科技辨識體驗營」。透過中正團隊開發「植物辨識APP」,讓新科技走入鄒族部落,帶領青年學子認識鄒族民族植物與經濟竹作物,並從生活周遭找到「美」的蹤跡,將一草一木的智慧永續相傳。

在為期兩天的「尋找鄒族文化竹跡-植物科技辨識體驗營」中,中正大學竹光發熱計畫團隊透過靜態教學、動態實作,把自然、文化、科技融合一體,一一剖析鄒族的植物故事,讓鄒族學子更加體會部落林地的神秘力量,及捕捉與植物相處的生態之美。此外,營隊也透過傳統竹食製作,運用簡單的材料和做法,讓學子瞭解鄒族的美食文化。

中正大學研發長、竹光發熱計畫主持人黃士銘表示,鄒族文化是嘉義在地重要的文化資產,不僅許多民族智慧都體現在植物應用之中,在阿里山上更有著做為經濟作物的特有竹種「轎篙竹」,但一般人往往到了山上還是對這些植物無感。於是,中正師生團隊開發植物辨識APP,針對鄒族常用植物一一建檔資料庫,只要使用手機鏡頭拍照後上傳雲端,就能知道植物背後的鄒族相關的文化意涵。

圖/中正大學提供
圖/中正大學提供

鄒族的民俗植物蘊含各種意義,且用途廣泛,例如鄒族yoifo(巫師)的法器都是使用在地動植物製成,甚至利用大葉骨碎補施法戀愛魔咒等,文化融合日常生態相當具有獨特性。新美國小校長黃奕仁表示,透過注入新科技,帶領部落學生熟悉自然與生活密不可分,多元的營隊活動也增添不少樂趣。山美國小校長洪榮正則指出,學生藉由實際烹飪發現傳統飲食的智慧,並激起學生學藝潛能。

營隊主持人、中正大學學務長詹盛如表示,「植物辨識APP」是中正資管系學生的專題成果,兼具新科技及文化資產保存意義,也邀請中正學生擔任營隊隊輔,讓大學生與在地連結,以及讓科技辨識從小做起。其中,協辦的飛霧文創工作室更是中正畢業校友的創業團隊。

圖/中正大學提供
圖/中正大學提供

未來該APP將正式上架IOS與Android系統,提供來訪嘉義阿里山或對鄒族文化有興趣的民眾下載。中正團隊表示,透過手機程式結合科技與鄒族原住民文化,讓科技從文化斷層的幫凶,變成文化傳承的利器,在生活進步的同時仍守護傳統文化與智慧。

延伸閱讀

>>路邊撿菸蒂爆紅-南一中同學揪高中生一起「淨街」

>>村落重生「好深活」!原民田裡養文化,粒粒皆傳承

>>盤中飧自己種-小學童幫自己農田雜糧打傘擋雨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少男少女網路色情成癮?研究:A片看太多影響現實親密關係

少男少女網路色情成癮?研究:A片看太多影響現實親密關係

減碳新目標:2035年38±2%!配套措施卻跟不上 學者有4建議

減碳新目標:2035年38±2%!配套措施卻跟不上 學者有4建議

藍碳變血碳?環境部再審「紅樹林方法學」 碳匯效益遭質疑

藍碳變血碳?環境部再審「紅樹林方法學」 碳匯效益遭質疑

狂人川普/全面廢除DEI!指示DEI辦公室放有薪假、下架DEI相關網站

狂人川普/全面廢除DEI!指示DEI辦公室放有薪假、下架DEI相關網站

最新文章

海中的「飛毯」?380天打造海洋巨作 5.45公尺鬼蝠魟標本栩栩如生

海中的「飛毯」?380天打造海洋巨作 5.45公尺鬼蝠魟標本栩栩如生

彈藥庫變身生態教育基地!桃園大湳森林公園帶動、提升生物多樣性

彈藥庫變身生態教育基地!桃園大湳森林公園帶動、提升生物多樣性

耶誕節不浪費!高雄仁武國小附幼用「愛買」做的耶誕樹 有意義、又環保

耶誕節不浪費!高雄仁武國小附幼用「愛買」做的耶誕樹 有意義、又環保

走廊也能種玉米?讓教室變身農場 高雄新上國小奪食農教育獎

走廊也能種玉米?讓教室變身農場 高雄新上國小奪食農教育獎

生命教育最佳代言兔兔「白鬍子教官」 教孩子尊重不同生命

生命教育最佳代言兔兔「白鬍子教官」 教孩子尊重不同生命

從實驗室到魚塭!養殖第四代放棄英國碩士 回鄉推廣虱目魚、食魚教育

從實驗室到魚塭!養殖第四代放棄英國碩士 回鄉推廣虱目魚、食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