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外國還遙遠的偏鄉議題:數位學習的「網縫」

2018/10/18 唐宇新

最近「中小學數位學習中程計畫」吵得沸沸揚揚,政府要購足行動載具,民間的聲音是,不要忽略民間的努力和資源,要將現有的教育平台納入思考。而近20年教學經歷的偏鄉國小老師卻投書表示,載具和民間的的數位學習資源都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好的師資,一切都是假的。

有個朋友轉了一張遠在坦尚尼亞小學生們求學的照片給我,轉來的照片隨著文字表達出對於那遙遠國度學生求學之苦。我沒去過坦尚尼亞,我只知道孩子說:「老師,為什麼我們要去台北一趟要5個小時?」另外,孩子也當著教育部長官問:「為什麼我們的桌椅沒辦法更新?」我也聽孩子說過:「老師,為什麼人家送我們的平版連PaGamO都不能裝?」

你我所知道的世界差異就是這麼大,就光在同一個島嶼上,連飛機都不用搭就可以看見這些。我也曾與很多朋友分享「最遠的偏鄉,其實就在你我身邊。」

就你我所知道的,光是教育資源分配這點上很明顯的拉出更大的差距--要不找民代經費支援走產學合作、要不老師出了名就會有人自動找上門把東西往教室裡堆;也因此,相同的偏鄉就有不同的設備,很明顯的差異。

這差異的根本不是別的,而是政府究竟有沒有發現政策的「網縫」有多大!

0
大家總認為有設備、有平台,教室現場就可以擁有行雲流水的智慧教學,但教學現場並不如研習傳授的理想簡單。 記者蘇木春/攝影

老師的職責不是只救那個最急、最該救的

在政府之外,台灣有一些民間經營的數位學習資源,例如均一教育平台、PaGamO等,都算是拔尖者真心為孩子而經營的。在決策者與商界人士眼中,數位教育似乎就是「有了便捷的平台,老師只要把時間用在弱勢學生的誘導上就好了!」

我不禁回頭想在教育學院中所學,回頭問自己:「老師,你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啊!」

老實說,我不是什麼賢能教師,這20年來只想著一件事:「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畢竟只是個拴螺絲的基層而已,壓根沒想過上層會給些什麼、做些什麼。就是活著、坐著、等著他們來評鑑。就算拿到了資源,只能笑一笑,上完體育課擦擦汗還得準備下一堂自然課、社會課。在這種有什麼就用什麼,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的環境下,學生才是我眼前的本務、教學的最終目標。

我眼中老師的本分,不是那個現在大家強調的,「弱的該提攜、強的自己跑」,而是「讓每個孩子看見自己的長處,點燃孩子的動力,讓他們往自己的夢想前進」。老師的職責就誠如醫師宣言中這段一樣「我將不容許有任何年齡、疾病、殘疾、信仰、國族、性別、國籍、政見、種族、地位或性向的考慮介於我的職責和病人間」一樣,不是只要救那最急、最該救的,而是平等的施救任何需要的人。

想做的老師得不到設備,不想做的卻拿了一堆

「天降甘霖降水田,旱田渠中不見水」這句話大概是農人的最痛吧!不過很少有人想到,教育現場也是這樣!政策面,我們看到了「前瞻計畫」灑了數位教室設備與無線網路,卻見不著學生手上有數位載具,更別說要用教育公益平台進行學習了,很多老師只有教師用的教學平版大螢幕投影機,在這個情形下進行教學就已經無暇餘力,甚至有些老師認為,有數位載具在學生身邊反而會造成教學困難。

尤其華人學生的習慣等著老師餵知識,很少孩子會主動運用方法追尋知識。有時面對這樣的教學炎涼,教與學即使有了高端的設備,也不見得能讓困境改善。

然而真的有能力使用數位設備進行教學,讓現場更有活力的老師也不在少數,問題就出在設備分配不均:有能力的老師拿不到應有的設備,而不想做的老師卻又拿了一堆設備,造成資源上的浪費。

0
教育不能求有不勝求無,不是給了設備、給了平台就好。 記者蘇木春/攝影

有了設備和平台,為什麼還是無法數位學習?

「數位設備在師生手上究竟要做什麼用?」很多同業也跟我討論到這件事情,因為他們總覺得設備到學生手上很難掌控。問題的根本在於,是否每個老師都需要設備讓學生全面數位化學習、學生又真的會在課堂上乖乖的使用學習平台自學嗎?

研習辦了又辦,前前後後都辦了N場去了,老師難道還不能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嗎?也就是很多老師認為自己參與過很多場研習,就可以面對數位化教學的湖泊海洋了,認為每個教學現場都跟研習時看到的水塘一樣深淺。

問題來了,這些老師總在數位教學遇到困擾時才發現:教學現場並不如研習傳授的理想簡單!不只基層老師,很多學習平台業者或教育部的長官都有這樣的謬思,大家總認為有設備、有平台,教室現場就可以擁有行雲流水的智慧教學。

其實,現場真的很缺有經驗的教師!這不是辦辦研習就算了的事情。就連中國的情形也一樣,即使現在中國教育現場的設備已跨步超越台灣,問題同樣存在:根本上就是教師素養出了問題。

3年內增聘2500名教師,是來緩解問題,還是增加困擾?

我們的政府有看見,甚至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嗎?今年教師節與過往一樣,辦個像普渡一樣的活動敬敬神外,政府順口發布個「3年內增聘2500名老師助行政減量」的利多消息提升教育現場的志氣。

看得出來,政府也發現到學校在公文數位化後承辦量已經超過18年前的數倍,這也代表政府無力約束下轄單位以教育基層為羔羊任意拔毛取肉。

問題來了,這些老師並不是正式教師,而是約聘僱教師。即使有教師證,這些人卻有可能在今年錄取、明年浪蕩天涯。對應到上個環節上,如此教師即使考得過教師甄試,素質上也爾爾。更嚴重的問題則是,這些老師極可能是應屆大畢業的新生軍、我們口中的流浪教師,有許多是每週在學校只有18~22堂課,這節上完、下節離開的候鳥教師。

若只是想做單一科目的補救教學,用大學生教小學生或許綽綽有餘,不過所謂教育,背後還有輔導、心理、班級經營等問題要去,這不是只要2500個這節上課、下節不在的約聘鐘點教師的事,而是需要一群精緻且正式人力參與的工程。也因此我真心懷疑政府政策究竟是打算打擊教育現場士氣,還是單純為了教育人員的親睞而開了一張選舉牛肉票而已。

「教育是一場必然的改革!」我相信大家都能接受這句話,只是當流汗、流淚的只是現場面對學生的老師時,我真的不曉得最後收割這些學習成果的官員與商界善心人士甚至是公益團體,究竟是怎樣看待教育工作的?難道老師真的只要拯救需要補救的學生就罷了嗎?

說真的,教育不能求有不勝求無,不是給了設備、給了平台就好,這輕則讓學生失去思考與人之間的能力,重則讓孩子失去夢想。教育應以長遠的思維來分配所有關於人、設備與培訓這些資源,不該為單一平台或單位來思維考量。

這世代是一個合作開展的年代,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獨立運作於整個教育改革之外,無論政府、政策、業者、公益團體亦或是現場的你我他都一樣,每個人都得付出自己一份力才有可能為下個世代帶來一點翻轉的機會。


揮別大政府時代,迎接大社會到來,我們都是驅動台灣進步的力量,點下圖訂閱我們

• 我要投稿:http://bit.ly/2wyDWmk

推薦閱讀

專家破教學迷思:數位科技無法弭平學習落差

這所大學全世界高中生擠破頭 他卻選擇休學

學校教的太生硬?用這個看任何影片都能學英文

孩子忙課業不用做家務?這個媽媽想的不一樣

作者文章

組織短講參與者合影。 圖/暖日永續節提供

【倡議圈活動】2024 臺師大暖日永續節:讓人輕鬆參與、看見溫度

2024/04/30
面對2050淨零大趨勢,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點出關鍵項目,需要「建築能...

「淨零建築」最佳起手解方在這裡!澄毓集結企業強棒 要讓建築業「一碳就淨」

2024/04/30
科學繪圖師江勻楷擅長用寫實風格描繪生物與場景,並將科學資訊融入其中。 圖/張皓婷...

科學繪圖師江勻楷 用手繪藝術與科學共舞共存

2024/04/30
有民眾在花蓮市拾獲1隻台灣狐蝠寶寶,通報林保署花蓮分署,是台灣首例救援案例。花蓮...

民眾拾獲台灣狐蝠寶寶 花蓮展開全台首例幼蝠救援

2024/04/30
烏溪特有的「巴氏銀鮈」,一度瀕臨絕種。 圖/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提供

復育有成!瀕絕保育類巴氏銀鮈 烏溪2年增至800多尾

2024/04/30
屏東縣環保局近日帶著環保局同仁們、牡丹鄉公所人員共28人,頂著烈日來到阿塱壹古道...

2天清出100多包垃圾…屏東阿塱壹古道 遭遊客垃圾侵襲

2024/04/30

最新文章

四技二專統測融入ESG、碳排等概念。學生正把握時間複習。 圖/余承翰攝影

統測題目融入ESG 設計科目融入環保、商業考永續減碳

2024/04/29
世界柑橘果醬大賽成績揭曉,雲林縣立樟湖國民中小學5名孩童作品獲得2金3銀。 圖/...

雲林柑橘做果醬 樟湖學童奪英國世界大賽2金3銀

2024/04/24
近年校園霸凌事件引發社會關注。示意圖。 圖/shutterstock

校園霸凌修法!修改師對生霸凌處置 增設調和機制

2024/04/22
學生透過描述家庭餐桌、當地小吃、挖掘家傳食譜等方式,試著培養對生活飲食的觀察力與...

你吃的米從哪來?蘭雅國中「飲食書寫週記」計畫 翻轉食農教育

2024/04/22
將性平融入教學,往往也能收到學生令人驚豔的回饋。示意圖。 圖/shutterst...

性別平等教育法20週年,台灣性別平等了嗎?

2024/04/19
彰化縣花壇文祥國小學生將咖啡渣、黃豆渣,廢物利用製作成蚊香,摘下教育部學校環境教...

咖啡渣做蚊香!彰化國小學童發明奪冠軍 產品義賣籌畢旅費

2024/04/1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