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群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我們相信,任何改變行動都源自於「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開始,因著打動人心的那篇文字所乘載的資訊和情感而產生共鳴、轉化。唯有資訊公開、普及,並透過社會大眾參與,方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臻至永續發展。-
聯合國氣候雄心峰會登場 哪些減碳牛步的大國領袖「被缺席」?
2023-09-28 12:10:36上萬民眾用遊行為紐約氣候週揭開序幕後,20日登場的是聯合國氣候雄心峰會(Climate Ambition Summit)。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會前就放話不會邀請沒雄心、不積極行動的國家在峰會中發言,因此場中未見中、美、英、法等國領袖身影。29 -
歐盟機場起飛航班需用永續燃料 2050年達70%
2023-09-26 11:28:15歐洲議會9月13日通過新規,將逐步提高歐盟機場使用永續航空燃料(SAF)的占比以落實航空業減碳,目標是在2050年達到70%。新規待歐盟理事會批准後,預計於2024年1月1日生效。48 -
紐約氣候週萬人遊行高喊終結化石燃料 全球 500 場行動響應
2023-09-23 09:30:42在各種終結化石燃料的口號、音樂、標語、表演中,今年的紐約氣候週活動9月17日熱鬧登場。上萬民眾湧入曼哈頓,在聯合國總部大樓前疾呼,不僅要美國政府減少使用化石燃料,更是對聯合國代表們與各國領袖積極對抗氣候變遷的強烈訴求。90 -
首批福島含氚核廢水排放完畢 民間社會國際行動不停歇
2023-09-22 11:52:02今年8月初,日本宣佈福島第一核電廠排放決定後,除了日本本地,其他國家民眾也開始組織抗議行動。「反對日本在海洋傾倒核廢水全球運動網絡」共號召188萬9415人參加連署,要求日本對排放福島核廢水入海採取負責任的行動,履行國家和國際組織對於保障人權和健康海洋的義務。台灣民間「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也在9月14日晚間舉辦燭光排字快閃行動。85 -
正視頭號外來種威脅 澳洲草擬野貓管理十年計畫
2023-09-20 10:09:33研究指出,澳洲每天有近600萬隻原生種野生動物被野貓殺死。為降低衝擊,澳洲聯邦環境部本月發布野貓管理計畫草案,首重於保護受野貓威脅最大的物種,讓他們免於滅絕。計畫為期十年,前五年預估投入6000萬澳幣。這將是澳洲自去年喊出「瀕危物種零滅絕」(Zero Extinctions)目標後,極重要的一步。70 -
環境部:國人持有手機55%是閒置空機 拚「手機循環率」2025年達15%
2023-09-19 12:08:36台灣智慧型手機年銷量超過600萬台,但不少民眾都有舊機或空機閒置的經驗。環境部資源循環署9月14日表示,國人持有的手機有55%是閒置空機,未來擬提出修法草案,將手機回收及維修合併設計「手機循環率」,讓稀缺的電子資源經由正確管道回收、循環利用。不過部分業者認為,手機循環率的定義與計算方式還需要釐清。146 -
屏科大推仿真羽毛工藝 保育熊鷹也傳承部落文化
2023-09-18 12:26:07熊鷹在排灣族與魯凱族文化中有著獨特意義,但隨著部落傳統規範式微,商業化的鷹羽需求使屏東、台東的熊鷹族群受威脅,屏科大學者因而與工藝家合作,推動熊鷹仿真羽毛繪製技術,希望兼顧部落文化與生態保育。9月11日起在屏東林業小棧展出「熊鷹仿真羽毛暨部落傳統文化展」,呈現工藝推動五年的成果,以及熊鷹與部落交織的文化歷史。603 -
一個果莢現生機 公私協力帶瀕絕「櫻石斛」重回原棲地
2023-09-18 12:25:02野生蘭花生長在荒郊野外,常因其美麗的花兒面臨採集的壓力受脅。櫻石斛也是相同的遭遇,幸運的是,蘭科專家余勝焜保留在原生地採集的果莢,交由農業部生多所的研究團隊,進行繁殖保存,兩年培育出實生苗,今(2023)年5月在「國土綠網計畫」支持,以及農業部林試所、林業署新竹分署、雲仙樂園等公私單位的協力下,在原棲地開闢場址種植,歷經近4個月,儘管颱風過境,仍有近9成植栽存活下來。77 -
研究:這種細菌超會吃甲烷! 減緩暖化的迷你幫手
2023-09-17 07:28:56減少溫室氣體的責任很大,科學家在自然界找到「超迷你幫手」了!最新研究發現一種特殊的甲烷氧化菌,能更有效地分解甲烷,而甲烷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溫室氣體。研究人員對這種細菌寄予厚望,但目前仍在實驗室階段,如何擴大規模仍是一大考驗。147 -
科學家發現加州深海「章魚花園」 逾2萬隻章魚群聚海底溫泉創造生態綠洲
2023-09-11 12:22:18章魚通常是獨居的生物,卻有一群淡紫色外表、跟葡萄柚差不多大小的珍珠章魚(Pearl Octopuses,學名:Muusoctopus robustus)群聚在加州沿海約3200公尺深的海底,形成333公頃左右的「章魚花園」。72 -
保留90%給自然 阿里磅農場「定存大自然」計畫守護北海岸淡水濕地
2023-09-10 09:00:00隨著山林開發,野生動物逐漸失去生存棲地,人們距離自然越來越遠,孩童的成長多被3C產品包圍,成為一群失去山林的孩子。為守護並提供下一代一個可賞、可學、可玩、可愛的自然生態寶庫,曾經是美商藥廠幹部的王德昌放棄高薪,於1997年發起「定存大自然」計畫,於報章雜誌刊登廣告,號召大眾集資購地做保育。最後於2000年左右,在新北石門鄉阿里磅的一處優美谷地創設了面積約10.3公頃的「阿里磅生態休閒農場」。22 -
山海不息 日本能登半島傳統與現代相融 再振千年文化
2023-09-09 09:00:00能登半島自日本本島往北,向日本海延伸,島上遍布海拔300公尺的丘陵地,平原有限,形塑出大海、水梯田與森林的鑲嵌地景,成為里山、里海的縮影。能登居民與森林、海洋緊密相連,農業系統與文化可追溯至千年前,如今因為人口老化、青年人口外移,面臨文化消失危機。「能登地區『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推廣與合作協會」(Noto Regional Association for GIAHS Promotion and Cooperation)正藉環境教育與公民科學扭轉局面,重振千年文化。38 -
拚經濟拚到地球超載 學者倡「棄成長」務實追求福祉經濟
2023-09-07 12:15:198月2日是今年的「地球超載日(Earth Overshoot Day)」,代表人類已透支今年度的地球資源。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學者於當天舉辦論壇指出,追求GDP成長的拚經濟思維,導致大量消耗地球資源,呼籲台灣政府淘汰GDP成長率目標,思考如紐西蘭等國以整體社會福祉作為發展標的。69 -
高污染車輛不歡迎 倫敦成全球最大空污管制區
2023-09-07 12:13:27英國倫敦「超低碳排放區」(ULEZ)8 月 29 日擴大實施,將城市外圍 500 萬人居住的地區都納入,老舊高污染車進出管制區域每天要支付約新台幣 500 元,成了全球最大空氣品質管制區。不過,這項政策引發大批民眾上街抗議,甚至擴大成政治事件。84 -
國內研究量化綠地好處:綠地增加可能降低躁鬱症罹病率
2023-09-06 14:35:32過去許多研究證實綠地對心理健康的正面效益,但沒有量化數據。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副教授吳治達團隊8月18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台灣348個鄉鎮中綠地比率愈高,躁鬱症發生率有愈低的趨勢,研究結果登上國際期刊。這也是亞太地區首次開發出以綠地比率,來推估健康狀態的模型。研究並指出,台灣有50個鄉鎮綠地覆蓋率未達25.6%,不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935 -
發現台版普羅旺斯 以香氣為印記 雙連埤石薺薴命名「犬香薷」
2023-09-06 14:34:23提到薰衣草,就想到南法普羅旺斯。那麼台灣足以抗庭的植物呢?來自宜蘭縣員山鄉雙連埤的原生植物石薺薴,其優雅的香氣,經由農業部林業試驗所研究團隊推廣,不但吸引知名品牌肯園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投入,更有望推展到國際舞台,成為台灣香氣代表;並以「犬香薷」命名,用以緬懷日本學者藤田安二近百年前的創見,為原生植物競爭力寫新頁。130 -
離岸風電區塊開發首輪5風場簽約 蓋哪裡?有哪些環境議題?
2023-09-05 15:42:14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首輪簽約結果8月底出爐,共五座風場提出簽約申請,總容量約2.3GW,除唯一離岸風電本土開發商投資的風場入列,這批風場也將評估採用免打樁工法。不過環保團體指出,此次選商風場對環境的影響仍堪憂,除風場侵入鯨豚棲地、與傳統漁場重疊等風險,還有風場離岸最近只有8公里,恐怕威脅白海豚等瀕危物種。285 -
鳥松濕地外來魚種肆虐 高雄鳥會發釣魚證「請支援釣魚!」
2023-09-04 15:54:16兇猛、肉食性的外來魚種魚虎(小盾鱧)、泰國鱧等,近年已成為台灣南部水域的大麻煩。高雄市野鳥學會為移除鳥松濕地公園外來魚種,今年以發放釣魚證方式取代單日一次性移除,讓釣魚志工在平日自行到濕地施釣,除了移除外來種,也兼具個人休閒運動。6224 -
光電選址如何把關生態 學者籲考量地景降低衝擊
2023-09-02 09:00:00光電場與生態保育爭議不斷,地球公民基金會 8 月 24 日舉行「地面光電發展需要的生態資訊與保育機制」座談會,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組長林瑞興表示,目前審查機制並未強制業者處理生態課題;曾參與苗栗小光電審查的學者也指出,業者即便有生態友善措施,往往也缺乏生態調查支持,審查時只能憑經驗決定。東華大學教授孫義方則建議,選址評估應考慮地景,讓光電以最小影響方式鑲嵌為地景的一部分,才能降低生態衝擊。126 -
甲烷排放不只牛羊-研究指河流棲地破壞與都市廢水也是關鍵
2023-08-30 13:15:37隨著氣候變遷,全球力拼減少溫室氣體。甲烷的溫室效應強,成為減排重要課題,連牛羊打嗝、排泄產出的甲烷都要管制。不過,最新跨國研究指出,河溪周圍的人為建設、都市的廢水處理不完全,都可能增加甲烷排放。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