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在孩子生命留下傷痕 閱讀如何幫助他們?
一個學校的單親、新住民、隔代教養比例是62%,數字很簡單,但換成坐在我班級裡的孩子實際狀況,卻令人心痛。
曾經有一班孩子,有半數,將近10個,每天都讓我煩惱。家長的經濟不穩,喝了酒就變成另一個人;我要留意小刀和剪刀,深怕有個孩子在課堂就往自己的手割去;新住民媽媽受不了夫家跑了,留下來的孩子獨自要手洗全家的冬衣,洗不乾淨的下場是塑膠管伺候,對媽媽的記憶都是鄙棄;不知道媽媽來自哪裡,到底自己是台灣人還是越南人;爸爸有精神疾病,稍不注意,所有課本習作都被燒掉……。這樣的孩子,一班有10個。
每天,我就像是把一個個玻璃球往上拋的特技演員,要小心每個球,注意他們的眼神、表情和情緒。一不注意,怕他們掉到地上,碎了。
我深深感謝他們願意坐在我的班級裡,即使在愛和安全這麼匱乏的情況下,他們竟然還願意坐在教室裡。他們告訴我,來學校很開心,因為看見同學,知道有人也了解我的感受,就覺得安心。
「老師了解你的感受」我說不出口
我自己從小也是這樣,從黑暗的那頭走來。我深深知道,走在不見光的所在的感覺和害怕、無力和憤怒、絕望和不知所措。也因為太黑暗,我說不出口,我很怕當我說出這些黑暗之後,我會軟弱的沒有力量走下去。別人的同情和故意的關心,我也承受不了。因此,如果要我廉價的對孩子說:「老師了解你的感受。」這樣敷衍不負責任的話,我說不出口。我不是他,他的困境我沒有辦法了解。
我有時覺得,當老師的累是累在心裡。隨著年資增長,我漸漸成為一個專業、有經驗的老師,慢慢的,我發現許多手上的孩子,有些和以前的孩子好像;漸漸的,我發現很多是社會和家庭的問題,而這些似乎會導向某些特定的結局。但我只能看著發生,卻無力挽回這些悲劇,解決這些問題。我一個小小的老師,面對班級裡2、30個家庭,我真的沒有辦法。除了痛苦,我只能讓自己麻木,或是把問題推到他們本身,不牽涉其中,不放入感情,這樣就不會受傷。
可是我看著他們,卻好像看見我小的時候。我想,我可以做些什麼呢?還有什麼更多可能呢?難道,一點都沒有辦法挽回嗎?
找一本對應生命經驗的書,讓他不孤單
後來,我想到了「閱讀」。是閱讀把我拉回來,讓我重新相信、重新有盼望的,也許,閱讀可以幫上忙。於是,我在班上放了很多書,只要一個孩子對某項事物有興趣,我就可以找到一本對應的書。我也深信,在浩瀚漫長的時空中,一定曾經有個靈魂會了解他、會療癒他,也許不能解決他現在的問題,但只要一句話和他的心境一樣,就像是閃電入心,讓他相信,曾經有人懂他的感覺,知道他的心事,這樣就會燃起火焰。
在孤單的時候,知道「原來不是只有我這麼孤單和無助」,就會讓人覺得安心,相信前方有光亮等著自己,重新燃起往前走的動力。我一直相信,一定有這本書的存在。
有一次,我記得很清楚,有個小男生,爸爸幾個月才回家一次,爺爺總覺得他會偷錢,拿著藤條就往學校,衝到教室要揍他。我總是攔下爺爺,卻覺得實在無能為力而喪氣。有一天,這個小男孩拿著報紙,笑著對我說:「老師,我覺得《國語日報》還滿好看的。」我像被雷打到一樣,我知道這是我要的獎。我要的獎,是孩子頒給我的。
現實是,有時我還是會被家長威脅要到學校來「堵」我,只因我打電話關心孩子怎麼還沒到校,吵到家長睡覺。
我擔心的是那個孩子的心裡過不去,他怎麼面對其他同學和師長的目光?肯定會苦惱為什麼自己的爸媽這麼不一樣。於是,我默默的在教室後面放了張友漁的《我的爸爸是流氓》、《西貢小子》。《我的爸爸是流氓》從孩子的角度去看流氓爸爸,看見自己對父親的怨懟與愛、矛盾及掙扎,最後留下開放的結局。作者把主角心中的掙扎、痛苦描寫得深刻淋漓。孩子看完,給我一個了解的目光。
而《西貢小子》,最適合新住民孩子閱讀。那些媽媽和孩子的自述、說著他們的感覺,都讓我們覺得羞愧和抱歉。我們自以為是的自大,傷了人竟不自知。孩子也可以從中知道媽媽的感覺。我待過的學校有好多新住民的孩子,有越南媽媽、印尼媽媽、大陸媽媽。
常見在校乖巧的孩子,卻在校門口對媽媽頤指氣使。媽媽衣服簡陋,孩子身上卻都是名牌運動衣鞋;五年級的孩子只知道媽媽來自大陸,什麼省、什麼地區、外公外婆如何,全不知。我上新住民孩子閱讀營時不禁想:孩子在家到底和媽媽是什麼樣的相處模式,為什麼可以疏離至此?媽媽不能隨便外出,不被允許出門、參加班親會⋯⋯因為很多新住民的媽媽,在家是被看成「買來的財產」。
這些我遇見的孩子,境遇比起書中的還要黑暗很多,沒有像書中那般體貼、有正常修表的爸爸,沒有會反省的奶奶、支援流氓家庭的外婆舅舅們⋯⋯但是藉由書,還是有些情緒可以抒發,可以被了解,知道自己不是孤獨的,會重新相信前方有光。這是我現在做的事情,這是我要的閱讀。
當閱讀走進孩子的生命,孩子從中補足他們從來不知道、沒有人告訴他們的價值觀,讓他們知道浩瀚宇宙時空中,也曾經有人跟他們一樣困惑、痛苦、自我懷疑、傷心、心碎、沒有自信想要放棄自己。當他們找到這樣一本可以了解他的書,痛苦有了出口,閱讀就成了那道光。
那光,可能無法解決問題,但可以讓人感到療癒和心靈平靜,然後再踏實的走下去!
• 本文摘自:從讀到寫,林怡辰的閱讀教育
• 出版社:親子天下
• 出版日期:201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