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鮮人愛當助理?學者憂台灣年輕人太晚熟

每年到了7、8月,台灣不少年輕人都要面臨人生中重要的選擇。圖/報系資料照
每年到了7、8月,台灣不少年輕人都要面臨人生中重要的選擇。圖/報系資料照
優質教育

數學系所十幾年前是冷門,現在大數據正夯,反成基礎熱門學科;企業管理,十幾年來都是各大學熱門系所,然而不少畢業生也是就業氾濫、缺乏專長的低薪族。關於人生的選擇,能力和勇氣從哪裡來?在養成選擇能力的路上,父母、師長等成人們又該扮演什麼角色呢?

每年到了7、8月,台灣不少年輕人都要面臨人生中重要的選擇,不管是社會新鮮人開始第一份工作,或是國中生、高中生開始進入另一個求學階段,都會有些迷茫。有些人會跟家人商量,有些人會諮詢專家,當然有些人對於自己的選擇非常篤定,相信自己的判斷。

誰來做最後的決定?

不管是諮詢家人或是透過外部管道,理論上來說,年輕人還是要自己做最後判斷。然而,在台灣,事實並非如此。除了少數年輕人從小就很有主見,大部分台灣年輕人,在就學上大都聽從家人或是師長建議,這些建議很多是實務上的考量。

今年大學志願選填大學志願選填大抵以就業熱門取向為主,就可以看見這個現象:未來AI很紅,所以資工、電機就是大熱門;財務金融薪資高,財務管理或是金融科系就是火紅選擇;在就業上,多數也都順從之前學長姐或父母親的職涯選擇--選擇安全的路。

台灣年輕人大概要到了大學階段或是進入社會,才開始有些自我判斷及選擇。根據報導,台灣4成以上的大學生希望自己能夠重新選擇專長,這跟歐美國家的年輕人有些不同。大部分歐美高中生或大學生,尤其是菁英人才,大概這時候已經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了,打工賺錢、出國體驗、申請學校等等,為自己的未來想像。

台灣年輕人太晚熟

台灣年輕人晚熟,大抵跟我們的教育制度有密切關係。不管是學校或是家庭,大都不鼓勵學生發問或質疑,也缺乏自我批判與反省訓練,從小學到高中,教室最常聽到的話語是「安靜、不要講話」,家庭父母親總是「害怕小孩犯錯」。我在大學課堂上,常問學生一些問題,也都沒有給任何答案,只是提醒他們自己思考,很多學生下課後非常驚恐地問我,期末考要如何作答?

這樣的教育與訓練也反映在職業選擇上。我觀察到我身邊不少社會新鮮人最喜歡的工作是「助理」,這是一個我們戲稱「三不」的工作:「不需思考、不用負責、不必加班」。輕鬆面對未來,也不考慮未來,這樣的心態,容易養成自我感覺良好,有錯歸罪別人的自我防衛機制。我常問我的助理,5年、10年後,還是個助理嗎?助理或是辦公室小職員,雖然不需要負責,也不太思考,卻是永遠低薪的一群。

培養會質疑的一群人!

思考、質疑及批判,其實是現今亟需培養的競爭力,也是往前走的動力,更是自我成長的唯一途徑。如果不從小培養,等到慣性養成,要求我們年輕人自己去做判斷、自己去做選擇,根本非常困難。為自己的選擇或錯誤的作為負責,也是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每當兒子來問我大學選課或找工作的建議,我都非常為難。回答也不是,不回答,好像沒有盡父親的責任。我總是希望他自己先列出一些思考點及選項,我們再來討論。這時我就非常感慨,為何年輕人缺乏批判及質疑能力。

誤解及錯誤往往也是成長過程的一部分,我們有無膽識去選擇那條少人走的路呢?圖/pixabay
誤解及錯誤往往也是成長過程的一部分,我們有無膽識去選擇那條少人走的路呢?圖/pixabay

最近不少台灣高中生或大學生到大陸、香港或歐美國家念書,不再以台大為第一志願,這種多元選擇,誠然是好事。然而,這些選擇有多少是自己的判斷,而非父母建議或社會氛圍?台灣菁英學生的學涯選擇,長輩介入的成份不少。這讓我想起美國詩人Robert Frost的一首詩〈那條未選擇的路〉(The Road Not Taken)。這首詩最後幾行是這麼說的: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我將提此事,有些感嘆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多少歲月之後,在某處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

林中分岔兩條路,我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選了比較少人走的路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造就一切的改變

不少讀者對這首詩有不同的解釋或誤解。但就如我前面所說的,誤解及錯誤往往也是成長過程的一部分。人生選擇無法重來,選擇人少的道路,結果可能一樣美麗也可能完全不同,沒有人可以預料。這首詩,對我來說,大概最重要的是「選擇的勇氣」。我們有無膽識去選擇那條少人走的路呢?現今AI流行,我敢去選擇我喜歡的建築土木嗎?大家在談廢核,我能去探究核子工程嗎?實務科系當道,我可以就讀哲學、文學系所嗎?

理性選擇或價值導向?

很多事實證明,缺乏自我反省及判斷,未來只是隨波逐流,在眾多競爭中,喪失優勢。數學系所在十幾年前是冷門,現在大數據運用,反成基礎熱門學科;企業管理,十幾年來都是各大學熱門系所,然而不少畢業生也是就業氾濫、缺乏專長的低薪族。

不少年輕人想要轉系所,不少人想要改變自己的職涯選擇,這是否代表之前選擇碰到瓶頸?選擇如何而來?如何做選擇呢?很多專家提出一堆選擇公式或理性模組,不管是SWOT分析或是九宮格演示,這些都是合乎理性的作法。然而,選擇常常牽涉到價值選擇,當醫生比較好呢?還是去為弱勢學生服務比較有價值呢?生活富裕、工作穩定是自己所好?還是處在不斷挑戰自我的極限,才是自己的生活價值呢?

陳超明認為,台灣年輕人晚熟和教育制度有密切關係。圖/報系資料照
陳超明認為,台灣年輕人晚熟和教育制度有密切關係。圖/報系資料照

我一直認為沒有哪種選擇比較好或比較對,有勇氣選擇自己內心想要的,而不一定是父母或社會期望的,然後用心、用力去實現自己的選擇,這才是年輕人應該面對的。

勇氣、執行,才是選擇的重點。現今選擇熱門科系或是熱門行業,但這真是自己喜歡或自己想要過的生活嗎?想想10年後,你想過什麼生活、想要什麼樣的人生:到底是要在科技公司作個人人羨慕的科技人?在金融競爭的行業中,發揮你的創意?還是在偏鄉學校看著孩子的笑容?或是在安穩地過著「助理」的生活?

從小讓孩子有質疑、選擇的能力

能自己選擇,喜歡自己的選擇,這些能力特質都不是「天生的」,教育主管、學校老師、家中大人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或年輕人具備選擇的能力,就應該在教育及生活中鼓勵孩子質疑、思考、反省與批判,這樣他們才能勇敢選擇,這樣才能一直往前走!害怕他們犯錯、擔心他們選擇錯誤,他們永遠是你的爸寶、媽寶。

12年國教強調素養,不就是培養思考與質疑的能力?如果一直灌輸知識,一直告訴孩子一些我們大人認知的價值、規範及歷史(不管是台灣歷史還是中國歷史),那我們還是回到威權的教育體制,而不是培養年輕人「選擇與判斷的能力」!

陳超明指出,台灣年輕人大概要到了大學階段或是進入社會,才開始有些自我判斷及選擇。圖/pixabay
陳超明指出,台灣年輕人大概要到了大學階段或是進入社會,才開始有些自我判斷及選擇。圖/pixabay


揮別大政府時代,迎接大社會到來,我們都是驅動台灣進步的力量,點下圖訂閱我們

• 我要投稿:http://bit.ly/2wyDWmk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232.jpg

陳超明

實踐大學應外系、創意產業博士班講座教授、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執行長。
致力於全球化人才培育,近年來也努力協助偏鄉/弱勢學童英語教育,並關注台灣高等教育國際化及文化創意產業等相關議題。

作者文章

台灣需要什麼樣的領導人才?

台灣需要什麼樣的領導人才?

20年後台灣說什麼語言?談雙語政策價值選擇

20年後台灣說什麼語言?談雙語政策價值選擇

社會新鮮人愛當助理?學者憂台灣年輕人太晚熟

社會新鮮人愛當助理?學者憂台灣年輕人太晚熟

大學社會責任 為何人文及基礎科學缺席?

大學社會責任 為何人文及基礎科學缺席?

最新文章

孩子被霸凌別以暴制暴、家長互告 6招有效處理衝突

孩子被霸凌別以暴制暴、家長互告 6招有效處理衝突

孩子被霸凌陷入自責、憂鬱怎麼辦?大人做好3件事有助改善情緒

孩子被霸凌陷入自責、憂鬱怎麼辦?大人做好3件事有助改善情緒

有意思的周末狂歡派對! 第一屆《永續好日子》體驗永續101種玩法 喚醒你的永續魂

有意思的周末狂歡派對! 第一屆《永續好日子》體驗永續101種玩法 喚醒你的永續魂

2024《永續好日子》算你一份子!當永續走入當代日常 從小習慣開始改變

2024《永續好日子》算你一份子!當永續走入當代日常 從小習慣開始改變

農廢葡萄藤變車殼 大葉大學環保發明獲獎

農廢葡萄藤變車殼 大葉大學環保發明獲獎

搶救三腳狗!雲林12名國中生展開搶救 減少獸鋏護動物

搶救三腳狗!雲林12名國中生展開搶救 減少獸鋏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