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社會責任 為何人文及基礎科學缺席?

大學示意圖。圖/報系資料照
大學示意圖。圖/報系資料照
優質教育

2017年開始,各大學開始發展大學社會責任(USR),這2年各大學靠著USR爭取經費,展現績效。但是在這波「瘋USR」的熱潮下,人文及基礎科學系所卻缺席了,為什麼?


從2017年開始,教育部回應全球高教趨勢,在未來高教藍圖中,明白揭示大學必須善盡社會責任,也就是實踐所謂大學社會責任(USR)。這種將社會責任具體落實到大學使命與願景的作法,大概是延伸企業社會責任的精神,跳脫過去傳統培育人才及創造知識的大學使命。

一時之間,各種大學社會責任的定義、使命與實際作法及方案,紛紛出籠。從社會關懷、社會企業到在地產業(尤其是弱勢產業)的結合,勾劃出大學與社會密不可分的意象。不少大學到偏鄉學校或山區、扶助社福團體、協助環保、社區永續經營、啟動弱勢企業創新,這些實際的作法,確實改變了某些系所面貌,也為各大學帶來不少計畫預算。

暫且不評論這些大學社會責任作法,是否只是另一種計畫形式或短暫學術操作。我們要問自己,大學教授、學生,在校期間,能為社會做什麼?

如果大學教授必須接地氣,透過學術研究與知識,回饋支持他研究與教學的社會,各項產學合作或是社區服務,是否足夠?如果大學學生,需要參與社會責任運作,參與當地產業提昇或到偏鄉服務,是否能凸顯社會參與?

人文、基礎學科為何在USR缺席?

不少應用科學、社會學科及服務產業系所的師生,如電機、程式設計、餐飲、社工、幼兒、醫護、外文等,很容易在這波浪潮中,找到社會接軌的定位,然而對於一些基礎科學研究與人文學科來說,這種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就只能回到過去關懷弱勢族群的社會服務。

這波的大學社會責任運作,當然絕對不只是社會服務或關懷,它還涵蓋大學專業實踐與社會生態永續性,當然更不是簡單的在地產學合作。

然而哲學、文學或物理、數學的師生,如何不缺席呢?

個人認為要回到大學教育的本質來思考。過去大學教育,誠如19世紀英國教育學者John Newman所言,其目的是追求真理,建立人類理性與智慧,也就是培養一個有智慧與理性的社會人,成為改變社會的中間份子。然而受到經濟發展及功利主義影響,現在的大學教育已經越來越趨近產業及職業導向,訓練大學畢業生在社會上找到謀生的職位,追求高薪。

現今的大學社會責任,如果我沒有理解錯誤的話,其實只是希望19世紀的大學人文理想與道德認知,落實到21世紀的產業社會,追求更多的公平與正義。

回到文科及理科,這些最早的大學科系,如何在這波實踐大學社會責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呢?

勇於發聲、塑立不作假的典範──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在大學學術殿堂裡,人文思維與科學真理探討,強調對人類社會的關懷、對理性與智慧的堅持,這是大學教育對社會的長久貢獻。人文學科的師生,扮演社會良心,不時地透過不同管道,來提醒社會與人類永續的需求;而專注科學研究的教授與學生,透過自己本身對於追求真理與執著的情操,來塑立典範,教育社會大眾,這些都是人文及基礎科學所能善盡的社會責任。

但是這些可貴的貢獻,並不在USR的遊戲規則中,以至於許多實踐作法,拿不到計畫,也拿不到經費,更看不見績效。

21世紀的台灣社會,充滿利用科技、商業專業去謀利的科學家與大學教授;這個社會處處談及意識型態與現實利益。所謂公平、正義、是非,都迷失在一連串的利益交換之中。

大學的人文的師生,如何挺身而出,透過自由與開放的思維及專業論辯,勇於發聲,改變自己、影響周遭,無懼於政治網軍的攻擊,也無懼於政治人物與名嘴的謾罵?基礎科學的教授與學生,如何作為追求真理與發掘知識的典範,不去作假數據,也不會汲汲於科學研究成果的利潤,對整個社會及大重塑立一個利他、有是非的價值觀,我想,那就是我們大學社會責任的最佳實踐。

哪些才是大學社會責任的指標?

計畫、經費與績效,這就是大學社會責任的指標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討大學社會責任,他們這麼說:「透過教學、研究、社會事件及活動,對於整體社區(人類或英國)產生不同的影響。」沒錯,大學社會責任不是計畫,也不是績效,而是一種過程、一種使命與核心價值。

看來,人文學者及基礎科學的教授,才是21世紀大學社會責任的最佳實踐者:告訴這個社會,我們需要什麼價值!

問題是:當政治入侵教育部及各大學,公平、正義與是非價值怎麼可能成為主軸?

教育部以及各大學該重新思考這波大學社會責任的意義,絕對不是計畫導向、績效導向、也絕不僅是在地產學計畫。如何讓人文、基礎學科的師生,扮演大學社會責任的要角,應該也是另一個思考空間。這樣社會責任才能成為大學使命,這樣才能永續經營。


揮別大政府時代,迎接大社會到來,我們都是驅動台灣進步的力量,點下圖訂閱我們

• 我要投稿:http://bit.ly/2wyDWmk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232.jpg

陳超明

實踐大學應外系、創意產業博士班講座教授、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執行長。
致力於全球化人才培育,近年來也努力協助偏鄉/弱勢學童英語教育,並關注台灣高等教育國際化及文化創意產業等相關議題。

作者文章

台灣需要什麼樣的領導人才?

台灣需要什麼樣的領導人才?

20年後台灣說什麼語言?談雙語政策價值選擇

20年後台灣說什麼語言?談雙語政策價值選擇

社會新鮮人愛當助理?學者憂台灣年輕人太晚熟

社會新鮮人愛當助理?學者憂台灣年輕人太晚熟

大學社會責任 為何人文及基礎科學缺席?

大學社會責任 為何人文及基礎科學缺席?

最新文章

新永續親子景點!台北動物園「瀕危動物故事館」開幕 大貓熊團團也現身

新永續親子景點!台北動物園「瀕危動物故事館」開幕 大貓熊團團也現身

雜學校10年孵化無數新創團隊 蘇仰志下一步盼「經驗輸出」

雜學校10年孵化無數新創團隊 蘇仰志下一步盼「經驗輸出」

兒少陷入社群沉迷、恐慌 調查:近3成每週使用超過42小時

兒少陷入社群沉迷、恐慌 調查:近3成每週使用超過42小時

校園自殺攀升-高中職「身心調適假」 8月上路 每學期可請3天

校園自殺攀升-高中職「身心調適假」 8月上路 每學期可請3天

兒童網路霸凌比例增 董氏籲注意情緒、「12點引導」劃下社群邊界

兒童網路霸凌比例增 董氏籲注意情緒、「12點引導」劃下社群邊界

網路社群加重容貌焦慮 兒盟調查:近7成青少年對外表不滿意

網路社群加重容貌焦慮 兒盟調查:近7成青少年對外表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