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被「氣候勒索」嗎?其實你的碳足跡已經比祖父母少一半以下

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 可持續城市和社區

2022年,位於紐約的環保抗議活動。 圖/Shutterstock
2022年,位於紐約的環保抗議活動。 圖/Shutterstock

編按:你會因為夏天開太多冷氣、製造太多垃圾,而產生氣候焦慮的情緒嗎?面對環保議題,我們常被指控「年輕人不節儉」、「現代生活太浪費」,然而,事實可能跌破你的眼鏡。《這世界有點糟,但還有救!》書中用數據佐證,打破「經濟成長必然犧牲環境」的迷思,不用真的焦慮,我們其實還有機會。

有很多小事都可以讓我感覺到幸福,像是收到我祖母的電子郵件。我祖母已經80幾歲了,而且還會用平板。我說的「會用」是指她會看照片、發電子郵件等基本功能。她沒有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或智慧手錶。我祖父拒絕所有的現代科技,只接受電視,他們的生活還是很接近幾十年前的樣子。

天天開暖氣、滑手機,碳排卻只有祖父母的一半以下?

這也導致不同世代間對於氣候變遷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覺得是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有問題,因為我們整天在用這些耗電的裝置;我們湧入人口稠密的市區,沒有花園或綠地;我們買很多東西,壞了就丟懶得修;我們不會分配食物,而且浪費過多食物。

可是我祖父母在我這年紀的時候,他們的碳足跡比我現在還多。我祖父母20幾歲的時候,平均每個英國人的每年排放11噸的二氧化碳。相比之下,我們現在每個英國人每年排放量只有不到5噸。我父母和我的差異也一樣大,從1950年代到1990年代,英國的排放量都沒什麼變動。直到我這一代開始,排放量才急遽下降。

這好像很難相信。我今天的生活方式比1950年代的時候更永續?我沒辦法假裝跟我祖父母一樣節省。我比較浪費,常常打開暖氣,每天花好幾個小時使用需要電力的裝置。不過,我用的能源比較省,排放的碳比較少。

跌破眼鏡!我們的碳排和200年前的祖先一樣少

這一切都歸功於科技。1900年代,幾乎英國所有的能源都來自於煤,到了1950年代,煤供應的能源還是超過9成。現在由煤供應的電力已經不到2%,政府計畫在2025年之前完全淘汰火力發電。煤炭現在幾乎淘汰,逐漸被其他能源替代:從天然氣到後來的核能,現在又有風力、太陽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

這表示我們所消耗的每單位能源,都會排放出更少的二氧化碳。不只如此,還有其他改變,我們整體所使用的能源也減少了。人均能源用量從1960年代以來已經減少約25%。年復一年,效能更高的裝置不斷進入我們的生命中。

首先,大型家用電器的節能程度提高了,接著大家逐漸淘汰浪費電的燈泡,後來又有雙層氣密窗和絕緣建材可以避免暖氣外洩。

而在我小時候,我們家的電視—當時「只有」一台——就是個大箱子,看起來好像有2公尺深,螢幕很小,你得坐很前面才能看清楚;我們的車也很吃油,還不是像現在的休旅車那種吃油法。我父母絕對永遠不會讓我買那種車。不,我們家的是二手車,而且很吵,超不節能,你可以聽到引擎轟隆隆的聲音,感覺到車子過熱,而且每公升的油跑不了幾公里,慘不忍賭。

科技往前邁出超一大步,代表我們的能源用量比過去少很多,儘管我們看起來好像過著比較能源密集的奢華生活。有人以為我們要省一點才能過低碳生活,那種想法錯了。我們現在在英國的碳排放量跟1850年代的人差不多。我的碳排放量和我曾曾曾曾祖父母一樣,但我的生活條件高太多太多了。

我的碳足跡是我祖父母的一半

(英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以每人平均多少噸計算)

圖/聯經出版提供
圖/聯經出版提供

□ 1938年:在我祖父母出生的年分,排放量每人9.3噸。

■ 1965年:在我父母出生的年分,我祖父母當時年紀和我現在一樣,排放量每人11.5噸。

● 1993年:在我出生的年分,我父母當時和我現在的年紀一樣,排放量每人10噸。

○ 2019年:回到1859年的狀態,排放量和我曾曾曾曾祖父母一樣,排放量每人5.5噸。

富裕國家碳排量已經「雪崩式」下降,為什麼大家都不相信?

多數富國的碳排放量和英國一樣都在快速下降。美國和德國的人均排放量從1970年代以來已經少了1/3;法國少了超過1/2;瑞典少了接近2/3。

但是知道碳排放量在下降的人卻非常稀少。我的氣候科學家同事強納森.佛利(Jonathan Foley)最近在推特(現X)上問他的粉絲:

過去這15年,美國的碳排放量是:

A.增加20%以上。

B.增加10%以上。

C.維持一樣。

D.減少20%。

有數千人來留言,2/3的人選擇A或B。只有19%的人選到正確答案D。難怪大家覺得我們完蛋了。

事實上,很多國家的經濟往上成長,碳排放量往下降低──而且沒有把碳排量外包到其他國家。

當我說富國的排放量在下降,通常得到的回應都是:「他們沒有真的在降低排放量,他們只是把排放量弄到國外去了。」因為二氧化碳排放量通常是根據製造地來計算,或許有些富裕的國家會用迂迴的計算方式讓自己的數字好看一點。

如果他們讓中國、印度、印尼或孟加拉來替他們製造產品,他們就不必把這些碳排放量算入報告中,這樣會讓富國的數據更好看,但其實對氣候一點幫助也沒有。氣候才不管二氧化碳是由英國還是中國排放的,氣候只在乎總量。

經濟成長、減碳可以同時發生!我們其實還有救...

碳排量「外包」是很重要的考量,但幸好,這不是事實全貌。研究人員可以用全球進出口貿易數據來調整碳排放量。他們計算貿易商品的時候,是用「消費導向排放量」:對英國來說,這不只反應了英國國界以內製造的碳排放量,還有海外進口商品所製造的碳排放量。

英國的人均GDP從1990年以來增加了約50%,而碳排放量則已經減半了。以消費為基礎的排放量—根據「外包」調整過的算法—已經減少了1/3。英國並沒有把排放量都遷到海外,那種說法並不符合事實。國內和國際的排放量都真的降低了。多數富裕的國家都一樣。

在德國,國內排放量和消費基礎排放量都降低了1/3,人均GDP 則增加了50%;在法國,消費基礎排放量已經降低了1/4,人均GDP增加1/3;在美國,從2005年至今,國內排放量和外包回歸的排放量都減少了1/4。

這種論述很難寫成新聞頭條。經濟成長和碳排減量往往刻意被描繪成魚與熊掌,但很多國家都在證明其實可以兩者兼得。這不表示富國碳排放減量的程度已經足夠,或速度已經夠快了。事實上他們有能力也有責任再更快一點。但這個圖表可以讓我們知道碳排放減量不只有可能,而且還不會讓經濟躺平。

許多國家的經濟成長都已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脫鉤

下圖顯示出1990至2019年間的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兩條線,一條是以生產為基礎的排放量,另一條是根據國際貿易和外包製造調整過的排放量。

圖/聯經出版提供
圖/聯經出版提供

《這世界有點糟,但還有救!:面對氣候變遷、環境汙染、物種滅絕,用數據打敗末日宿命,從七個永續關鍵點啟動「對地球好」的行動》。 圖/聯經出版提供
《這世界有點糟,但還有救!:面對氣候變遷、環境汙染、物種滅絕,用數據打敗末日宿命,從七個永續關鍵點啟動「對地球好」的行動》。 圖/聯經出版提供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作者文章

你的避難包有什麼?華爾街日報採訪台灣人 有人砸30萬打造「戰備糧倉」

你的避難包有什麼?華爾街日報採訪台灣人 有人砸30萬打造「戰備糧倉」

你還在被「氣候勒索」嗎?其實你的碳足跡已經比祖父母少一半以下

你還在被「氣候勒索」嗎?其實你的碳足跡已經比祖父母少一半以下

史上最貴氣候大會?巴西COP30住宿短缺、房價飆漲數百美元 各國考慮缺席

史上最貴氣候大會?巴西COP30住宿短缺、房價飆漲數百美元 各國考慮缺席

生態平衡新藍圖!聯合國新指定26處生物圈保護區 涵蓋珊瑚、火山與海岸

生態平衡新藍圖!聯合國新指定26處生物圈保護區 涵蓋珊瑚、火山與海岸

最新文章

你還在被「氣候勒索」嗎?其實你的碳足跡已經比祖父母少一半以下

你還在被「氣候勒索」嗎?其實你的碳足跡已經比祖父母少一半以下

回收做得比台灣差,為何荷蘭還能成為「塑膠垃圾進口大國」?

回收做得比台灣差,為何荷蘭還能成為「塑膠垃圾進口大國」?

荷蘭如何從過去「人人瘋買車」,走到如今「人人自行車」的時代?

荷蘭如何從過去「人人瘋買車」,走到如今「人人自行車」的時代?

一支寶特瓶退2元!90年代台灣曾有「環保回收獎勵金」制度 為何後來退場?

一支寶特瓶退2元!90年代台灣曾有「環保回收獎勵金」制度 為何後來退場?

全台最高級山屋!玉山「觀高山屋」海拔2575公尺享USB充電還有乾溼分離

全台最高級山屋!玉山「觀高山屋」海拔2575公尺享USB充電還有乾溼分離

2025最新/22國旅遊稅懶人包:從亞洲到歐洲 各國新制與費用一次看

2025最新/22國旅遊稅懶人包:從亞洲到歐洲 各國新制與費用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