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如何從過去「人人瘋買車」,走到如今「人人自行車」的時代?

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 可持續城市和社區

現在阿姆斯特丹路上,比汽車更多的是自行車、行人。 圖/shutterstock
現在阿姆斯特丹路上,比汽車更多的是自行車、行人。 圖/shutterstock

編按:在你的印象中,荷蘭或許就是個單車天堂。然而你不知道的是,荷蘭曾經也跟現在的台灣一樣,深陷於「汽車本位」的迷思中。《荷以永續》將帶你回顧荷蘭的交通發展歷史,看見他們如何透過決策,徹底扭轉城市的面貌,並在「便利」與「永續」之間,找到一個新的平衡點。

有關於荷蘭的交通及城市規劃發展可以回到1950年代,當時正處於經濟繁榮期,民眾逐漸有能力購買他們的第一輛汽車,自用汽車數量持續增加,許多人的通勤和出遊習慣也隨之改變。

隨著現代化思潮在歐洲興起,荷蘭也努力建設以滿足繁榮與進步的需求。當時的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紛紛配合各地政府的計畫,展開柏油路鋪設、快速道路興建以及高速公路開通,以滿足不斷增長的汽車使用需求。

圖為1927年至2023年,荷蘭每千人擁有汽車的數量變化。資料來源/CBS

在成為自行車天堂之前,荷蘭也曾經是只愛開車通勤的國家?

時間來到1970年代,人們逐漸意識到:當市區內的汽車數量越來越多,街道便也不再如以往那樣寧靜舒適。在一幅1965年的漫畫中,作者描繪出當時的人們開始擔心太多城市中太多汽車所帶來的麻煩。

這張幻想10年後阿姆斯特丹城市景觀的漫畫,標題寫著:「1975年,最後的行人......」,而畫中的行人戴著頭盔、手持盾牌,畏懼地穿梭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上。

然而,俗話說「由奢入儉難」,荷蘭人逐漸深陷於開車的便利性無法自拔!與自有汽車所帶來的舒適與方便相比,騎自行車在大家心中變成是一種不得已的選項,尤其是年輕人持續以汽車代步,並享受汽車帶來的便利。

從一份1964年的文獻可以看到,當時一位城市規劃師如此評論:「穿著被熨過的嶄新衣服的年輕人被寵壞了,而無法適應雨後充滿泥濘的路面!」

無止盡的「拓寬」迷思:蓋再多馬路,還是無法解決塞車問題

荷蘭人逐漸習慣開車的交通模式,也在1970年代大幅地改變了荷蘭的城市地景,更造成了城市郊區化現象(suburbanisation)。也就是說,人們傾向住在離市區更遠的地方,享受獨棟房屋,並早晚開車通勤往返上班地點。

根據當時的人口統計,每年有上萬人從阿姆斯特丹市區搬到郊外,這座城市因而需要更多的連接道路。但儘管政府不斷增設、拓寬道路來滿足公眾需求,大家開始發現一個問題:隨著對公路的大量投資又將吸引更多人購車開車,使得更多的汽車把馬路擠得水洩不通,那麼到底要多少公路才能滿足大家的需求?

1966年至1972年這段時間內,荷蘭國內的交通事故數量達到高峰──平均每年近3000人喪生於交通事故,其中包含約400名兒童,也有調查報告顯示老人家和小朋友對於擁擠交通的不安。

於是,這個「汽車本位」的城市設計思想開始受到荷蘭居民挑戰,有民眾在城市裡開始發起「市中心禁止開車」、「在街道上保護孩童」為訴求的抗議活動,拉起布條站在馬路中間拒絕讓車輛通行,或是在街道上擺起長椅試圖改變道路的使用方式。

另一方面,每天忙碌於設計更多道路的城市規劃師、交通建設的工程師也發現,汽車數量日益增加且沒有趨緩的盡頭,只要更多人們加入以車代步的行列,而再多路和再精良的設計,都滿足不了這些使用者需求,這些汽車最後只會在馬路上從早塞到晚。

阿姆斯特丹尖峰時期的交通。 圖/shutterstock
阿姆斯特丹尖峰時期的交通。 圖/shutterstock

危機就是轉機!石油危機反而讓「人人平等」的自行車道遍佈全國?

1973年,一個轉機出現了,停下以「汽車本位」(car-centric)為核心的發展腳步。這年,全球發生了石油危機,荷蘭被列進石油輸出組織國(OPEC)的禁運名單上,因此國內油價飆漲、幾乎癱瘓了有關汽車的日常生活。

大家苦不堪言的同時才意識到:即使擁有汽車的生活再怎麼便利,城市建設都不能只單單押寶其中一項,甚至要改變這樣的想法才能讓各種旅行方式都可以好好發展。這時,大家才重新回想起一個最實在、最健康,且很早以前阿公阿嬤就相當滿意的交通工具──自行車,最重要的一點是,它不再依賴石油!

因此,原本隨著柏油路建設而式微的自行車風潮再度掀起,騎自行車再次被提倡,並成為荷蘭民眾通勤的首選。

同時,荷蘭政府也順應民意,改變了原先在交通建設上以汽車為重點的發展目標,在各大城市展開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自行車道建築工程,並同時盡全力提供民眾一個便利的大眾運輸系統做為搭配。造就現今荷蘭龐大的自行車路網,讓民眾可以便利地騎行至火車站轉乘,或者開車到市區外的停車場後換成自行車繼續前往市中心辦公室,這已成為荷蘭人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景象。

荷蘭許多城市的火車站都有大型的地下自行車停車場。 圖/shutterstock
荷蘭許多城市的火車站都有大型的地下自行車停車場。 圖/shutterstock

此外,比起1輛汽車的價格,1臺自行車則是每個人都可以負擔的交通工具,這樣的通勤模式不會讓任何家庭因為公路的開發而受限,搭配著火車等大眾運輸,所有民眾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旅行機會。

再者,荷蘭人發現城市中的道路擴寬逐漸使得一些歷史空間消失,首先是人行道、再來是漂亮的百年歷史建築。此外,負擔不起車子費用的家庭,無法去較遠的購物中心消費,而大眾運輸和自行車,則恰好可以協助這些家庭降低交通花費、提高生活品質。

提姆.維爾蘭(Tim Verlaan),阿姆斯特丹大學城市歷史中心(The Amsterdam Centre for Urban History)的助理教授認為,荷蘭人對於汽車議題的態度,改變了這個國家接下來幾十年的城市空間規劃。

與其他在1970年代大規模開發以汽車為中心建設的歐洲國家相較之下,荷蘭的街區承載著很多老一輩荷蘭人從小到大的成長記憶,往往有著強大的向心力和認同感,使得大家寧可多走一點路、多騎一點車,也不願意街區的景觀被大條的柏油路切割。

《荷以永續:荷蘭的創新之路》。 圖/前衛出版提供
《荷以永續:荷蘭的創新之路》。 圖/前衛出版提供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作者文章

荷蘭如何從過去「人人瘋買車」,走到如今「人人自行車」的時代?

荷蘭如何從過去「人人瘋買車」,走到如今「人人自行車」的時代?

風災後都變垃圾?光電板成燙手山芋 環境部:未來大型案場須提抗災計畫

風災後都變垃圾?光電板成燙手山芋 環境部:未來大型案場須提抗災計畫

光電成本比他國貴20%!義大利綠色轉型卡關 恐難達歐盟2030減碳目標

光電成本比他國貴20%!義大利綠色轉型卡關 恐難達歐盟2030減碳目標

全台首創青年探索行動計畫:75位青年透過「流浪旅行」,在城市探索中看見自我的光芒

全台首創青年探索行動計畫:75位青年透過「流浪旅行」,在城市探索中看見自我的光芒

最新文章

荷蘭如何從過去「人人瘋買車」,走到如今「人人自行車」的時代?

荷蘭如何從過去「人人瘋買車」,走到如今「人人自行車」的時代?

一支寶特瓶退2元!90年代台灣曾有「環保回收獎勵金」制度 為何後來退場?

一支寶特瓶退2元!90年代台灣曾有「環保回收獎勵金」制度 為何後來退場?

全台最高級山屋!玉山「觀高山屋」海拔2575公尺享USB充電還有乾溼分離

全台最高級山屋!玉山「觀高山屋」海拔2575公尺享USB充電還有乾溼分離

2025最新/22國旅遊稅懶人包:從亞洲到歐洲 各國新制與費用一次看

2025最新/22國旅遊稅懶人包:從亞洲到歐洲 各國新制與費用一次看

羊駝從頭到腳全利用!揭密安地斯山居民的「0浪費」生活哲學

羊駝從頭到腳全利用!揭密安地斯山居民的「0浪費」生活哲學

住宿稅將成日本大勢?調查:92個地方政府考慮課徵、多投入發展觀光設施

住宿稅將成日本大勢?調查:92個地方政府考慮課徵、多投入發展觀光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