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15 分鐘城市」風潮吹向台灣,不用開車上班會是我們的未來生活嗎?

可持續城市和社區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我們被迫建構「新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我們的移動性受到了最大的影響。 圖/paris tourist office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我們被迫建構「新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我們的移動性受到了最大的影響。 圖/paris tourist office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我們被迫建構「新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我們的移動性受到了最大的影響。

因為強制封鎖令或是為了降低染疫的風險,我們的日常空間比過往限縮了好幾倍,我們只到最近的超市購物、在家遠距上班/學習、想要透氣時去離家最近的公園,我們的生活圈限制在一個比我們過去習慣還要更小的區域。

許多人開始重新思考我們與居住地的關係、與生活空間的關係。

這也是法國巴黎第一大學(IAE-Panthéon Sorbonne)教授莫雷諾(Carlos Moreno)多年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他的目標是打破以汽車為中心的傳統城市設計思維,打造「15分鐘城市」,藉此以減少城市的碳排放,創造一個更永續、以人為本的城市環境。

15 分鐘城市。 圖/autonomy.paris
15 分鐘城市。 圖/autonomy.paris

「15分鐘城市」——滿足幸福的基本需求

早在疫情爆發前,莫雷諾於 2016 年便提出了「15分鐘城市」概念:住在都市裡的人們,可以在步行或騎自行車 15 分鐘的範圍內,滿足六大基本生活所需,其中包括生活、工作、商業、健康醫療、教育與娛樂,那麼人們的幸福感也會大大提升

不過,要如何讓每個人都能在住家的15分鐘生活圈內獲得所有基本生活服務呢?

由於我們無法把城市拆掉重建,廣設學校或醫院等基礎設施又太花經費,莫雷諾提出的解決方案之一是善用各個場所的使用「時間」。例如,學校只有週一到週五上課時間才有使用,但到週末時,它就變成一個閒置空地。因此,為了避免浪費,到了週末可將學校用於舉辦音樂會或展覽等其他目的。

但要達到每個人的工作場所都在離家15分鐘的路程內,聽起來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因此,遠距工作的發展是考慮的要點之一,以省去住家和工作場所之間的日常通勤,這同時也是減少交通碳排放量的好方法。

此外,莫雷諾說,因為多數上班族都在家遠距工作,這會大幅減少公共交通或主要道路上的交通量。這對於戶外工作者來說,是一件好事,他們可以更快到達任何目的地。

莫雷諾教授。 圖/The 15-minute city as defined by Carlos Moreno
莫雷諾教授。 圖/The 15-minute city as defined by Carlos Moreno

過去,我們的城市設計講究提升生產力,而非關注居民的幸福感。一條又一條的大馬路象徵著更好的移動性與效率,人們從郊區開車到市區上班,每日的通勤讓人忘記了自己與當地社區的連結。

莫雷諾表示,每天約有130萬巴黎人從東部(許多工人階級社區所在的地方)前往西部上班。莫雷諾稱這是一種「瘋狂的生活方式」,這意味著通勤者幾乎不會在他們居住的社區度過任何時光,因為他們把時間都花在通勤上,他們沒有時間去社交,多數人不認識他們的鄰居,也不會去當地的商店或附近的公園。

莫雷諾表示,15分鐘城市的目的是「重新平衡」城市生產力與居民福祉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這是關於改變我們城市的社會結構,而不是改變我們的基礎設施、重新在建築上設計我們的城市。

「15分鐘城市」的先驅——法國巴黎

2020 年初,時任巴黎市長的安妮.伊達爾戈(Anne Hidalgo)宣佈把「15分鐘城市」概念納入她未來的施政計劃重點,除了提升城市的生活機能,同時要提高城市韌性,以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並邀請莫雷諾加入施政規劃。

莫雷諾說,疫情「喚醒」了人們。人們開始想要過更平靜的生活、想要更多的社交活動、想要更能掌握自己的時間,而非花時間在通勤上。

如果希望市民不開車,而以步行或騎自行車的方式出門購物、上班,那首先要改善的就是城市的人行道與自行車道,增加市民的步行與騎行意願。而早在疫情爆發之前,巴黎就已經開始「減車」,變得對行人更加友好。

巴黎街道。 圖/Charles Marohn
巴黎街道。 圖/Charles Marohn

自伊達爾戈2014年當選以來,優先考慮低碳交通一直是她的施政重點。她創造了數百公里的自行車道,並禁止汽車在塞納河沿岸風景優美的區域通行。

尤其在疫情嚴峻期間,多數巴黎市民為了減少染疫風險,開始選擇走路。巴黎的兩個廣場,共和廣場和巴士底廣場也都經過重新設計,變得更加友善行人與自行車騎士。

Rue de Rivoli, Paris 圖/sortiraparis.com
Rue de Rivoli, Paris 圖/sortiraparis.com

現在,巴黎市中心的Rue de Rivoli等主要通道已縮減為一條車道,而自行車道已擴大到三個車道的寬度。作為交通規劃的一部分,市長宣佈為建設自行車基礎設施提供2.5億歐元資金,重點是到2024年在該地區的每條街道上建立自行車道,並拆除6萬個私家車停車位。

巴黎更計劃到2026年時再增加180公里的自行車道和18萬個自行車停車位。

該市還計劃到2026年種植17萬棵樹,不但要為巴黎降溫,還要讓行人在步行時更加舒適和愉快。

「當地人真的很喜歡這裡,車少了,人們似乎更放鬆了。」旅遊部落客同時也是巴黎市民的Roobens Fils在他的部落格「Been Around the Globe」上發表了他的看法。

莫雷諾承認,「15分鐘城市」這個想法涉及扭轉過去70多年來的城市規劃,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引發了許多新挑戰,尤其是要確保城市不會分散成各個孤立的「孤島」社區。

莫雷諾表示,「15分鐘城市」不是魔法,只要魔杖一揮,就會奏效,城市的改變需要花時間。

雖然巴黎還不是一個真正的「15分鐘城市」,但巴黎市民已經注意到了城市的變化,並期待更多的改變,一個更加宜居的巴黎。

「15分鐘城市」風潮吹向台灣

那在台灣,也有市長考慮把「15分鐘城市」納入施政計畫嗎?

「以校園為核心」是基隆市長林右昌2018年上任的重點施政計畫,不只是為了改善老舊校區,也要讓校園空間與社區環境整合在一起。林右昌希望透過良善公共設施,把民眾居家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務機能,在步行 15 分鐘內完成。

上週三(10月12日),基隆市議員陳薇仲在市長施政總質詢上,討論了基隆與「15分鐘城市」的距離。不知道生活在台灣最先推行「15分鐘城市」概念的基隆市民覺得基隆達到目標了嗎?

除了基隆在邁向「15分鐘城市」,近期台北市參選人黃珊珊也取經法國巴黎「15分鐘城市」,提出「忠孝東路漫步道」,從台北車站一路到忠孝東路七段,重新改造人行空間。

我們可以發現「15分鐘城市」風潮已經吹向台灣城市,你會希望住在15分鐘城市嗎?

參考資料

euronewspoliticoc40knowledgehub.orgforbesdeloitte關鍵評論網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民報橘》(原文標題:巴黎「15 分鐘城市」風潮吹向台灣,不用開車上班會是我們的未來生活嗎?)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7543.png

公民報橘

《公民報橘》是一個所有公民都可以積極參與,並採取行動的網路環境,讓我們一起打造對我們與下一代而言,都更美好的台灣。

作者文章

快時尚 out!盤點5家瑞典融合「與自然共存」品牌,破舊衣服甚至可變美味佳餚

快時尚 out!盤點5家瑞典融合「與自然共存」品牌,破舊衣服甚至可變美味佳餚

巴黎「15 分鐘城市」風潮吹向台灣,不用開車上班會是我們的未來生活嗎?

巴黎「15 分鐘城市」風潮吹向台灣,不用開車上班會是我們的未來生活嗎?

多山丘城市就不適合騎自行車?西班牙潘普洛納用公共電梯克服障礙,意外變身自行車之都

多山丘城市就不適合騎自行車?西班牙潘普洛納用公共電梯克服障礙,意外變身自行車之都

爭取行的安全,荷蘭公民上街!翻轉汽車優先邏輯,成為今日自行車天堂

爭取行的安全,荷蘭公民上街!翻轉汽車優先邏輯,成為今日自行車天堂

最新文章

原來城市樹地圖這麼好玩! 認養、澆水、還可找出過敏原兇

原來城市樹地圖這麼好玩! 認養、澆水、還可找出過敏原兇

停車位=城市發展的絆腳石?紐約:少了停車位 街道更快、乾淨

停車位=城市發展的絆腳石?紐約:少了停車位 街道更快、乾淨

路樹殺人事件頻傳!監察院指:樹基不穩、管理亂象

路樹殺人事件頻傳!監察院指:樹基不穩、管理亂象

蓋新電廠就能實現電力自由?學者搖頭:缺了它還是做不到

蓋新電廠就能實現電力自由?學者搖頭:缺了它還是做不到

北市拚體感降溫2°C 擬推大樓垂直綠化 放寬陽台免計產權

北市拚體感降溫2°C 擬推大樓垂直綠化 放寬陽台免計產權

種碳賺錢!碳農業大有可為 但標準化與測量仍是挑戰

種碳賺錢!碳農業大有可為 但標準化與測量仍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