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從了無生機到「花園中的城市」,目標是 2030 年市民從家步行 10 分鐘就到公園
說到新加坡,多數人對她的第一印象可能是「花園城市」這個稱號,因為一抵達新加坡樟宜機場,馬上就會被它的綠意盎然所吸引,還有知名景點——濱海灣花園中巨大的天空樹,讓人彷彿置身阿凡達世界。
在新加坡,幾乎走到哪裡都能見到綠色植物,處處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不過,在 50 多年以前,新加坡卻完全不是這幅景色。
從了無生機到花園城市
自 1819 年新加坡首次被英國殖民,到 1965 年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並正式獨立以來,島上 95% 以上的植被因為人為的快速開發、城市的快速增長而被清除,包括 90% 的森林、67% 的本土鳥類和 40% 的哺乳動物都因此消失。
直到 1967 年,時任總理李光耀提出「花園城市」願景,希望將新加坡變成一座綠樹成蔭、環境整潔的城市,以使人們的生活更加愉快,新加坡才展開綠化之旅。
在最初階段,「花園城市」的願景是實施密集植樹計劃,以建造李光耀在海外旅行時所見的林蔭大道。而該計劃也取得了成功,到 1970 年底,新加坡已種植了超過 55,000 棵新樹。
新加坡並於 1975 年頒布《公園與樹木法》,要求政府機構如建屋發展局和裕廊鎮管理局(JTC) 以及私人開發商,在開發住宅區、道路和停車場等建設項目中,為樹木和綠化留出空間。這些綠化舉措對植樹率產生了重大影響:新植樹的數量從 1974 年的約 16 萬棵增加到 2014 年 的 140 萬棵。
從花園城市到「花園中的城市」
從 1990 年代起,新加坡開始成立自然保護區,以保護國家的自然遺產。1992 年,新加坡制定了第一個「新加坡綠色計劃」(Singapore Green Plan),其願景是到 2000 年將新加坡變成一個更健康的綠色模範城市。此外,還推出了乾淨和綠色週(Clean and Green Week)等活動以及社區合作計劃,向國民灌輸綠色意識。
到了 1998 年,新加坡的綠化政策以「花園中的城市」願景為指導,作為「花園城市」願景的下一階段,綠色植物不僅融入建築環境,還融入新加坡人的日常生活。
2002 年,新加坡推出新的「綠色計劃 2012」,專注於三個關鍵領域:
• 空氣和氣候變遷
• 水和潔淨的土地
• 自然與公共衛生
其目的是解決新加坡到 2012 年時可能面臨的問題。
步行 10 分鐘就到公園
2021 年,新加坡啟動了「綠色計劃 2030」,為未來 10 年制定了具體目標,加強新加坡在聯合國 2030 永續發展議程和《巴黎協定》框架下的承諾,並加速實現淨零排放目標。
「綠色計劃 2030」有 5 大主軸,分別為自然城市、永續生活、能源重置、綠色經濟和韌性未來,其中的「自然城市」目標是建立一個綠色、宜居的永續家園,新加坡預計將撥出 50% 的土地——約 200 公頃,用於自然公園,好讓每戶人家都住在離公園步行 10 分鐘的範圍內。
並透過再種植 100 萬棵樹,以吸收額外 78,000 噸二氧化碳,讓新加坡人享受更乾淨的空氣和涼爽的樹蔭。到 2030 年,新加坡將成為一座綠色美麗的自然之城。
新加坡透過持續的努力與每 10 年更新一次的「綠色計劃」,從了無生機邁向綠意盎然的城市,也凸顯了一個國家如果想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須要有具體目標和對未來的想像。反觀台灣,我們對未來的生活有具體的想像嗎?我們希望 10 年後,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是什麼樣貌呢?
參考資料
eresources.nlb.gov.sg、singapore-green-plan、euronews、greenplan.gov.sg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民報橘》(原文為:新加坡從了無生機到「花園中的城市」,目標是 2030 年市民從家步行 10 分鐘就到公園)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