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還是環境?挽救菲國世界襲產梯田,永續是良藥

前DENR森林管理員布提克,在2019年退休後,回到家鄉基昂鎮,協助族人復興muyong。 圖/Karlston Lapniten
前DENR森林管理員布提克,在2019年退休後,回到家鄉基昂鎮,協助族人復興muyong。 圖/Karlston Lapniten

戴著眼鏡、手持一把傳統短柄鐮刀,69歲的農婦嘉諾(Rosita Gano),熟練地以單手割下一串串稻穗——這是她透過數十年的實作經驗而掌握的傳統技能。

稻米是菲律賓人和大多亞洲人的主食。嘉諾祖先代代相傳的這片梯田,每年收成都足以供應他們一家的米食需求。

嘉諾以伊富高原住民的祖傳農耕技術割稻。 圖/Karlston Lapniten
嘉諾以伊富高原住民的祖傳農耕技術割稻。 圖/Karlston Lapniten

「美得無與倫比」伊富高水梯田獲登世界文化襲產

位於菲律賓最大島呂宋島中部的伊富高省(Ifugao province),有許多和嘉諾一樣的原住民農民,以行動保存已有500年歷史的農作傳統。然而如今在經濟與社會局勢變遷下,許多人開始質疑,這種得依靠手工收割的壯麗梯田,以及與傳統農作和土地管理制度密切相關的文化習俗,是否仍能延續下去。

「這些梯田在過去養活了我們世世代代的祖先,現在也正提供我們生存所需。只希望未來的世代也能一樣蒙受梯田的恩惠」,嘉諾說。

這些由伊富高森林提供灌溉水源的水梯田,是歷久不衰的工程壯舉——500年後的現在,仍是當地人用來種植稻米的所在。位在科迪勒拉山脈(Cordillera mountain)的伊富高省,是拉穆特河(Lamut)、伊布勞河(Ibulao)與阿利米特河(Alimit)等三條重要河流的分水嶺,這些河流最後都匯入呂宋島的第二大壩——馬加特大壩(Magat dam)。

巴拿威水梯田。 圖/Caitriana Nicholson/Flickr(CC BY-SA 2.0)
巴拿威水梯田。 圖/Caitriana Nicholson/Flickr(CC BY-SA 2.0)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伊富高省的五座水梯田登錄為世界文化襲產,並形容為「具生命力且美得無與倫比的文化地景」。這些梯田包含位於基昂鎮(Kiangan)的那加卡丹(Nagacadan)梯田、洪端鎮(Hungduan)與梅奧亞鎮(Mayoyao)的梯田,以及巴拿威鎮(Banaue)的邦安(Bangaan)和巴塔得(Batad)梯田。

伊富高省的國際知名度也因為UNESCO的認可而提升,隨後觀光業亦成為當地主要產業。

科迪勒拉行政區的觀光部資料顯示,COVID-19疫情流行之前,在2017年至2019年,每年平均有7萬1400名旅客(其中將近一半都是國際旅客)入住該省。

不只是風景 水梯田與高地米更是伊富高族的文化核心

伊富高省的水梯田也不只是提供觀光客欣賞的美景。原住民會在水梯田上種植「高地米」(tinawon rice),這是當地一年一獲的原生白糯米品種,不同於其他為營利而種、一年可以兩到四獲的品種。

雨季結束之後的12月到隔年2月,是當地開始耕種的時節。先前儲存在森林裡的水源,在這段期間會透過泉水與溪流,緩緩流過梯田,終年灌溉水稻。

伊富高省的人口,大部分由統稱為伊富高族的許多民族語言群體(ethnolinguistic groups)組成。在伊富高族的神話中,高地米是天神賞賜的禮物,因此他們也以高地米為核心,發展出族群的儀式與文化。

然而如今因為森林和梯田快速轉作慣行菜園,高地米、梯田以及這些指標性地景周邊的林地都受到威脅。

伊富高族人在收割稻米前為儀式準備的祭品。 圖/Shubert Ciencia(CC BY 2.0)
伊富高族人在收割稻米前為儀式準備的祭品。 圖/Shubert Ciencia(CC BY 2.0)

為眼前利潤轉種慣行蔬菜 傳統文化、土壤地力將流失

由於伊富高水梯田也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襲產系統」(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之一,伊富高大學設有GIAHS中心。任職其中的巴果(Jude Baggo)說,由於水稻種植的成本高、勞力密集度也高,但利潤卻較低,因此開始有人轉而種植慣行蔬菜。

巴果說,高地米這種一年生作物的收成,只夠維持居民的生存所需;如今隨著生活和教育成本上漲,許多家庭被迫另謀生路。

根據2018年的市政數據,光是巴拿威鎮,原本總面積1,607公頃的水梯田,就有大概540公頃已經廢耕,其中有大部分因為土壤侵蝕而流失。巴果家鄉的情況更糟:他估計,洪端鎮Bangbang村有一半的水梯田都已經廢耕了。

伊富高省阿希普羅鎮已轉種蔬菜的梯田。雖然短期而言收益頗豐,但專家認為,梯田轉作慣行將逐漸破壞土壤肥力,並造成水質污染。 圖/Karlston Lapniten
伊富高省阿希普羅鎮已轉種蔬菜的梯田。雖然短期而言收益頗豐,但專家認為,梯田轉作慣行將逐漸破壞土壤肥力,並造成水質污染。 圖/Karlston Lapniten

巴果說,雖然當地也引進像是耕耘機和脫穀機等農機具,但年輕世代普遍還是不想務農、認為這是沒有讀過書的人才會從事的職業。

年紀輕輕就跟著父母學習務農的嘉諾也同意巴果的觀察。她說,在洪端鎮的旅遊景點哈帕村(Hapao),年輕人對種稻不感興趣,反之都市地區利潤較高且較省力的工作形式,更加吸引他們。

「現在他們都到平地買米了。等到我們(年長農民)死了,關於種稻的知識和文化,應該也會跟著消失吧」,嘉諾說。

巴果說,就算是還沒廢耕的水梯田,現在也已經有些轉作商業菜園。在巴拿威、興永(Hingyon)、洪端與梅奧亞等地方,已經可以在梯田上看到蔬菜取代稻米的景象,其中又以番茄和高麗菜居多。

這種更加集約的耕種方式,每單位土地的可銷售農產品產量是稻米的兩至三倍,且一年可以收成三到四次。但這些收益並不長久。

長期使用化肥與殺蟲劑,將逐漸破壞土壤地力,使得廢耕梯田變多,而剩下來的梯田又會有更多轉作其他作物。另外也可能會有農民開始砍伐流域周遭的森林,以尋找其他適合耕種的土地。這種農耕方式除了對生態造成破壞之外,圍繞稻米而生的伊富高文化,以及梯田作為世界襲產的重要性,可能也都將因此流失。

「這種(慣行蔬菜)農耕方式絕對無法永續」,襲產保育組織「挽救伊富高梯田行動」(Save the Ifugao Terraces Movement)的領袖馬丁(Marlon Martin)說。「環境受到破壞後,不久就輪到居民嚐苦果。」

私有林地也難逃毀林厄運 COVID-19疫情加劇環境破壞

當地稱為muyong或pinugo的私有林地,對於維繫水梯田的存續至關重要;但馬丁說,就算是這些林地,也難逃土地利用方式變遷的命運。

muyong所在地勢位於水梯田之上、社區森林之下,是調節梯田灌溉水源的關鍵角色,並且還能夠預防因大雨造成的土壤侵蝕問題——這對當地尤其重要,因為強降雨是菲律賓常見的天氣現象。

在2000年代早期,位於阿西普羅(Asipulo)、基昂鎮與提諾鎮(Tinoc)邊界上的山脈,都仍覆蓋著茂密的森林。但現在這些山坡地被大片的紅蘿蔔、高麗菜及其他溫帶、非原生種的蔬菜佔據。目前仍持續在水梯田種稻的農民中,有部分也開始冒險伐除周邊林地、在空地上種起蔬菜。

雖然目前尚無公開的政府資料足供查證,但馬丁說,就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的實際狀況來看,這種破壞土地的趨勢至少從10年前開始,就已經逐漸在阿西普羅和基昂鎮蔓延。

圖片顯示,伊富高省阿希普羅鎮的水梯田上方,有一塊森林已遭皆伐。過去數個世代以來,森林和梯田的管理都是連動的;但現在毫無節制的農地擴張,已經對山林造成破壞。 圖/Karlston Lapniten
圖片顯示,伊富高省阿希普羅鎮的水梯田上方,有一塊森林已遭皆伐。過去數個世代以來,森林和梯田的管理都是連動的;但現在毫無節制的農地擴張,已經對山林造成破壞。 圖/Karlston Lapniten

「一開始,他們只是將水梯田改成菜園,但之後就連他們的muyong也變成了菜園。現在他們用刀耕火種的方式農作,而且並不在意森林是否因此遭到破壞」,馬丁說。

在提諾鎮和隔壁以蔬菜栽植為主要農業活動的班蓋特省(Benguet),毫無節制的農地擴張已經對山林造成破壞——根據環境與自然資源部(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DENR)2019年的數據,總面積5,513公頃的達塔山國家公園(Mount Data National Park),已經有70%的林地遭破壞。

另外,為防堵COVID-19疫情擴散,菲律賓政府頒布的經濟活動限令,也進一步使土地利用變遷的情況惡化。嘉諾說,在疫情期間,居民的生計因為觀光業與其他產業收益下降而受到影響,因此很容易就為那些破壞環境的蔬菜種植方式而動搖。

馬丁說,這就是典型的「選擇麵包還是環境」的兩難困境,而「不幸的是,後者注定不受青睞。」

森林濫伐、梯田灌溉斷水 土地利用變遷的惡性循環

先前在DENR任職森林管理員的布提克(Moises Butic)說,水梯田應該要是終年湛水的狀態,以維持作物生產力、保持土壤濕度,並避免土壤侵蝕問題。然而森林濫伐卻使得水梯田的供水量減少。

當梯田供水因為濫伐而減少,稻農只能被迫放棄當年的高地米收成,或是乾脆將水梯田轉型菜園以賺取利潤,如此不斷循環。

除此之外,手工藝品(如竹籃和木雕)的原料、木柴、木材、藥品與儀式所需之物等等,都將因為林地和森林的皆伐而變少。

事實上,布提克說,曾經大量分布於伊富高山脈的原生樹種,如當地稱為palayon的菲律賓橡木和tuwol茄苳樹,如今都只分布在茂密的森林裡或是散見於muyong地區。

此刻對農民而言,種植蔬菜的利潤比較高。然而若將時間尺度拉長,布提克說,大規模蔬菜種植所使用的化學物質,將影響土壤健康、滲入地下污染水源或是排放入河。

「如果放任(土地利用變遷的)趨勢持續,在未來幾年內,伊富高森林將逐漸消失,接下來水梯田與伊富高文化也都將隨之流逝」,布提克說。

高地米,伊富高梯田在傳統上會栽種的一年一獲、原生白糯米品種。 圖/Karlston Lapniten
高地米,伊富高梯田在傳統上會栽種的一年一獲、原生白糯米品種。 圖/Karlston Lapniten

拯救伊富高水梯田 NGO推廣永續生計替代方案

雖然現況堪憂,但其實還是有機會保存伊富高地景。興永鎮孟波利亞村(Mompolia)的農民,現在仍在祖傳的稻田上栽植高地米。當地也有年輕人返鄉學習高地米種植與muyong管理的知識,像是28歲的工程師蒲貢(Geomar Pugong)。蒲貢平常在該省首府拉加威市(Lagawe)工作,但他時常回家打理家中稻田與維繫傳統的農耕方式。

「一杯高地米帶來的飽足感就像兩杯市售米。所以雖然高地米的收成比較耗時,但在某種意義上是更有利潤的」,蒲貢說。

挽救伊富高梯田行動也正努力保存十幾處、種有高地米與其他原生米種的梯田。除了梯田之外,他們也在其他土地上種植能適應高地的旱稻品種。馬丁說,他們會將收集到的穀粒,分給有興趣從事傳統稻作的農友。

然而,由於目前農民對蔬菜和木材的需求提升,馬丁預期,除非政府採行整全性的管理政策,否則毀林問題將會持續惡化。他認為應該要提供農民永續生計替代方案,以貼補種稻收益的不足,且這些工作應該建立在農民既有的資源上。傳統稻作的復興得仰賴管理良善的muyong,因此他說,要先提供農民更好的賺錢機會,才有可能達成目標。

在基昂鎮和阿西普羅鎮的邊界,森林已遭伐除並改種蔬菜。今年7月,挽救伊富高梯田行動開始向這裡的菜農推廣蜂蜜生產工作。這份替代工作是建立在當地稱作pallunan的傳統知識上,指的是配合當地蜂群遷徙狀況,在森林中建造蜂箱的知識。他們將蜂箱放在森林裡,過段時間後再去採收蜂蜜與蜂蠟。

馬丁說,有一位農民光是在今年就收成了300瓶野蜜,以當地市價計算,每瓶可以賣到20美元。如果希望採蜜成功,農民必須好好管理森林,以保護蜜蜂並提供牠們充足的食物來源,讓牠們將這些營養轉換為蜂蜜,進而展開環境與生計共好的良性循環。馬丁說,其他如生態旅遊,以及運用大量原料的手工藝等永續生計形式,也都將因此蓬勃發展。

「然後居民就不會再用破壞環境的方式大規模種植蔬菜,並轉而復育能提供他們所需的森林」,他說。

他補充,與自然永續的生產活動,不必然要破壞環境也能達成獲利,而且可以進一步促進社區與自然的共生關係。

以價值包裝產品 讓永續生計也有好商機、吸引青年返鄉

巴果說,如果以復育伊富高水梯田和森林的價值包裝在地產品(如原生種稻米和原住民手工藝),可能會讓商品更加暢銷。他也呼籲發起計畫支持既有工作的推進,例如伊富高大學的伊富高里山人才培訓計畫(Ifugao Satoyama Meister Training program)。這項計畫是由日本政府資助,參與者則在其中研究如何將水梯田生態系中獲取的傳統原物料,轉換為可供獲益的商品。

儘管如此,巴果說,最終還是應該要由菲律賓政府出面,協助農民保護這片文化價值豐富的地景。他認為,菲律賓政府應該要建立永續市場網絡,並協助稻農轉型發展網購,拓展市場規模。

「永續市場讓農民能夠專注於照料水梯田和森林。生態平衡也將因此得以維持」,他說。

布提克說,菲律賓政府的「再綠化國家計畫」(National Regreening Program),應該要停止以石梓(gmelina)和桃花心木等非原生、或甚至有入侵性的樹種造林。他說,這些有入侵性的單一樹種,除了將消減當地的多樣性之外,在乾季落葉、枝條易折與容易傾倒等原因,也使其不適合種在林地。

另外,布提克說,可以透過獎勵的方式,鼓勵原住民農民復育殘破森林。他舉例,如果有人有意願要復育他們的muyong,政府可以提供免費的土地調查,並讓申請程序更便民。

布提克說,現在的狀況是,想要調查林地的人會被收取處理費和許可費,這會降低地主尋求政府協助的意願。

「為什麼要加重他們保育森林的負擔?」他說。

在有提供農業學士學位的伊富高大學擔任講師的金帕坦・嘉諾(Regina Guimpatan-Gano)說,如果能落實這些解決方案,將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務農。

「我們應該要讓他們看到成功的範例,才能改變他們的既有認知」,她說。「這樣他們才會發現,以農業學位返鄉也能賺錢。」

伊富高族的孩童。伊富高族的傳統與高地米及其耕種文化密切相關。 圖/Karlston Lapniten
伊富高族的孩童。伊富高族的傳統與高地米及其耕種文化密切相關。 圖/Karlston Lapniten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標題:選擇麵包還是環境? 挽救菲律賓世界襲產水梯田 永續生計是最後一帖良藥

參考資料

Mongabay(2021年8月29日),Sustainable livelihood offers a lifeline to Philippines’ dying rice terraces

延伸閱讀

>>他為後代定存「大自然」-無牆博物館,不賺觀光財

>>靠「網路」開發偏鄉新路-日本凋零小鎮重新上線

>>【里山國際】菲律賓水梯田文化遺產保存 環境與人缺一不可

>>菲律賓「沙拉碗」中的革命:高冷蔬菜轉型之路 解救農業與生態危機

>>日本經驗:以全球重要農業遺產系統(GIAHS)保護里山里海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填寫【倡議+】夥伴媒合表單,找尋夥伴:https://bit.ly/3EeMvVi

作者文章

小琉球旅遊旺季陸蟹陷路殺危機 汽機車2周輾壓超過500個「蟹餅」

小琉球旅遊旺季陸蟹陷路殺危機 汽機車2周輾壓超過500個「蟹餅」

溫室氣體管制第一期未達標 學者籲提出「去煤時間表」

溫室氣體管制第一期未達標 學者籲提出「去煤時間表」

給下一代的永續存褶 富蘭克林「永續好日子」擴大綠色金融影響力

給下一代的永續存褶 富蘭克林「永續好日子」擴大綠色金融影響力

「逆轉園遊會X永續好日子」 讓多元社福議題登上舞台受矚目 在玩樂中一起行動做公益

「逆轉園遊會X永續好日子」 讓多元社福議題登上舞台受矚目 在玩樂中一起行動做公益

最新文章

小琉球旅遊旺季陸蟹陷路殺危機 汽機車2周輾壓超過500個「蟹餅」

小琉球旅遊旺季陸蟹陷路殺危機 汽機車2周輾壓超過500個「蟹餅」

在高美濕地玩仙女棒恐觸野保法 最重可罰25萬

在高美濕地玩仙女棒恐觸野保法 最重可罰25萬

新北小學生助復育台灣瀕危淡水魚 腳踩泥巴整頓生態池

新北小學生助復育台灣瀕危淡水魚 腳踩泥巴整頓生態池

極危黑嘴端鳳頭燕鷗現身台南、馬祖 未來可線上觀賞復育直播

極危黑嘴端鳳頭燕鷗現身台南、馬祖 未來可線上觀賞復育直播

澎湖12隻獲救海龜重回大海 百名師生現場為牠們加油

澎湖12隻獲救海龜重回大海 百名師生現場為牠們加油

羊群是防洪、防野火最佳幫手!吃雜草、清理灌木叢 專業又有效率

羊群是防洪、防野火最佳幫手!吃雜草、清理灌木叢 專業又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