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後代定存「大自然」-無牆博物館,不賺觀光財

阿力曼親手打造森林博物館,在裡面的建築都沒有電力,完全依照舊部落型態生活。 圖/阿力曼提供
阿力曼親手打造森林博物館,在裡面的建築都沒有電力,完全依照舊部落型態生活。 圖/阿力曼提供

如果你堅持旅行要有物質享受,不要來這裡;如果覺得出遊還得自備碗筷和杯子,太麻煩了,也不要來這裡;如果你覺得必須帶「伴手禮」,太奇怪了,你其實可以不用知道「這裡」是哪裡。究竟是哪裡,出遊一趟得費勁如此心力?

拯救山林 打造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從台東市區開車30分鐘即可到達的「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沒有圍牆、沒有大門、沒有鋼筋水泥、也沒有邊界,有的只是成蔭樹林。

成立16年,已有70幾個國家、逾20萬人次造訪。聯合國的地球憲章組織曾在此舉辦研討會,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搭乘計程車直奔這裡尋找靈感。這處世外桃源,如果沒有館方人員指引,外人是找不到入口、衛星導航也會出現空白,因為它堅持不做文宣、不設路標,會這麼特別,是因為他,阿力曼。

阿力曼是當地的布農族子民,曾經歷高中母語老師、國會助理、報社記者、生態研究員至大學研究助理的不同職涯。17年前得知有財團準備要收購這片山林,阿力曼四處籌錢、將自己的房子和土地抵押給銀行,過程中幾度因繳不出利息而被催繳、房子歷經反覆法拍、孩子繳不出學貸。52歲的他不因此跌倒,在環保及善心人士的協助下,保住了土地和森林。

艱辛搶救後,阿力曼開始思考如何保育這片原始林及部落的未來。尤其原住民有他們的生活方式-跟自然共生共榮的生活方式,但在經濟開發過程中,這些傳統價值一一流失。

即使身揹龐大債務,阿力曼(右)依然不輕言「向錢看」,以總量管制保護山林。 圖/阿力曼提供
即使身揹龐大債務,阿力曼(右)依然不輕言「向錢看」,以總量管制保護山林。 圖/阿力曼提供

眼見太多自然部落生態由大財團發展,發展觀光後,也是一面倒的商業化。「我們不想變成這樣!」阿力曼說,那樣的生活和原民原有生活並不對等,一味的學外面,反而讓原民原有的幽默、風趣漸漸在年輕人身上看不見了。

經過反思,阿力曼以「尋根」為森林博物館的發展方向;堅持不向大財團、政府合作籌錢保護森林,只透過自己以及部落的力量,重建家園。

2004年,阿力曼獲得多戶族人的結盟,共同合作成立「原始部落重建基金會」開始管理土地,他把土地捐給基金會,希望能透過「環境信託」,將森林留給大家;也經過共同商議,決定將富有自然資產、文化底蘊、部落生態的這裡,命名為「森林文化博物館」。

阿力曼說,「搶救下來,要傳承我們的文化,重新連結人跟土地永續的關係,就是『森林銀行』的概念。我們老人說,只要樹留下來、土地留下來,利息用不完。這裡有新鮮空氣、豐富物種,還有布農族從小堅持的生活倫理、環境倫理,可以永續經營。」

暫時關上文明 找回人和自然的關係

為了減低人的影響。於是,「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不特意標上路標,想到來,得先透過網路申請,獲得許可,再由工作人員下山迎接。種種流程,一方面管控到來總量,一來「也算是歡迎你們到我們家來拜訪。」阿力曼說。

為了避免觀光帶來汙染和破壞部落寧靜,全區沒有電力設施、也沒有商店,想吃飯,得要自己生火烹煮,到訪者得自備個人碗筷、杯子,裏頭沒有販售瓶裝飲料、紀念品、農特產品,就連到訪的遊客,也被規定關上手機;導覽時,也全程不用麥克風,這些都是要來訪的旅客,學習找回人與自然的關係。

阿力曼堅持不稱呼到訪者為「客人」或「貴賓」。阿力曼說:「請尊重我們的生活智慧,不要嫌棄我們用心準備的飯菜,更千萬不要用指導或同情的心態與我們交往。」 圖/阿力曼提供
阿力曼堅持不稱呼到訪者為「客人」或「貴賓」。阿力曼說:「請尊重我們的生活智慧,不要嫌棄我們用心準備的飯菜,更千萬不要用指導或同情的心態與我們交往。」 圖/阿力曼提供

阿力曼的堅持不只這些,他不稱呼到訪者為「客人」或「貴賓」。阿力曼認真地說:「布農族傳統上將每一位來訪的客人視為朋友,彼此平等對待,所以請尊重我們的生活智慧,不要嫌棄我們用心準備的飯菜,更千萬不要用指導或同情的心態與我們交往。」

即便時任行政院長江宜樺、前第一夫人周美青、前亞都麗緻董事長嚴長壽到訪,也都是一概平等看待,不以頭銜稱呼,而用餐時間,不論是江院長或嚴董事長都要幫忙盛飯、分菜。

彼此的敬重還包括山林。因此,到訪者不能空手而來,必須準備一包檳榔、一瓶米酒,向山神及祖靈打招呼,也祈求平安及感謝,「我們才會接納你們,同意你們到這個地方,成為我們的朋友。」這些儀式,也是想提醒每一位到訪者「既然來了,就要按照我們的方式。」所以應放下原有的審美觀、價值觀以及刻板印象,對周遭的一切尊重和謙卑。

為什麼有這麼多堅持?阿力曼說:「這裡不是觀光區,也不是旅遊勝地,而是努力搶救下來的家園。」比起觀光,更多是為了我們自己文化的傳承。這些堅持,都是經過不斷反思、拉扯,才慢慢找到屬於他們的價值、位置、核心與部落的希望。

延伸閱讀

>>「報復性出遊」害地球承擔報復-開始永續旅行吧!

>>永續觀光-游智維:對環境最大的努力,最小的改變

>>教授陳美惠領隊「永續觀光」-讓台灣旅程走得更久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化廢為寶!田尾國小師生攜手把次級品非洲菊 搖身一變植物染天然顏料

化廢為寶!田尾國小師生攜手把次級品非洲菊 搖身一變植物染天然顏料

「上游污泥、下游廚餘」全包!結合AI自動化養殖黑水虻 高效去化城市廚餘

「上游污泥、下游廚餘」全包!結合AI自動化養殖黑水虻 高效去化城市廚餘

廉價勞力優勢不再?印度、越南難複製中國 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廉價勞力優勢不再?印度、越南難複製中國 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超單身時代」催生AI情人?中國每5人就有1單身 虛擬戀愛App用戶數翻倍

「超單身時代」催生AI情人?中國每5人就有1單身 虛擬戀愛App用戶數翻倍

最新文章

【從承諾到共好】跨界合作攜手阻詐 富邦人壽結合科技打造金融安全防護網

【從承諾到共好】跨界合作攜手阻詐 富邦人壽結合科技打造金融安全防護網

台灣之光!極瀕危植物「南庄橙」不只復育成功 果醬還榮獲世界大賽3金

台灣之光!極瀕危植物「南庄橙」不只復育成功 果醬還榮獲世界大賽3金

台北市保留農業有必要嗎?找回屬於城市風土的酸甜滋味與土地記憶

台北市保留農業有必要嗎?找回屬於城市風土的酸甜滋味與土地記憶

痛失2頭明星海牛!彰化芳苑海牛接連病逝 衝擊無形文化資產保存

痛失2頭明星海牛!彰化芳苑海牛接連病逝 衝擊無形文化資產保存

從荒廢走到米其林餐桌!職人復曬嘉義百年鹽田 再創「台灣海鹽」文化滋味

從荒廢走到米其林餐桌!職人復曬嘉義百年鹽田 再創「台灣海鹽」文化滋味

苦盡柑來遇見你!曾經輝煌的「北投草山柑」起起落落復育之路

苦盡柑來遇見你!曾經輝煌的「北投草山柑」起起落落復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