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後代定存「大自然」-無牆博物館,不賺觀光財

2020/08/14 李硯墨

如果你堅持旅行要有物質享受,不要來這裡;如果覺得出遊還得自備碗筷和杯子,太麻煩了,也不要來這裡;如果你覺得必須帶「伴手禮」,太奇怪了,你其實可以不用知道「這裡」是哪裡。究竟是哪裡,出遊一趟得費勁如此心力?

0
阿力曼親手打造森林博物館,在裡面的建築都沒有電力,完全依照舊部落型態生活。 圖/阿力曼提供

拯救山林 打造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從台東市區開車30分鐘即可到達的「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沒有圍牆、沒有大門、沒有鋼筋水泥、也沒有邊界,有的只是成蔭樹林。

成立16年,已有70幾個國家、逾20萬人次造訪。聯合國的地球憲章組織曾在此舉辦研討會,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搭乘計程車直奔這裡尋找靈感。這處世外桃源,如果沒有館方人員指引,外人是找不到入口、衛星導航也會出現空白,因為它堅持不做文宣、不設路標,會這麼特別,是因為他,阿力曼。

阿力曼是當地的布農族子民,曾經歷高中母語老師、國會助理、報社記者、生態研究員至大學研究助理的不同職涯。17年前得知有財團準備要收購這片山林,阿力曼四處籌錢、將自己的房子和土地抵押給銀行,過程中幾度因繳不出利息而被催繳、房子歷經反覆法拍、孩子繳不出學貸。52歲的他不因此跌倒,在環保及善心人士的協助下,保住了土地和森林。

艱辛搶救後,阿力曼開始思考如何保育這片原始林及部落的未來。尤其原住民有他們的生活方式-跟自然共生共榮的生活方式,但在經濟開發過程中,這些傳統價值一一流失。

0
即使身揹龐大債務,阿力曼(右)依然不輕言「向錢看」,以總量管制保護山林。 圖/阿力曼提供

眼見太多自然部落生態由大財團發展,發展觀光後,也是一面倒的商業化。「我們不想變成這樣!」阿力曼說,那樣的生活和原民原有生活並不對等,一味的學外面,反而讓原民原有的幽默、風趣漸漸在年輕人身上看不見了。

經過反思,阿力曼以「尋根」為森林博物館的發展方向;堅持不向大財團、政府合作籌錢保護森林,只透過自己以及部落的力量,重建家園。

2004年,阿力曼獲得多戶族人的結盟,共同合作成立「原始部落重建基金會」開始管理土地,他把土地捐給基金會,希望能透過「環境信託」,將森林留給大家;也經過共同商議,決定將富有自然資產、文化底蘊、部落生態的這裡,命名為「森林文化博物館」。

阿力曼說,「搶救下來,要傳承我們的文化,重新連結人跟土地永續的關係,就是『森林銀行』的概念。我們老人說,只要樹留下來、土地留下來,利息用不完。這裡有新鮮空氣、豐富物種,還有布農族從小堅持的生活倫理、環境倫理,可以永續經營。」

暫時關上文明 找回人和自然的關係

為了減低人的影響。於是,「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不特意標上路標,想到來,得先透過網路申請,獲得許可,再由工作人員下山迎接。種種流程,一方面管控到來總量,一來「也算是歡迎你們到我們家來拜訪。」阿力曼說。

為了避免觀光帶來汙染和破壞部落寧靜,全區沒有電力設施、也沒有商店,想吃飯,得要自己生火烹煮,到訪者得自備個人碗筷、杯子,裏頭沒有販售瓶裝飲料、紀念品、農特產品,就連到訪的遊客,也被規定關上手機;導覽時,也全程不用麥克風,這些都是要來訪的旅客,學習找回人與自然的關係。

0
阿力曼堅持不稱呼到訪者為「客人」或「貴賓」。阿力曼說:「請尊重我們的生活智慧,不要嫌棄我們用心準備的飯菜,更千萬不要用指導或同情的心態與我們交往。」 圖/阿力曼提供

阿力曼的堅持不只這些,他不稱呼到訪者為「客人」或「貴賓」。阿力曼認真地說:「布農族傳統上將每一位來訪的客人視為朋友,彼此平等對待,所以請尊重我們的生活智慧,不要嫌棄我們用心準備的飯菜,更千萬不要用指導或同情的心態與我們交往。」

即便時任行政院長江宜樺、前第一夫人周美青、前亞都麗緻董事長嚴長壽到訪,也都是一概平等看待,不以頭銜稱呼,而用餐時間,不論是江院長或嚴董事長都要幫忙盛飯、分菜。

彼此的敬重還包括山林。因此,到訪者不能空手而來,必須準備一包檳榔、一瓶米酒,向山神及祖靈打招呼,也祈求平安及感謝,「我們才會接納你們,同意你們到這個地方,成為我們的朋友。」這些儀式,也是想提醒每一位到訪者「既然來了,就要按照我們的方式。」所以應放下原有的審美觀、價值觀以及刻板印象,對周遭的一切尊重和謙卑。

為什麼有這麼多堅持?阿力曼說:「這裡不是觀光區,也不是旅遊勝地,而是努力搶救下來的家園。」比起觀光,更多是為了我們自己文化的傳承。這些堅持,都是經過不斷反思、拉扯,才慢慢找到屬於他們的價值、位置、核心與部落的希望。

延伸閱讀

>>「報復性出遊」害地球承擔報復-開始永續旅行吧!

>>永續觀光-游智維:對環境最大的努力,最小的改變

>>教授陳美惠領隊「永續觀光」-讓台灣旅程走得更久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第六屆經驗分享會8家機構合影,從左至右依序為得勝者教育協會曾秉常專員、現代婦女基...

【倡議圈活動】2024年第六屆傳善獎經驗分享會 顧問攜手機構面對挑戰

2024/04/26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課程中心副教授何昕家,在2024地球解方年會上分享永續教育現...

永續教育入課綱 中科大教授何昕家:現實世界是最佳教科書

2024/04/26
2024地球解方邀請產官學界代表,深入探討國內氫能的未來技術與經濟發展。 圖/董...

台灣氫能下一步怎麼走?產官學看好潛在經濟價值

2024/04/26
超長加班、隱形加班,是上班族普遍面臨的問題。 圖/新華社

勞動節快樂嗎?調查:台灣平均工時9.6小時 破5成打卡完再加班

2024/04/26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證實,目前規劃第3次審議會時間會延至5月初。 圖/f...

第3次碳費審議延期 將討論分階段費率、碳定價子法

2024/04/26
圖/臺銀人壽 提供

信賴跨越世代 臺銀人壽貼心傳愛 用永續撐地球

2024/04/26

最新文章

黃瀚嶢不僅擅長生態插畫,2022年出版的文學作品《沒口之河》同樣驚艷四方。 圖/...

從繪畫到文學-《沒口之河》黃瀚嶢 走出不一樣的生態研究路

2024/04/19
生態插畫家李政霖曾參與出版《臺灣野鳥手繪圖鑑》,現則醉心鑽研淡水魚生態。 圖/張...

走遍山林和水域,生態插畫家李政霖用畫筆上自然課

2024/04/02
將修復式正義引進校園 透過對話解決人際衝突。 圖/張皓婷攝影

霸凌的另一種解方「修復式正義」-橄欖枝中心林育聖相信對談的力量

2024/03/28
福安國中校長施俞旭透過各式活動,一步步帶領學生們打造友善校園、遠離霸凌。 圖/張...

不說教、打罵也能防制校園霸凌 福安國中校長施俞旭撕「流氓學校」標籤

2024/03/15
兒福聯盟執行長白麗芳投入兒少服務30餘年,她認為處罰不是解決校園霸凌問題的唯一方...

教孩子「沒有一定要喜歡所有人,但接納不同」兒盟白麗芳談霸凌

2024/03/05
由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汪兆謙領軍的阮劇團,是一群對戲劇充滿熱忱的嘉義返鄉青年組成,自...

從被質疑到本土語言貢獻獎 阮劇團為何用台語翻轉經典?

2024/02/2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