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vs.生態-放水燈後,大批金紙、電線沉海底
傳承167年的雞籠中元祭重頭戲望海巷放水燈過後,一個個水燈頭點燃熊熊烈火後被推向海中,吸引很多民眾爭睹。但國立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嚴佳代助理教授下海查看發現,底座有使用保麗龍,海底有很多塑膠電線、燈具、金紙等,對海底生物及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建議應有一些規範,使用環保材質。
市府文化局表示,中元祭科儀部分都是由主普姓及各宗親會負責,放水燈是中元祭最重要的科儀之一,尊重宗親會的對傳承的延續及決定。環保局長賴煥紘說,以後會再和宗親會討論,可以使用一些可以分解的材質,兼顧文化傳承與環境永續來進行。
「這個電線都沒有拆開,在水裡面,還有很多金紙,金紙可分解,但電線就一直會存在海底」,潛水人員在放水燈後的隔天,發現岸邊都清得很乾淨了,但海底有很多塑膠製的電線、燈具,以及整捆沒燒到的紙錢沉在海底。
嚴佳代說,中元祭是非常重要文化資產,但隨著時代的演進,發現非常多值得探討的永續觀點,底座是很大的關鍵問題,為了讓水燈頭浮起來,早期會用保麗龍,現在已經減少,但還是有使用保麗龍當底座,保麗龍融化也不會消失,就一直留在海底,造成很大的影響。
嚴佳代表示,其次水燈頭為了更華麗,水燈裝飾有電線、電燈等,在下水前都沒有拆除,燃燒後馬上就沉在海底,應檢討在水燈的設計有一些規範,燒掉的東西就在海底,不會消失,也不會結束,好兄弟也不會拿走。海底很多冥紙都是整疊的,沒有燒掉也沒有化掉。
市議員張淵翔表示,他們很支持中元祭水活動,很希望放水燈活動可以永續發展下去,是悲天憫人、和平共存的精神,因此在活動結束後,與海大的專家進行調查,傳統文化與環境可以思考永續共存,建議水燈頭的底座,可以回到古法採用竹子,取代現今的保麗龍,並思考減少塑膠用品的使用,使用可分解的材質。(影片海中影像由嚴佳代提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