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加劇!台灣都市韌性受考驗...學者:國土計畫法有落差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9屆締約方大會(UNFCCC COP29)」11日將在亞塞拜然登場,今年聚焦主題為氣候財務,主辦國也將「永續與氣候韌性都市化」列為國家發展優先事項。
台大國際學院防災減害與韌性碩士學程副教授石婉瑜5日在「COP29氣候峰會前線上記者會」表示,國土計畫法對都市計畫區影響較薄弱,對都市韌性的空間規畫恐有不足,政府應針對調適落差,提出較高標準的行動方案。
COP27中,已開發國家同意集資1千億美元成立「損失與損害基金」,協助發展中國家在極端天氣下強化調適能力,但目前集資金額遠低於一千億;去年COP28盤點發現,開發中國家的調適資金需求每年就超過2千億美元,且還不包含發展清潔能源的龐大資金,因此今年將聚焦在新的氣候金融集體量化目標。
石婉瑜表示,今年主辦國預計提出「城市韌性與健康行動宣言」,強調以跨部門合作的路徑,引導城市在都市化的過程納入減緩災害與調適策略,畢竟都市化是驅動全球暖化的關鍵因素,也因土地利用破壞自然調節機制,加上人口及經濟活動集中,都市在極端天氣衝擊下,常成為受害最深的地方。
石婉瑜說,我國部門多且分治,即使國土計畫法有規範,但對於都市計畫區的影響力薄弱,難以進行都市成長管理或土地使用管制,另也無權責機構承擔公告及執行氣候災害風險地區的任務,既有研究也未能充分整合,多數研究都束之高閣。
石婉瑜也提及目前的碳匯在執行面上,較少考慮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的健康,導致政策性口號琅琅上口,實則無政策優先性,更難以抵擋土地開發利益。今年主辦國因應受氣候衝擊最大的水資源分配議題,例如乾旱、洪水、冰川消融,以及與自然保育和復育相關議題,將提出「水與氣候行動宣言」,可觀察其後續效應。
石婉瑜再以近期西班牙水災為例,認為台灣的防災體系和公私協力、救援組織等機制逐漸成熟,可向國際輸出經驗,但仍須提升民眾的自主因應災害意識與能力,而非僅有政府主導防災,更要針對調適落差,提出較高標準的行動方案。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