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等於要減少勞動?撥開刻板印象背後對死亡的恐懼

編按:2025年,台灣將步入超高齡社會,全台包括嘉義、雲林、屏東等六個縣市,更是提早邁入超高齡社會。鄉下人口外移、老人越來越老,高齡化正是進行式,現為英國倫敦大學人類學博士生的康舒雅,於碩士階段回到故鄉台西村,認識許多在地長輩,深入在地第一線以人類學的視野看見在年齡之外,病痛正如何影響長輩們的晚年生活。

隨著年齡漸長,高齡者負擔的勞動會逐漸降低強度、減縮空間範圍,但勞動與否並非與實際年齡掛鉤。 圖/unsplash
隨著年齡漸長,高齡者負擔的勞動會逐漸降低強度、減縮空間範圍,但勞動與否並非與實際年齡掛鉤。 圖/unsplash

年齡不是問題,身體狀態才是關鍵

高齡者的勞動狀況,不能截然區分為「作穡人(編註:農夫,引申為持續勞動的人)」與「閒人」二種。大體趨勢上,我們看見的是隨著年齡漸長,高齡者負擔的勞動會逐漸降低強度、減縮空間範圍,但勞動與否並非與實際年齡掛鉤。「年齡」議題是公牛前的那塊紅布,吸引了所有關注。事實上,真正與勞動相關的是這些高齡者的身體條件,而身體條件可負擔什麼樣的勞動內容,又與其病痛經驗直接相關。

病痛經驗的主觀感受在日常生活是一道伏流,並未彰顯於眾人面前,卻時時刻刻與之共存。這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幽微情緒,無可奈何地創造了孤獨。而與病痛相處,又需要高齡者細微地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體察,慢慢調整,難以為外人道也。

形形色色的病痛,是沉默而難以傳遞的身體經驗,「好」有多好、能做什麼;「不好」是不好在哪裡,又必須小心哪些動作,不是進醫院一趟、拿到一張詳細說明書這樣簡單。

明昌開始洗腎之後,身體經常感到疲累、虛弱,惹來子女擔心。兩人的子女如同大多數台西村人,早早外出發展,見到父親身體健康狀況如此,他們幾乎照餐輪流打電話。秤仔雖然自認身體還算健旺,卻也受到連同的擔憂。一次女兒聽她剛去菜園巡回來,便斥:「是有人提刀仔逼你愛去毋?莫閣作穡矣啦。(是有人架著刀逼你去嗎?不要再種了啦。)」幾次拉鋸無果,秤仔電話裡便小心避開這話題。

老了等於病了?拆解高齡的「疾病隱喻」迷思

高齡者與身體病痛之間的牽連,又使得旁人在面對高齡者時容易因其「老年」的特徵而將他們視為「患病者」──在許多直觀的聯想中,老年意味著多病多痛、在家庭與社會中的責任需要減免。

這一種年齡歧視隱而不顯地在日常的互動與態度中作用著,而「老化」標籤成為了一種社會病理學的隱喻,老者成了社會上的他者,是特異的、跟我群不一樣的存在。他們背負著社會期待的特定樣貌,若不符合,即使一名老者身體健康良好、積極努力參與生產性的勞動,仍可能成為某種社會偏差(social deviance):一提及高齡,首先聯想到的總是與疾病有關,老年人因而時常被自動歸類於「健康狀況不佳」的偏差範圍裡,他們必須努力以各種方式「顧好身體」,以強調自己仍是社會上的「健康正常人」。許多人心中甚至下意識認為,人只要來到老年階段,就要減少勞動,最好什麼都不要做,維持健康就好。

撥開年齡迷霧,看見長者的積極生活

本文摘自:《留下來的人》。  圖/游擊文化提供
本文摘自:《留下來的人》。 圖/游擊文化提供

對老年的這種刻板心理是否隱含著恐懼?著名女性主義者西蒙・波娃曾說過,與生命形成對比的是老年,而不是死亡。老年暗示了一切高潮迭起已然結束,生命中再無波瀾。當人們害怕老人勞動,其實怕的是那會使人更接近死亡。於是人們寧願接受「雖然活著卻靜滯不動」的老年生活,那似乎是一種更保守的選擇。

但事實上,許多高齡者以勞動生活作為重心,將勞動視作活絡筋骨的調劑,這在生理上、心理上都為他們帶來安定感與一定程度的自我認同。青壯年因為與高齡者的病痛經驗有所隔閡,他們所設想的狀況往往不太貼近高齡者主體所經驗的「身體感受」,因而很難看見他們在病痛之餘,透過積極生活、在疾病狀態允許範圍內,持續鍛造生命而賦予自身意義。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462.jpg

游擊文化

游擊文化是非典型的獨立出版平台,容納靈活機動的企劃、積極反叛的選材,出版各種來自群眾且走入群眾的作品,以銜接書房與街頭的距離、填補知識與行動的落差。

作者文章

日本自衛隊爆性騷擾醜聞 女兵親揭部隊霸凌日常與父權文化

日本自衛隊爆性騷擾醜聞 女兵親揭部隊霸凌日常與父權文化

我變成了長照機器人...一個「照護離職」家庭的真實故事

我變成了長照機器人...一個「照護離職」家庭的真實故事

小心養出沒有同理心的「小霸王」!家長必修的霸凌防治課

小心養出沒有同理心的「小霸王」!家長必修的霸凌防治課

長輩們的「四處走走」 為了找到社群安全感與支持

長輩們的「四處走走」 為了找到社群安全感與支持

最新文章

聯合報防詐論壇 教長輩拆「詐」彈

聯合報防詐論壇 教長輩拆「詐」彈

養兒防老已過時!日本年輕人免付孝親費 健全社福制度杜絕吸血父母

養兒防老已過時!日本年輕人免付孝親費 健全社福制度杜絕吸血父母

公廁需要轉型!長輩蹲廁難...高齡化社會正在挑戰台灣公廁文化

公廁需要轉型!長輩蹲廁難...高齡化社會正在挑戰台灣公廁文化

排隊等離職...止不住護理人力流失 近4個月已統計1302名護理師選擇離開

排隊等離職...止不住護理人力流失 近4個月已統計1302名護理師選擇離開

老老照顧?居服員過半超過45歲  長照2.0打零工難留年輕人、陷人力困境

老老照顧?居服員過半超過45歲 長照2.0打零工難留年輕人、陷人力困境

手沖的第三人生!70歲也能轉職當咖啡師 「夢想50+咖啡館」助長者重拾信心

手沖的第三人生!70歲也能轉職當咖啡師 「夢想50+咖啡館」助長者重拾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