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預防」規劃住宅 孝順爸媽不一定要一起住
隨著醫療進步,人人活到90歲的機率愈來愈高,面對長壽人生,居家改造作家林黛羚提醒熟齡族,要趁健康、還有體力時,透過「整理」了解自己,再把握3個原則,就能打造出一個專屬自己的理想老後宅,住得安心、自在。
關於老後的居所,林黛羚觀察,台灣人之所以避談「老」,是因為常把「老」和「失能」劃上等號,因此在思考老後的居住問題時,常以解決現況為出發點,而不是從「預防」的角度思考。舉例來說,像是讓老人家輪流到兒女家住就是一個顯例。
與其住一起,不如住得近
「住在一起才是孝順嗎?」林黛羚說道。她解釋,從長輩的角度來看,其實重新適應新的地方是很吃力的,而且不同世代之間可能因為個性及生活習慣之不同,反而會有更多的摩擦與衝突,如此一來,無論對照顧者或被照顧者,都可能成為沉重的負擔。
舉例來說,許多人會在透天厝的1樓隔出孝親房來安置父母,看似解決了就近照顧長輩的問題,但對長輩來說,未必有「被照顧」的感覺,因為吃飯還是得上樓,但老人家可能行動不便,降低了到上樓用餐的意願,與家人之間的互動也因此減少。
不僅如此,透天厝1樓多屬開放空間,相對無隱私可言,對於其他家人,也只是個「路過」的空間,讓長輩有股「被隔離」感,有些更是與車庫比鄰而居,無法提供長輩身心的舒適與安寧。
林黛羚觀察,相較於上一代,現在的長輩更在意生活上的自主及尊嚴感,因此她建議,子女在規劃孝親空間時,不僅要讓自己放心,還要讓父母開心,若父母的身體狀況允許,「與其住一起,不如住得近」或許才是讓雙方都滿意的解方。
閱家無數的林黛羚還發現,還有一種很常出現的狀況是,子女有心想把自宅改造成局部無障礙,卻遭到父母的反對,即使子女主動表明出錢,但不少父母也會以「那是以後的事情」、「不要浪費錢」或「我還沒有老到不能動」等理由來阻止。
「我這是為了你好」容易引起老人家反彈,林黛羚建議可以換個說法,「我現在這麼做不只是為了你,因為我以後遲早也會用到」類似這樣的話語,讓父母覺得這樣做是有利於兒女,他們通常會比較容易接受,不會覺得自己是個累贅。
既然老後的居住問題應該及早規劃,那麼要提早多久呢?林黛羚建議是當房子二次翻修或退休前來做比較適合,因為此時通常會遇到家庭成員有所變動,或是管線老舊而須重新配置,可以趁此時打造一個可以安心住到老的家。
什麼是一個能讓人「安心老」的家?林黛羚說,可以先從房屋的「體質」來判斷。若有考慮換屋的話,假如現在住的是沒有電梯的公寓,而且又是3樓以上,也許可考慮換到電梯大樓;或是現居的房子屋齡已高達三、四十年,建議搬到屋齡較新的房子,畢竟,並不是所有的房子都有能力陪你到老。
了解目前的房子還能「服役」多久之後,「簡單化自己的生活」,則是居家改造的第一步。林黛羚說,走進囤積成習的人家中,不僅客廳堆滿雜物,就連走道也不放過,縱使設計出無障礙空間也是枉然,更何況是一旦發生地震、引發電線走火,更是造成逃生上的困難。
簡單化自己的生活,除了居家安全的考量,也是優雅生活的關鍵,東西少了,不僅在整理上相對輕鬆、視覺上相對清爽外,對人的心理也有影響,比較不會焦躁,「丟完東西之後,你會發現其實自己不需要這麼多櫃子,又省下了一筆錢。」,林黛羚說道。
在經歷過一番「斷捨離」後,要打造出後半輩子也住得舒服的家,林黛羚建議從以下三大原則著手:
一、從「生活習慣」重新思考格局
「生活習慣要和空間緊密結合,而不是人去適應格局。」林黛玲強調。她說,大多數人看格局,還是會被既有形式所綁架,例如認為客廳是家的中心,所以面積也是佔比最大的。她舉例,曾經看過一對夫婦平常根本不看電視,平常的樂趣是寫書法,這樣的話,在家的中心擺上六人座的餐桌會更適合。
二、設計出無障礙的主動線
提到「無障礙」,多數人想到的就是能讓輪椅順利通行的才算。但其實並不是每個人老了都需要坐輪椅,也許只是走得不遠或站得不久,此時在家中的主動線的每一小段安裝扶手,或將浴室的門換成水平拉門都是較為省力的設計,在顧及安全的同時,也能讓長者保有自尊心。
三、提早讓「扶手」融入生活
當房屋二次翻修時,在浴廁的門口、馬桶旁,以及淋浴區加裝扶手,提早適應,讓扶手的存在融入到潛意識中,這樣跌倒時才來得及抓。安裝扶手,常讓人聯想到「失能」而排斥,但其實扶手對每個年齡層來說,都是很重要的輔助。林黛羚說,現在很多扶手都很有設計感,不用擔心無法與居家風格融為一體。
再者,扶手並非專屬於老人,倘若突然扭到腳、閃到腰,若家中的走道、浴廁都預先裝好扶手,就能降低行動上的不便。
除了協助人們改造理想的老後住宅,林黛羚更希望,未來建商能規劃出一個「著重長者需求的社區」,除了安全、無障礙的空間,更重要的老人家的社交空間。
她表示,並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會失智,有些只是體力不好,但反應及思緒還是很敏捷,此時他們更需要的是「同儕的陪伴」,若將住宅大樓現有的公設空間規劃成長者的社交空間,讓長者只要離家幾步就能有同好陪伴,不用一直待在家裡,無論是對長者或年輕人都能減輕負擔。
。11/28(四) 阿雜力量大│立即報名>>
。11/29(五) 用創意做SDGs│立即報名>>
。11/29(五) Taiwan Can Help│立即報名>>
。11/30(六) 發掘天賦 讓不可能變可能│立即報名>>
。11/30(六) 橘世代 最棒工作在退休後│立即報名>>
。12/1(日) 不塑行動 綠生活實踐家│立即報名>>
。12/1(日) 文化平權 讓我們美在一起│立即報名>>
入場提醒:報名此活動,僅限參加「阿雜社會事×倡議家講堂」,可從「阿雜社會事 C展區」右側免費入場;若要參加雜學校其他展區活動,需依大會規定購買展覽門票始得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