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街友有家歸不得、困在心裡的牢籠 這個「社會」憑什麼淘汰他們?

和平、正義與強大機構

誰能決定誰被社會淘汰?面對社會成見 無家者尋找歸宿的辛苦路途。 圖/Unsplash
誰能決定誰被社會淘汰?面對社會成見 無家者尋找歸宿的辛苦路途。 圖/Unsplash

編按:年輕的無家者在想什麼?他們為什麼不回家?社工楊小豌在《街頭的流離者》書中,深入描寫年輕無家者阿奇的生活,與覺得自己「被社會淘汰」的心境,以及在街頭與自我矛盾中的掙扎,同時也揭示現代社會對弱勢群體的冷漠與忽視。

有次聽阿奇說:「反正再多過幾年以後,即便我老了、殘了,也還是可以和其他長輩一樣到處排隊領便當、領物資和紅包,不會餓死。」

看著這個年輕人在流浪的歲月中,越來越被街頭的生態同化,鬥志全消,我心裡感到惋惜和擔憂。但當他來到我們的據點休息時,我只是寒暄問候,並不給予評價、質疑或責備。

我選擇不在他會在意的傷口上撒鹽,尊重他選擇的生存方式。即便我無法完全理解他的過去,仍然相信有某些原因讓他走到今天這個狀態。然而,其他同樣在據點休息的大哥、大姐,未必能夠什麼話也不說。

過年卻無法回家的年輕無家者 流浪歲月早已磨去鬥志

臨近過年,不管是平時只能睡在朋友家地上的黃伯,還是同樣在街頭露宿的阿張哥,明明某種程度來說,大家都是失了家才會在這裡相聚的漂泊者,卻對年輕的阿奇多了幾分倚老賣老的說教姿態,甚至像唱雙簧般給阿奇灌各種心靈雞湯。

「快過年了,要回家,知道嗎?」阿張哥某天沒頭沒腦地冒出一句。

「對呀,要回家。」黃伯也跟著應和。

阿奇正在攪拌手中的飲料,聽到這話突然停下動作,抬起頭反問:「如果回家這麼簡單,我現在就不會在這裡了啦!你要不要自己先回家給我看?」阿張哥被頂得愣住,沉默不語。

眼見場面尷尬地僵住,我忍不住打圓場:「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我們不用去講其他人的事情。」阿奇沒再說話,只是戴了耳機上樓獨處。自此,他更加避免和其他無家者聚在一處。

他曾試圖聯繫家人,但幾次嘗試後發現,那道家門早已對他關上。而如今自己依舊一無所成,回家後,又如何能被接納呢?

殘酷的社會篩選條件 誰能確保自己永不墜落?

阿奇總說:「我就是被社會淘汰了啦。」這句話,讓我不禁反覆咀嚼。

事實上,這句話並不陌生。在街頭,無數大哥大姐也曾這樣說起自己。「這個社會」指的是誰?它憑什麼淘汰人?

如果這個社會只能接納符合某些條件的人,一旦掉落於這些篩選條件之外,就成為被淘汰掉的失敗者,那我一點也不想參與這種現實又殘酷的社會。我又怎麼能確定自己永遠都在「圈內」,永遠不會成為下一個被淘汰的人?

身心疾病會讓人被淘汰;抗壓性不夠高的人會被淘汰;甚至渴望追求社會認可,也可能讓人被淘汰……。

我在街頭見過一些人,正因為曾經汲汲營營地追逐功成名就,向那些曾看不起自己的人爭一口氣,或是投入大量心力和錢財,只為了在一場場考試失利中再拚一次機會……。最後的下場卻是人瘋了,家散了,房子沒了。想要的沒得到,原先擁有的健康和家人也在追逐的過程中失去了。

比如阿船大哥,他說:「我以前是家族裡受敬重的長子,現在這樣落魄能看嗎?」阿船大哥曾經風光一時,多年前的一場車禍奪走了一切。腦中風及血管性失智等疾病讓他的健康急速惡化,如今的他,有時瘋癲、有時恍神,徘徊於街頭。

找不到生活的意義...關心他們前先「放下預設標準」

越深入思索這個社會的運作,越感到毛骨悚然:面對這些因主流的社會價值觀而自我厭棄的人們,他們的痛苦不僅來自物質條件的貧困,我對他們心中那座牢籠亦感到憐憫與悲哀。

我們常提醒一起參與關懷的志工:「每個人會流浪、失業的歷程和原因都不一樣,不要太快給建議或是評論,要多聽少說。我們的生活經驗差異很大,不能把自己預設的標準套用在對方身上。」

然而,這似乎就是人們難以擺脫的天性。即便是身處相似境遇的人,也很容易把別人的難題想得太簡單。

特別是像阿奇這類被認為「年紀輕輕卻不工作」的人,在主流社會中被淘汰後,他們來到街頭,仍不得不忍受四處可遇的冷言冷語,因而選擇躲在角落,離群索居地生活。他們的遭遇,常常讓我想起我們這個世代青年的憂愁和壓力。

曾聽過一位年輕的無家者分享自身的苦惱,讓年齡相近的我心有戚戚焉。

「也許別人看我年輕,才三十幾歲而已,怎麼不去找個穩定的工作。其實我15歲就出社會了,這十幾年,我覺得自己只是困在迴圈裡,拚命賺錢、大把花錢。有一天我就突然覺得這種生活不知道意義在哪,我有個心裡的坎過不去,試著過躺平的生活,看看會怎麼樣,反正這輩子也存不到錢買房子。」

《街頭的流離者:一名街頭社工與無家者的交會微光》。 圖/寶瓶文化提供
《街頭的流離者:一名街頭社工與無家者的交會微光》。 圖/寶瓶文化提供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470.png

寶瓶文化

寶瓶文化以最旺盛的企圖心在出版市場出發,「把事情做大」是寶瓶創社的信念。我們深信,要做出版,就要做大眾出版,而以我們的專業、決心與意志力,必能讓作品有最完美的呈現,發揮最大的影響力。未來,寶瓶將繼續努力出版高品質且適合大眾閱讀的好書,希望藉此努力,能讓讀書成為全民運動!

作者文章

年輕街友有家歸不得、困在心裡的牢籠 這個「社會」憑什麼淘汰他們?

年輕街友有家歸不得、困在心裡的牢籠 這個「社會」憑什麼淘汰他們?

瀕危鯊魚、大王具足蟲都上桌 台灣的「海鮮文化」能永續轉型嗎?

瀕危鯊魚、大王具足蟲都上桌 台灣的「海鮮文化」能永續轉型嗎?

街頭困境下的女性無家者...如何走出傷痛、尋找遮風避雨的地方?

街頭困境下的女性無家者...如何走出傷痛、尋找遮風避雨的地方?

「志願單親」是什麼?一種不依賴伴侶 也能擁有完整家庭的選擇

「志願單親」是什麼?一種不依賴伴侶 也能擁有完整家庭的選擇

最新文章

發生社會悲劇,是社工的責任嗎?撕下標籤,社工也是人。

發生社會悲劇,是社工的責任嗎?撕下標籤,社工也是人。

台灣戒護比遠超美日韓...監獄超收危機 夜班管理員1人要管300人

台灣戒護比遠超美日韓...監獄超收危機 夜班管理員1人要管300人

監獄超收已成常態...2坪監舍擠10人 吃藥才睡得著

監獄超收已成常態...2坪監舍擠10人 吃藥才睡得著

在失衡的世界中,我們一起仰望—烏俄戰爭3週年,當地日常生活成了這樣

在失衡的世界中,我們一起仰望—烏俄戰爭3週年,當地日常生活成了這樣

街頭困境下的女性無家者...如何走出傷痛、尋找遮風避雨的地方?

街頭困境下的女性無家者...如何走出傷痛、尋找遮風避雨的地方?

車阻防車輛違停?身障團體質疑:是保障行人安全還是製造障礙?

車阻防車輛違停?身障團體質疑:是保障行人安全還是製造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