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感≠善良!高敏感孩子的心,與父母的挑戰

小心高敏感的孩子過於自我中心。圖/pixabay
小心高敏感的孩子過於自我中心。圖/pixabay
良好健康與福祉

對於家中那個高敏感、不願跨出舒適圈的孩子,你要求他做出禮貌、清楚地人際應對,你幫他安排多元的才藝課程探索,是「壓迫天性」還是「推他一把」?同樣身為高敏感一族,我回首母親教養上的「努力」,都對我的人生照成了深刻的影響。

最近跟幾位朋友聊到高敏感的問題,交換了彼此的成長經驗,也談到高敏感特質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問題。同時因為在之前的文章裡,我曾寫到高敏感孩子所面對的種種辛苦,許多家長的回應也讓我趁此機會,默默反思當年母親在教養身為高敏感族的自己時,所遇上的難題和困境

比起和其他人相處,一個人的活動更自在

由於高敏感的特質,我從小就不喜歡與人接觸。倒不是討厭人,只是因為跟人互動時,我會下意識去偵測對方的情緒和生理狀態,對方的狀態無論是好是壞,都會深深牽動著我的神經。每次跟人互動完畢,我都會有狠狠脫了一層皮的感覺,精神上十分疲憊。

小時候的我,最喜歡的就是自己在家畫圖、玩玩具,在自己創造的幻想世界中冒險。母親一方面覺得我是個很好帶的小孩,自己一個人就可以玩得很開心;但另一方面也會擔心我過於封閉,畢竟其他小孩下課後都會相約玩耍。

所以母親有意無意地鼓勵我跟其他孩子互動,邀請同學來家裡或是去同學家過夜、參加或主辦生日派對、一起遠足等等。記憶中,我雖然對於母親的努力不算排斥,但心中其實更想自己待在家裡就好;雖然我跟同學也可以玩得很盡興,但卻始終不曾積極主動地想要再跟朋友相約。

有的時候我會嫌母親煩人,為什麼老是問我「要不要約某某來玩呀?」「要不要去參加某某家辦的活動呀?」而直到現在,我交朋友仍然是「重質不重量」,甚至我少數那幾個要好的朋友也很清楚,半年可以跟我見上一面,恐怕已經算多了。

除了交朋友的問題,高敏感的我也很害怕跟成人應對,而這一方面母親對我的要求則相對嚴格。我記得母親在生活中總是刻意叫我去接電話和應門,然後再跟我檢討剛剛的應對,應該怎麼說才禮貌、清楚、同時又兼顧居家安全。

父母的親朋好友來家中作客時,其實我總是想要躲在房裡,但母親會要我出來招呼,練習跟長輩說話,然後練習禮貌的告退方式。等我再大一點,母親還時常藉機訓練我獨自去銀行、郵局或戶政事務所辦事,這對當時的我而言,著實是個不小的挑戰。

唯一的舒適圈是我家,「新環境」對我而言是個惡夢

由於高敏感,我是一個不太願意從舒適圈中出來的小孩,而我唯一的舒適圈就是我家,我既不喜歡參加活動,也不喜歡去外面上課學才藝。「新環境」對我而言是個惡夢,因為那裏總是充滿陌生的氣味、陌生的色彩、陌生的聲音、陌生的規則和陌生的大人小孩。

大概也是基於一種對我過於保守和龜縮的擔心,母親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問我「要不要去學這個?要不要去學那個?」當然我的回答總是否定的,母親有幾次決定祭出「你至少要嘗試看看」的論點,拗不過母親,我也就半調子的學了點鋼琴、學了點電腦、學了點打擊樂、學了點美術。

在我的成長經歷中,母親和我一路拉拉扯扯,我想,母親讓我接觸新事物和面對挑戰的過程,必定就像拖驢子過河、引蝸牛探出殼來一樣麻煩又艱辛。對於母親的鼓勵也好、要求也好,第一時間我一概是採取抗拒態度的,還經常因此發脾氣。

當時台灣教育環境中還沒有高敏感的概念,母親幾乎僅憑自身的本能和智慧來鍛鍊我,一定有相當的挫折感,但她仍用一股難以擊潰的意志力,帶著我前進。現在回憶起來,我的成長和教養實在是煞費了她的苦心。

講了這麼多,其實我只是想表達身為父母在教養高敏感特質的孩子時,恐怕必然要面對諸多挑戰。

我最近時常思考,母親對我所耗費的心力,究竟實質上改變了我什麼?以上述的幾個經歷來看,我並沒有因為母親的努力而變成一個熱愛四處交友及參與社交活動的人,隨著年紀的增長,我事實上更加懶得在工作需求之外與人互動。但是另一方面,母親的努力還是多少讓我有機會體驗和理解跟別人一起活動的有趣之處,我認為這可能讓我避免了成為一個自以為是的孤僻者。

母親堅持我練習跟成人應對進退以及辦事,對我雖然是很大的挑戰,但無疑使我受益最多。上大學及出社會以後,我赫然發現我的同輩們大多不擅長跟長輩互動,處理事情也很難顧及周全和禮貌,這一點我卻早已被母親訓練出一定的能力,讓我初出成人世界所遭遇的挫折少了很多。

但與此相對,我似乎真的比較沒有因為被勉強去學才藝而獲得什麼明確的進步,無論是在技能或心智的層面上,父母給我上課的錢感覺是有點白花了,而當初為了推動我去上課所花的精神,好像也有點白搭。不過換一個角度想,也許母親所有的這些嘗試,全部加起來一同避免了我過度強化自己高敏感的天性。

如何辨別是在「壓抑孩子特質」還是「推他們一把」?

當然,在與天性拉鋸的過程中,會產生諸多情緒,許多父母碰上孩子的情緒就猶豫了。身為體制外的老師,我當然不會贊成父母用威權來壓迫孩子的天生特質,但最大的困難,往往在於分辨何為「壓抑孩子特質」,何為「推他們一把」,讓他們得以突破天性的框架。況且孩子有千百種,這也更加深了分辨和拿捏的難度。

事實上,高敏感的孩子也有千百種,我看到有些家長在討論高敏兒時,容易落入互相對比共同性,但忽略了個別差異性的問題。當然,從彼此的共鳴之中取得心理支持和教養靈感是很重要的,可是家長們對於自己的孩子終究獨一無二必須要有夠強的意識。

舉例而言,高敏感的孩子善感,但是「善感不必然善良」。我見過許多高敏感但是十分任性自我的孩子,高敏感的特質讓這種孩子容易在人際互動中感到不適,產生負面情緒。

如果家長沒有正確的同理和引導,只是順著孩子的情緒去大肆批評造成孩子不適的相關人事,孩子沒有學會同理和體諒,高敏感加上自我中心--容易感到不舒服,同時又輕易的將不舒服的感受歸咎給他人--如此就會形成一個讓自己和周遭都不好過的人格,甚至很有可能變成憤世嫉俗和偏激的個性。善感是天性,善良則需要教育。

身為父母在教養高敏感特質的孩子時,必然要面對諸多挑戰。圖/pixabay
身為父母在教養高敏感特質的孩子時,必然要面對諸多挑戰。圖/pixabay

當然,反過來我也看過很多高敏感的孩子,被家長一味的要求去同理他人,克制自己的負面情緒。負面的感受長期被否定,導致這些孩子背負眾多罪惡感、慣於自我批判、沒有自我價值感,最終可能走向內爆、虛無或成為容易被他人情緒勒索的人。

上述兩種例子,孩子都是高敏感的,但他們還有其他的特質差異,有的孩子易於外歸因,有的則易於自我歸因,所以應當給予不同的教育。

從事親子教育幾年的觀察下來,我認為努力在「完全放任隨性」和「揠苗助長」之間求取動態平衡、隨時的反省自己是在「極端化」或是「扼殺」孩子的特質,是每位家長應該負的教養責任。

教育孩子就像徒手開路一樣,過程中不太可能輕鬆,跌跌撞撞、灰頭土臉是常態,不斷的挫折和不斷的調整是必然,而且需要有堅持不懈的意志。但以我所見,只要家長保有這樣的意識,孩子在成長過程縱然會給雙方留下一些奮鬥的傷痕,但他終歸會成為一個有力量、愛自己與世界的人。


揮別大政府時代,迎接大社會到來,我們都是驅動台灣進步的力量,點下圖訂閱我們

• 我要投稿:http://bit.ly/2wyDWmk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230.jpg

黃瀚嶠

種籽實小教師、清水小校前任教師、跑蛙自學團前任教師、台灣創教育協會理監事、度行書院創辦人,致力於培養學生在歷史、人文、哲學、國際政治和社會議題方面的思考習慣和關懷。

作者文章

善感≠善良!高敏感孩子的心,與父母的挑戰

善感≠善良!高敏感孩子的心,與父母的挑戰

你的高敏感不是我的高敏感

你的高敏感不是我的高敏感

比常人承受更多壓力 你的孩子是高敏感族嗎?

比常人承受更多壓力 你的孩子是高敏感族嗎?

孩子忙課業不用做家務?這個媽媽想的不一樣

孩子忙課業不用做家務?這個媽媽想的不一樣

最新文章

在藝術療癒裡看見生命的光—「夢想城鄉」陪伴貧窮經驗者重建連結

在藝術療癒裡看見生命的光—「夢想城鄉」陪伴貧窮經驗者重建連結

1919食物銀行:填補社會福利的缺口 讓食物不只是食物

1919食物銀行:填補社會福利的缺口 讓食物不只是食物

有聲號誌變啞巴號誌?被閒太吵、被居民蓄意毀損 視障者過馬路好難

有聲號誌變啞巴號誌?被閒太吵、被居民蓄意毀損 視障者過馬路好難

導盲線畫虎爛?行穿線NG亂象...視障者行的正義還差一哩路

導盲線畫虎爛?行穿線NG亂象...視障者行的正義還差一哩路

望聞問切為社會治未病 馬光中醫把脈地方強健永續幸福

望聞問切為社會治未病 馬光中醫把脈地方強健永續幸福

獵人英雄淪狗熊...王光祿案落幕後 原民狩獵權益仍無解

獵人英雄淪狗熊...王光祿案落幕後 原民狩獵權益仍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