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生二年12提醒 「莫以旅客為重,住民才是關鍵」

日本政府在2014年提出了「地方創生」一詞,強化地方經濟圈的拉力,以政策造成核心都市(即東京)的推力。 路透社
日本政府在2014年提出了「地方創生」一詞,強化地方經濟圈的拉力,以政策造成核心都市(即東京)的推力。 路透社
無貧窮

還記得2018年5月21日,由當時的行政院長賴清德,召開第一次行政院「地方創生會報」。當天重頭戲,除了由國發會報告我國地方創生國家戰略初步構想」之外,也在會議中正式宣布—2019年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

那刻起,「地方創生」瞬間成為台灣社會流行語。有趣的是,即使就此擴散,但從中心到地方,從公務員到農人,似乎都沒有人能精確說出新名詞背後所代表的關鍵精神,或箇中要義。

已熄燈的屏東枋寮F3鐵道藝術村,由枋寮鄉公所提出地方創生計畫,規畫打造自給自足的文創基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已熄燈的屏東枋寮F3鐵道藝術村,由枋寮鄉公所提出地方創生計畫,規畫打造自給自足的文創基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如今祭出「創生」大旗,並不是為實行已久的「社區總體營造」找下台階或新門路,而是為了迎戰困擾台灣許久的「國安問題」。

在政策邁向二年,能否讓我們暫時停下腳步思考,如果有一天,有形無形的障礙皆被排除,那會是一個怎麼樣的台灣?真的有辦法,持續透過擴大補助為誘因,鼓勵年輕人增加生育?真有辦法,把創業視為創生解藥,持續挹注資源與誘因,引導年輕人靠近土地,創業、移居,最終走向城鄉均衡發展的理想境界?

若果真如此,那事情的背後,到底是在追求著什麼?當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成為日本在談論創生的基本款;當智慧城市(Smart City)也成為解決城、鄉嘗試人力問題的解藥。

這些直指,人們不再如以往,僅守著單一的生活型態價值觀,不再把移動視為畏途,而能隨著狀態進行流動。當「返鄉」與「留城」不再倒向任何一方,工作及生活的平衡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渴望,我們也更加見證「安居樂業」這四字的重要性,而這也是地方創生的總目標,兩者缺一不可。

歷經過去一整年的觀察,我嘗試提出以下提醒,期盼能拋磚引玉,與一路同行的不同領域夥伴共勉,如何透過跨域整合,來直指這塊未來生活的願景畫布,讓創生的目標可以持續下去。

給創生二年的12點提醒:

提醒1.創造真正公民,角色確立分進合擊

創生是眾人之事,急需官方民間通力合作,公部門的角色,除了在制度法規條整,還包含基礎建設,生活支援系統優化,並儘早完成區域綜合計畫,其他的,請信任並交給民間的活力。

提醒2.需要投資思維,不忘文化根基與返鄉初心

捨棄補助路線,倡議投資思維來引動地方的自發性投入,讓商業邏輯來減少依賴強化永續性,但在過程中,不忘投入的初心,以及故鄉愛,而文化元素及地方DNA的挖掘,也才是得以獨一無二的關鍵。

提醒3.持續台日交流,啟動逆輸出,激盪思維做法

台灣在以創生為題的行動上剛好有五年的差距,日本的經驗是台灣行動的絕佳養分,但台灣的民間動能,卻創造出許多日本沒有的效果,因此如何強化交流,把台灣的經驗帶出去,刺激將帶來進步的動力。

提醒4.加速地方資源盤點,厚植在地支持系統

一地的高齡化比率到底是多高?至今台灣依舊缺乏很詳實的地方基礎資料,因此如何持續進行系統式的盤點,強化TESAS(地方創生資料庫)可用性,並把資源花費在地方基礎工程的提升上,才能有效提高留鄉定居的可能性。

提醒5.引入新觀念手法,持續活化創意設計擾動

當地方停滯不前,沒有生氣,這時候急需一系列擾動,來創造出活化可能的契機,這時候引進各式不同模式,無論是策展,行銷及品牌策略,讓地方能感受到些許的改變,讓創造力帶動地方得以前進。

提醒6.地方品牌,形塑在地獨有的生活型態

能否讓地方更具有存在感,透過品牌的打造讓地方不再自卑,而願意回身了解自己,並看到地方獨特的價值感,當地方能因而被看見,有更多人的注目,後續發展就會有所機會,而內容將成為驅動地方前進的動力。

提醒7.以故鄉愛為基底,引動結集異質夥伴

能否找到更多對於地方具有強烈認同感的同好,而彼此的異質性有助於在返鄉過後,建構一個更為多元的生態系,而在這樣之下所發展出的地方支持系統,將有助於在行動過程中,相互扶持並得以相互加乘努力。

提醒8.與利害關係人,行跨區串連,引動移動創造

能否打破以往地域既有疆界及社區範疇的領域性,而能擴大規模延伸整合數個地方自治體,以中核心城市(Compact city)為共生圈的目標,此外,善用交通便捷之下,移動所能創造出的流動及交會性,創造更多連結。

提醒9.持續引領地方起業,引入未來發展可能

持續為地方帶入活化,透過引進新的內容模式,讓地方能更有朝氣,所有的創造及建置,都需要從永續的角度出發,不僅要能兼顧在地環境生態,也要顧及人群間的平衡感,以未來為靶,一步一腳印進行實踐。

提醒10.鏈結關係人口,以交流為骨幹,推動二地居住

善用地方魅力所創造出的連結性,有效盤點與地方有深度連結的關係人口並定期進行維繫,凡是從交流角度進行思考,而不是短線的觀光,最終透過推動二地居住的可能,透過吸引嚮往不同生活型態的人願意一期一會的前來。

提醒11.擬定以住民為中心,宜住為基底的創生策略

過往的地方發展政策,主要都是以旅客為目標,而忽略了住民才是地方存在的關鍵,因此如何建構以住民為中心的思維及企劃,努力打造一處優質的生活環境,讓環境轉而成為一項誘因,增加移住的可能性。

提醒12.落實「移住戶數」及「關係人口」雙指標

在大力吸引人們返鄉創業之外,移住的推動及支援也刻不容緩,否則以台灣的尺度大小,流動性讓人群間的移動十分便利,而關係人口的盤點,聯繫與經營,對於地方十分重要,而透過這兩處指標,將可強化人才回流的實質可能。

讓我們一起帶著這十二點提醒,來走一條持續在探索及優化的「創生二年」希望之道,唯有把馬步紮得更紮實,一棒接著一棒,地方創生下的未來社會,才更加值得期待。

圖/Pixabay
圖/Pixabay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3467.jpg

林承毅

林承毅,林事務所執行長,地方創生傳道士,充滿熱情與好奇心,信仰人本設計,具洞察力,深信體驗有價!

作者文章

換帖,換經驗! 「地方換帖宴」創造「全台創生 」

換帖,換經驗! 「地方換帖宴」創造「全台創生 」

別視「青年返鄉」為畏戰!地方做好支持系統了嗎?

別視「青年返鄉」為畏戰!地方做好支持系統了嗎?

創生二年12提醒 「莫以旅客為重,住民才是關鍵」

創生二年12提醒 「莫以旅客為重,住民才是關鍵」

最新文章

呼應COP30 從氣候到健康 味全用「食」實踐從產地到餐桌的永續行動

呼應COP30 從氣候到健康 味全用「食」實踐從產地到餐桌的永續行動

【專欄投稿】把農場變教室、舉辦文化節 讓農業走出一條「共生」的路

【專欄投稿】把農場變教室、舉辦文化節 讓農業走出一條「共生」的路

在地媽媽成重建主力!莫拉克旗美九區婦女集結 創造災後新契機

在地媽媽成重建主力!莫拉克旗美九區婦女集結 創造災後新契機

【專欄投稿】農業M型化...大農靠資本、小農靠家庭 誰來解救卡在中間的「中農」?

【專欄投稿】農業M型化...大農靠資本、小農靠家庭 誰來解救卡在中間的「中農」?

獵奇或反思?以悲劇為核心 「黑暗旅遊」版圖逐漸擴大

獵奇或反思?以悲劇為核心 「黑暗旅遊」版圖逐漸擴大

亞太黑暗旅遊崛起!從戰爭到天災 創傷歷史下的「記憶空間」皆成熱門景點

亞太黑暗旅遊崛起!從戰爭到天災 創傷歷史下的「記憶空間」皆成熱門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