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災過後...小林村談的不只「創生」 更是「重生」

日光小林永久屋社區,是八八風災後小林人的新部落。 圖/毛晴攝影
日光小林永久屋社區,是八八風災後小林人的新部落。 圖/毛晴攝影
無貧窮

「只要文化還在,小林村就永遠不會消失。」八八風災摧毀了山上的小林部落,倖存的村民搬遷至平地的永久屋社區,小林人著手復興育腎蕨、雞角刺等傳統植物、古謠傳唱等傳統工藝的重建,希望打造一個擁有傳統文化的植物生態園。這十年來,他們致力於在永久屋社區中,「種」出一個新的小林村。

永久屋社區 小林人的新開始

八八風災帶來的泥流,掩埋了大半個小林部落,倖存的小林人被分配到了杉林區日光小林、甲仙區的五里埔,以及大愛小林永久屋社區。其中,日光小林取「日光」作為精神標誌,源自風災過後,日本贈予部落的向日葵,希望小林人可以像向日葵一樣堅毅,永遠迎向陽光。除了五里埔,其他兩個社區都距離原本的小林村很遠。居住在日光小林社區的族人,要回山上舊部落,得花上一小時左右的車程。

小林村民,來自十七世紀便存在於台南、高雄地區一帶活動的大武壠族原住民,擁有歷史悠久的平埔族特有文化。擔任部落營造員的徐銘駿表示,這十年來,他們一直積極推動大武壠族文化復興運動,將傳統文化移植進新的永久屋社區,也是因為八八風災發生的原因,讓他們開始正視原本快被遺忘的文化。「文化是小林村的根本,只要文化延續下去,那小林村就會永遠活在大家心中。」

每個家屋的後院,都是栽種傳統作物的小小植物園。 圖/毛晴攝影
每個家屋的後院,都是栽種傳統作物的小小植物園。 圖/毛晴攝影

走出過去陰霾 著手社區營造

二〇〇九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南部,小林村在風災後受到重創,部落被泥石流掩蓋,許多族人因此喪失摯愛的家人。徐銘駿失去摯愛的父母,在風災過後前五年,一直渾渾噩噩,找不到未來的方向。二〇ㄧ三年至二〇一四年,徐銘駿的表哥,後來擔任社區營造總幹事的王民亮,成立了「大滿舞團」,希望藉由傳唱大武壠族古謠,來撫慰族人受傷的心靈。而徐銘駿在參與舞團的過程中,漸漸找回自己,同時興起願意為小林部落復興傳統文化的念頭。

二〇一五年,日光小林協會成立開始進行與政府合作的部落營造行動:「原住民族部落活力計畫」,徐銘駿擔任唯一一位部落營造員,活力計畫從示範期至秧苗二年期,以大滿舞團為核心,藉由古謠傳唱、音樂舞蹈為推廣主軸,後期的結穗三年期,開始透過耆老的口述訪談、文獻爬梳、實際的田野走訪與調查,進行民族植物園的推動與手工藝品等文化傳承。

徐銘駿經歷風災後,開始決定復育小林部落的珍貴傳統。 圖/毛晴攝影
徐銘駿經歷風災後,開始決定復育小林部落的珍貴傳統。 圖/毛晴攝影

種植傳統作物 庭院成民族植物園

走進日光小林社區,一排排歐式風格的房屋整齊排列在柏油路兩旁,看似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實際上,日光小林的特色就隱藏在那一株株繁茂的花草裡。

每間永久屋後的一方庭院,就是徐銘駿致力推動的「民族植物園」,小小的後院空間中,腎蕨、狗尾草、華薊、五節芒等傳統作物蓬勃生長,生意盎然,植物園中,已種植超過五十種原鄉存在的植物。徐銘駿說,當初發現高粱(taraw) 在族裡已經存在已久,透過耆老訪談,還有植物學家的研究,高粱是荷治時期大武壠族跟西拉雅族的傳統作物,爾後證實高粱已存在四百多年。正是因為發現了這個作物,徐銘駿才驚覺傳統植物的重要,為了把這樣的植物歷史留下來,日光小林開始復育傳統植物。

小林人用青葙與雞冠花編織花冠,用刺竹搭建公廨,用五節芒避邪,用高粱與米做麻糬。民族植物園中的每一種植物,都在經由耆老的口述歷史,得知用途後,從山上一株株移植回來的。每一株植物的運用,都包含著大武壠族祖先們的心血與智慧。

徐銘駿最喜歡帶著來部落小旅行的遊客們,進入日光小林的「植物廊道」。廊道位於兩排永久屋中間的腹地,左右兩側都是後院,種植一片鬱鬱蔥蔥的傳統作物。「這是苧麻(hahu),我們會將它的絲捻成線,用來編織網袋。」徐銘駿指著其中一種鋸齒狀葉子說,又跑到一棵表皮光滑的樹前,「那是九芎,大武壠族的男性用來表示心意的樹,我們會上山搬這種木頭到心儀的女生家。因為這種木頭很重,所以代表能扛著回來的,是有擔當的人。」隨手一指,廊道的植物徐銘駿都如數家珍,這戶人家種植了狗尾草,那戶人家剛培育了薑黃,遠處那戶人家從山上採集來野蜂窩,養在中空的筆筒樹幹裡,他都一清二楚。「如果住戶亂除草還會被我罵喔!」他哈哈大笑,為了傳統植物的復育,徐銘駿付出了極大的心力與大把時間。

培育傳統植物作為民族植物園的同時,日光小林也面臨許多困境。有些住戶會將後院水泥化,作為自己的居住空間;有些住戶則會種植非傳統作物的外來種,對於這種情況,徐銘駿樂觀地表示,本來就不強求所有住民都得加入民族植物園,而即便種植外來種作物,也可以作為民族植物園的多樣性,去推廣新作物跟傳統作物共榮共存的生態圈。日光小林社區的空地面積不大,沒有辦法種植太多作物,植物廊道狹長的空間,無法一次性容納太多旅客,導覽時會把隊伍拉得太長;同時廊道無法種植樹木,因為長大的樹根會破壞房屋地基。但徐銘駿認為,即便限制那麼多,民族植物園還是有很多發展的可能性,未來還要將廊道的末端打通,變成更完整的植物園。

以梅子與薑黃為原料製作的月餅,富有小林特色。 圖/毛晴攝影
以梅子與薑黃為原料製作的月餅,富有小林特色。 圖/毛晴攝影

產業多元創造機會 生態社區成未來願景

徐銘駿作為部落營造員,負責文化復育等工作,而擔任社區營造總幹事的表哥王民亮,負責多元產業的營造計畫,推廣日光小林部落的小旅行,推動大滿舞團站上國內外舞台,宣揚大武壠族古謠及舞蹈,並在節慶時推出具傳統植物文化的食品,例如中秋節的「梅好薑來」禮盒,運用孩子們在山上的零嘴 — 梅子,與薑黃磨製成粉製成月餅,頗受好評。王民亮表示,不論是部落小旅行,還是紀念品,都已經到達飽和程度,太多的旅客或訂單,人力供應不足,會讓服務品質下降,維持精緻且高品質的服務,是日光小林現在的主要宗旨。未來,也希望部落可以提供更多工作機會,讓年輕人回鄉,拓展人力,讓社區產業可以擴大規模,讓更多人來到日光小林。

徐銘駿希望,未來可以將日光小林社區,發展為一個植物森林,讓來的人都可以感受到這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他說,地球氣候暖化,舊小林村就是地球環境變遷下的受難者,所以種植這些傳統植物,不是只單純保護自己的文化,而希望大家可以去重視這個世界,要做好生態保育,保護環境、保護地球。

用大武壠族文化、民族植物園來提升大眾對小林的認知度,讓來訪的客人不再指侷限於「舊小林」的印象,而是將日光小林視為一個擁有新氣象的部落。來到新社區的十年,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小林人對新部落產生歸屬感,產生認同。徐銘駿說,在街道上玩樂的小孩都是在新社區出生的,但他們都知道自己來自山上的小林部落,也會在大人的帶領下回山上,了解自己部落的文化根源。

採訪側記

日光小林部落給人一種純樸友善的氣息,在採訪過程中,部落的小孩都會不怕生地跟著旁邊,為我們介紹社區特色,受訪者在接受訪問的同時,也不忘照顧在旁玩樂的小孩,深刻感受到社區人與人之間親密的連結與情感。整個日光小林社區給我們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能感受到小林人對社區產生的歸屬感。

延伸閱讀

東片「寶石村」 八大農場攜手地方創生

樂觀走過八仙塵暴 大男孩堅持料理夢

來自火山的恩賜 雲霧中的高厝聚落

本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八八風災過後 「種」出新小林村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212.jpg

生命力新聞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

作者文章

1919食物銀行:填補社會福利的缺口 讓食物不只是食物

1919食物銀行:填補社會福利的缺口 讓食物不只是食物

下鄉絕育31萬隻浪浪!台灣之心深入偏鄉為流浪貓狗結紮、推進動保教育

下鄉絕育31萬隻浪浪!台灣之心深入偏鄉為流浪貓狗結紮、推進動保教育

「庫存布」華麗轉身!初布讓廢布變團體服 打造零浪費的循環經濟

「庫存布」華麗轉身!初布讓廢布變團體服 打造零浪費的循環經濟

農地起飛!宜蘭飛魚隊用無人機結合AI施肥 翻轉傳統農業困境

農地起飛!宜蘭飛魚隊用無人機結合AI施肥 翻轉傳統農業困境

最新文章

排灣族手紋耆老李直英辭世...文化傳承失一巨擘

排灣族手紋耆老李直英辭世...文化傳承失一巨擘

風災後的蘭嶼…屏東大學學生記錄離島災後困境 為蘭嶼發聲

風災後的蘭嶼…屏東大學學生記錄離島災後困境 為蘭嶼發聲

酒香世界!日本傳統釀酒蘊含罕見發酵技術 有望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酒香世界!日本傳統釀酒蘊含罕見發酵技術 有望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斑馬線變「亂碼」線? 彰化小西商圈破格大改造、注入新意

斑馬線變「亂碼」線? 彰化小西商圈破格大改造、注入新意

氣候變遷正衝擊農業!台灣拜耳「採摘玉米 攜手公益」助攻糧食永續發展

氣候變遷正衝擊農業!台灣拜耳「採摘玉米 攜手公益」助攻糧食永續發展

台語更名「台灣台語」?文化部:展現在地化、尊重族群自稱

台語更名「台灣台語」?文化部:展現在地化、尊重族群自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