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樓化身宮原眼科 讓日本來台取經的地方創生

中區文創聖地宮原眼科。 記者陳秋雲/攝影
中區文創聖地宮原眼科。 記者陳秋雲/攝影
無貧窮

當政府爭先恐後複製貼上日本政府的地方創生政策時,或許我們應該回頭看看,有許多人早默默為這片土地耕耘付出,他們為社區進行的活化與改造,更吸引日本專家前來取經、著書分享。

台北到台中的高鐵車程不到1個小時,如果以九州來比喻,距離感差不多相當於從博多到熊本。

戰後的台中市區,在越戰帶來的好景氣中趁勢發展。過去門面寬5公尺左右的高密度透天厝,逐漸改建成大規模的中高層商業大樓或公寓華廈,與此同時,市區範圍也隨著汽車普及而一口氣擴大,開始了所謂的城市蔓延(urban sprawl)。

舊市街的店舖區畫延續至今。圖/行人出版提供
舊市街的店舖區畫延續至今。圖/行人出版提供

市區擴大的另一方面,重心也逐漸轉移。在日治時期完成規畫建設,從台中火車站前拓展開來的舊市區,隨著市區擴大而急遽空洞化。這裡的大型商業大樓,因為建築物的設備與機能跟不上現在的顧客服務,以及馬路狹窄無法確保充分的停車空間,而逐漸搬到新開發的區域或是處於歇業狀態。

舊市區在全盛期曾有過5間百貨公司,現在一間也不剩。經濟起飛期建造的區分所有權建築物,由於土地所有者過多而無法達成都更協議,最後因為逐漸老朽而套牢。曾有一段時期因出租而致富的房屋擁有人,由於高齡化的關係,若不缺錢也不願意調降租金,導致沒有人願意承租,形成眼前看到的許多空屋與閒置大樓。

日本各個沒落商店街裡似曾相識的故事,也原封不動地發生在隔著大海的台中舊市區。

蘇睿弼:舊市區再生的關鍵人物

在台中舊市區展開都市再生行動的,是私立東海大學的蘇睿弼助理教授。造訪區域再生的現場時,我總覺得區域再生的關鍵還是「人」,而蘇教授也有同樣的想法。

蘇教授和我是透過由我擔任代表的「老屋再生學校」(Renovation School)認識的。

我透過老屋再生學校的空間資源活用,開始說明活用地域資源的地域再生思維與運作方式,蘇教授聽了之後深表贊同,於是便熱心地向我介紹他在台中舊市區所從事的挑戰。

當時我一次也沒有去過台中,對台灣的地域狀況也不是十分了解,但透過與蘇教授的意見交流,我發現我們面對的地域課題實在太過相似,也對彼此面對地域再生的想法與態度深感共鳴。看到蘇教授和我一樣站在大學教授的立場為地域再生奮鬥,也為我帶來相當大的勇氣。

充滿童年記憶的咖啡店 周遭都是空屋

蘇教授從事舊市區都市再生的契機,出現在2010年,他剛到東海大學赴任之時。當時他為了尋找學生建築設計作業的用地,造訪久未前往的舊市區,結果發現這個在學生時期讓他對都市產生興趣的地方,現在到處都是空屋與閒置大樓,殘破不堪的景象讓他難掩訝異,因為他花了長時間研究的近代都市計畫的末路就展現在眼前,就這層意義來看,衝擊想必相當大。

「我與妻子偶然造訪一間周邊都是空屋而唯一留下的老咖啡店,發現那裡的餐具和我小時候父親經常在家使用的相同,讓我非常感動。」台中舊市區還有必須守護的事物。

當地經歷了清朝以前,東洋常見的基於寬鬆秩序自然形成的都市發展,接著進入每個角落都根據嚴謹秩序規畫形成的西洋近代都市時期,最後又因為都市空間機能過時而造成目前的狀態。現在或許又該回歸東洋式的思考,尋求新的都市再生。

另一方面,政府也不可能對此視若無睹,不採取任何措施。

活化社區 硬體整建與補助金都NG

政府曾採取的行動包括在流經舊市區的綠川上加蓋、整建與台中車站相鄰的停車場和附近的購物商場第一廣場及商店街等等。然而這些行動帶來的效果都有限。

除此之外,政府也為了活化商圈而不惜提供商業振興補助金,但往往這些補助金就浪費在一些臨時性的短期活動上。

既然無法推動大規模都更,是否有機會執行只要少額投資即可推動的地域再生呢?政府於是以台幣500萬元的預算,公開招募舊市區再生的委託事業。

蘇教授做好充分的準備,決定與同事一起提案。他們的方案著重於軟體事業,企圖在不拆除的情況下活用原有的空屋與空大樓,招攬新的事業者進駐。但政府招標的意圖依然以硬體事業為重,加上與特定單位之間已經擁有長年培養出的信賴感,蘇教授的提案還是敗給了其他團隊。

想要在以都更為主流的價值觀當中,讓政府接受活用老舊空屋或閒置大樓的思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中區再生基地的嘗試

然而事態急轉直下。2011年底,原本接受委託的大學團隊中途判斷計畫無法完成,於是便將委託計畫解約。重新招標的結果,一度落選的委託計畫,突然落到蘇教授團隊的頭上。

中區再生基地。圖/行人出版提供
中區再生基地。圖/行人出版提供

蘇教授必須承襲政府與先前的廠商之間決定的計畫目標,而500萬元的預算中,已經有150萬元在先前廠商的手中執行完畢,換句話說,蘇教授必須利用剩下的350萬元完成他們的計畫。

計畫目標之一是在舊市區設立辦公室。蘇教授從2012年1月1日就開始尋找適合當成辦公室的建築。這時蘇教授看上的,就是迄今的活動據點「中區再生基地」所進駐的場地。他們使用有限的預算,費時約兩個月,在助理與學生的協助下,幾乎以手工方式打造出這座基地。2012年5月,中區再生基地便以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的舊市區據點之姿開幕。

開幕時舉辦了頗富巧思的展覽會,同時展出舊市區的攝影家留下的日治時期與戰後的老照片,與邀請攝影家淺川敏先生拍攝的現代照片。這場展覽引起相當大的話題,不僅吸引當地的年長者參觀,也有許多年輕人前來造訪,甚至還將會期延長,對於舊市區日後的都市再生而言,也成為增加在地支持者不可缺少的墊腳石。

讓居民自覺 這是自己的社區

由於舊市區幾乎都由商業區組成,所謂的「居民」也多半不住在當地,所以他們不太具備把這裡當成「自己的社區」的自覺。蘇教授發現,在討論都市建設等硬體設備之前,必須讓居民了解這個區域的魅力,並且也宣傳給區域以外的人知道,激發居民對自己的社區引以為傲,進而醞釀出想要靠著自己的雙手改善居住環境的意識。而且他還發現,想在舊市區嘗試展開事業的人並不少。

年輕聚集的共同工作空間。圖/行人出版提供
年輕聚集的共同工作空間。圖/行人出版提供

於是蘇教授以中區再生基地為據點展開各種嘗試,藉此引起居民參與策畫的意識。譬如舉辦藝術或歷史等文化類的活動、二手市集、與居民一起實際改善社區閒置空間的實踐型工作坊、走訪空屋與閒置大樓的街頭徒步導覽活動、培養舊市區的導覽員,和發行社區報等等。

這些活動讓他們一點一滴地感受到回饋,舊市區居民的意識、還有觀光客等外來者看待舊市區的眼光,都確實好轉了。不僅如此,蘇教授也基於在各種調查中建立的人脈,將空屋介紹給想在舊市區展開事業而前來拜訪的人。

附近陸續也出現連觀光客都會順道參觀的繪畫教室,同時也有進駐到中區再生基地空間的台中導覽團隊等等,舊市區出現愈來愈多新進業者挑戰的機會。

賣冰淇淋的宮原眼科 驅動舊市區

現在成為台中一大觀光景點的甜點店「宮原眼科」,於2012年2月在舊市區的其中一個街區開幕。宮原眼科建造於1927年,原本是日本人宮原武雄開設眼科醫院時建造的建築,閒置數十年之後,由台中的糕點廠商日出集團將其改造為甜點賣店和餐廳,改造的同時也保留了當時的名稱與氣氛。

這裡的賣點是無添加的水果冰淇淋,此外也有豐富的個性伴手禮,開幕沒多久就成為幾乎每天大排長龍的人氣商店。

圖/行人出版提供
圖/行人出版提供

日出集團幾年前也將中區再生基地眼前的舊銀行「台中市第四信用合作社」改造成二號店,開幕之後也和宮原眼科一樣每天熱鬧異常。從宮原眼科的例子,可以看到只要操作得當,幾乎被拋棄的危樓也能改造成為成功案例的先驅模式。

蘇教授目前仍然以中區再生基地為據點,積極展開各種行動,年輕創業者在原本充滿空屋、閒置大樓的舊市區,一點一滴開始萌芽。

蘇教授表示,接下來也像過去一路走來那樣,還有許多必須解決的課題。譬如該怎麼做才能把舊市區打造成不只年輕人,連同許多年長者也能活躍的場域、該如何培養肩負下一個世代的舊市區人才,以及中區再生基地該如何持續經營。這位都市計畫學者彷彿把自身當作自己的研究對象一般努力奮鬥。

蘇教授與中區再生基地對舊市區而言,發揮了「人與資訊之間的樞紐功能」,因此其存在具有相當寶貴的價值。雖然日後想必也會持續遭遇困難,但我也非常期待他們接下來的發展。


• 本文摘自:《地方創生最前線》

• 出版社:行人出版

• 出版日期:2018年3月


揮別大政府時代,迎接大社會到來,我們都是驅動台灣進步的力量,點下圖訂閱我們

• 我要投稿:http://bit.ly/2wyDWmk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465.png

行人出版

原本只是為了出版《精神分析辭彙》一書,但因為希望能完全掌控翻譯、編輯、印務等流程,以確保每個環節都能有很好的品質,所以自行成立出版社。
行人出版社以《辭彙》為起步、以精神分析為中心,向外延伸出歐陸思想及前衛書寫的軸線。在未來,行人出版社也預計開發翻譯以外的出版計畫。中文界優秀的學術研究、跨越文類的前衛書寫等,都是我們充滿興趣的主題。

作者文章

給長者地方報 不只傳遞訊息更串起讀者情誼

給長者地方報 不只傳遞訊息更串起讀者情誼

危樓化身宮原眼科 讓日本來台取經的地方創生

危樓化身宮原眼科 讓日本來台取經的地方創生

最新文章

舞動希望...南亞海嘯20年 印尼亞齊青年用霹靂舞擺脫災區標籤

舞動希望...南亞海嘯20年 印尼亞齊青年用霹靂舞擺脫災區標籤

「霧農大叔」爆紅!短影音行銷農會農產品 創造百萬流量

「霧農大叔」爆紅!短影音行銷農會農產品 創造百萬流量

新來義部落復耕傳統農作 烘芋頭乾、推小山芋料理

新來義部落復耕傳統農作 烘芋頭乾、推小山芋料理

排灣族手紋耆老李直英辭世...文化傳承失一巨擘

排灣族手紋耆老李直英辭世...文化傳承失一巨擘

風災後的蘭嶼…屏東大學學生記錄離島災後困境 為蘭嶼發聲

風災後的蘭嶼…屏東大學學生記錄離島災後困境 為蘭嶼發聲

酒香世界!日本傳統釀酒蘊含罕見發酵技術 有望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酒香世界!日本傳統釀酒蘊含罕見發酵技術 有望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