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實境節目,更是移工人生故事:「全家」攜手跨界夥伴打造《我們回家吧》印尼特集 化身社會倡議推手
想像一下,「離家十年」是什麼樣的感覺?
原本身高不及你腰間的弟弟,再見面時,已經比你高出一顆頭;充滿朝氣的祖母,再見面時,卻已臥病在床、行動不便——家人們老去的過程,彷彿從你的生命中被硬生生偷走。這種一般人難以想像的離別經歷,對於來自印尼的移工Diana來說,卻是最真實的人生寫照,與家鄉闊別十年,她渴望回到故土,卻因為看護工作抽不開身、由不得己而無法啟程。
不過,因為一檔以「回鄉」為主題的節目拍攝,她獲得了回家的機會——由全家便利商店贊助、One-Forty提案促成、《我們回家吧》製作團隊SELF PICK共同打造的《我們回家吧.跟著印尼移工回家》印尼特集,讓觀眾得以透過影像鏡頭,和主持人曾寶儀一同回到Diana的家鄉—印尼勿里達,探索她不為人知的故事。這份返鄉的力量,正是「全家」希望帶給社會的共感,讓台灣大眾透過影像,一同理解移工的思鄉情感與歸屬需求,與我們每個人無異。
8月14日,《我們回家吧》印尼特集於誠品電影院首映。映後的《從共融到歸屬:移工的第二個家》座談會上,「全家」也邀請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張正、雙金影后謝盈萱、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等跨領域人士參與,一同深入探尋在台灣實踐多元共融的新解方。
「全家」X One-Forty X SELF PICK跨領域攜手 《我們回家吧.跟著印尼移工回家》印尼特集 帶大眾走進移工背後的人生故事
首映現場,隨著全場燈光暗下,《我們回家吧.跟著印尼移工回家》印尼特集正式登上大螢幕,首先映入眾人眼簾的,便是那熟悉的綠、白、藍「全家」三色招牌。這次印尼特集拍攝過程中,除了製作團隊一路跟隨曾寶儀、Diana上山下海,「全家」的議題策動也是幕後的重要功臣之一。
「全家身為最接近消費者的通路,就應該積極去回應當代社會的重要議題。」全家便利商店公共事務暨品牌溝通室部長吳采樺以這句話來說明推動移工友善的初衷。她說明,移工助力台灣社會的程度,讓我們彼此已是同屬這座島嶼上的新家人,因此「全家」才開始從離移工最近的店舖通路著手改變,希望讓來自異鄉的他們能在日常生活中就感受到歸屬感。
然而,參與《我們回家吧.跟著印尼移工回家》印尼特集,對「全家」而言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吳采樺坦言,過去「全家」鮮少贊助節目,但當One-Forty創辦人陳凱翔提出「讓移工回家」的構想時,她立即想到,其實要推動移工友善議題,根本的方法就是「讓大家看到我們與移工之間的相同之處」。
「移工們想要照顧家人、思念家人的心,就是一種跨越國籍的普世價值,不管是哪一國的人,其實看到這些情感,都會產生共情。」於是,「全家」便決定與夥伴們攜手,一步步打造出印尼特集。
回想起合作的過程,陳凱翔也提到,前期One-Forty和製作團隊花了不少時間企劃內容,然而因為跨國拍攝,「經費」便成了問題。但與「全家」合作後,他感受到的不只是經費上的支持,同時也有理念上的支持,「全台灣應該沒有人比全家更懂『家』這個概念了,把『家』的概念運用不同形式、不同故事與不同切角來發聲,我覺得是這一次跟全家合作最珍貴的地方。」陳凱翔說。
因為有跨領域的三方協作,印尼特集才得以誕生,而「全家」則扮演了讓節目走完最後一哩路的「助攻神隊友」。然而,在節目誕生後,「觀眾」更是重點,因此,「全家」打造了《從共融到歸屬:移工的第二個家》首映會暨座談會,讓特集能被更多人看見。
《從共融到歸屬〈移工的第二個家〉》座談會讓移工的故事走上舞台
文化與情感交織出「共融」的可能
「『共融』,是要接納包容移工文化,讓他們在台灣可以生活得順利;而『歸屬』,則是讓移工將臺灣視為除了家鄉之外,另一處重要的地方。」One-Forty創辦人陳凱翔的詮釋,清楚說明了《從共融到歸屬:移工的第二個家》首映會暨座談會的宗旨。
分為上下兩場的座談會,第一場在《我們回家吧.跟著印尼移工回家》印尼特集映後展開,與談人由Diana、節目主持人曾寶儀、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張正,以及雙金影后謝盈萱組成。座談中,Diana和曾寶儀作為「一同回家的夥伴」,分享了自己情感潰堤的時刻,「我阿嬤看到我回來,她哭到沒有辦法跟我好好聊天,那個時間我才發現,我真的想家人了。」談到於印尼開齋節和家人的重逢,Diana仍止不住內心激動。
曾寶儀也分享,她面對Diana的祖母時,忍不住流下眼淚,而當她轉頭看見圍坐於房間內的Diana家人們,那一瞬間她深深被開齋節傳統習俗而感動,「那一刻我感受到,開齋節安排一個過程,讓所有的家人有機會坐下來,不只是說感謝,而是為自己日常的過錯向家人道歉,我覺得這個環節裡面蘊含著深刻的連結與用心。」
而張正則特別提到,「全家」能夠跨界讓台灣很多NGO、企業界的朋友齊聚一堂,並投入資源支持《我們回家吧.跟著印尼移工回家》印尼特集,讓他十分感佩,「以前我們看移民工,比較多的都是負面新聞,如今看到有新的主題、新的方式來呈現移民工,我覺得台灣有在進步。」張正說。
最後,謝盈萱以感謝與反思,為第一場映後座談作結,「我要先謝謝全家願意做這麼多的事情,不只在實務上做出改變,同時也尊重移工們的文化。」同時,她也期望未來移工可以不再只是移工,而是能成為我們的家人,當他們回到家的時候,也能想起在這片土地上的美好回憶。
跨越企業、文化與政策 「讓台灣成為移工心中的第二個家」
討論完「共融」背後的移工文化,第二場《從共融到歸屬:移工的第二個家》座談,邀請「全家」總經理薛東都、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故宮博物院教育推廣科科長康綉蘭,以及One-Forty創辦人陳凱翔,一同往「歸屬」的目標邁進。
「移工常因為要照顧老人等原因,無法離工作場所很遠,所以便利商店就成為他們生活中很重要的第三空間。」薛東都分享,透過大數據調查與面對面交流,「全家」才得以精準貼合需求,推出具備東南亞4個主要國家語言的溝通友善墊板、「NO PORK」無豬肉鮮食包裝標示及熟食專區、「全家」APP「智慧AI翻譯」功能及多語言介面等,讓移工們能更無痛地使用便利商店的服務。
而相較於薛東都的日常生活面,陳美伶與康綉蘭則分別從「法規」與「教育」兩個面向著手。陳美伶點出,《我們回家吧.跟著印尼移工回家》印尼特集其實傳達的是「移工想要回家卻不能回家」,台灣的法規上,目前還有很多對移工不友善、不夠照顧之處,「當移工的家人往生時,讓他們回家一趟再回來,那也只是很短的時間,為什麼不可以呢?」只有社會各界攜手推動變革、讓環境對移工更友善,才能讓他們真正將台灣視為第二個家。
接在陳美伶之後,擁有深厚博物館運營經驗的康綉蘭,也分享了故宮和One-Forty合作拍攝的「如何從台北車站抵達故宮」印尼語影音,以及近年合作推出的「為移工設計的學習單」,讓移工也能認識故宮裡珍貴的金文圖像,「我們希望給移工一個自信、自主的方式,讓他們可以在休假的時候自在地了解我們的文化。」康綉蘭說。
「每年都有超過10萬名移工來到台灣,同時也會有超過10萬名移工會結束在台灣的工作、回到家鄉,希望每一位移工回家的時候,他會記得自己的青春年華在台灣。」陳凱翔以一個期許作結,也讓全場聽眾再一次意識到,移工的存在不僅是填補勞動缺口,更是台灣社會共同記憶與發展的一部分,只有跨越企業、文化與政策共同合作,才能真正走向共融。
從消費通路昇華為社會倡議平台 「全家」「移工友善」已成日常生活進行式
隨著《從共融到歸屬:移工的第二個家》座談會落幕,「全家」不僅成功將議題推到更多領域,其實也同時拓展了社會大眾對「企業進行社會倡議」的想像。
過去,移工議題主要都由NGO、NPO推廣,而近年「全家」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10項「減少不平等」、第11項「永續城鄉」,推動一連串移工友善行動,成功印證企業能運用通路影響力,成為推動多元共融的重要平台。
陳美伶指出,從前移工友善的服務,多由政府較為「被動」的給予,但「全家」讓她看到企業也能成為「主動出擊」的角色,「政府的服務是『我放在那裡』,你有需要再來拿、再來申請,感覺較不主動;但全家是主動直接從日常生活著手改變。」從「被動」轉為「主動」,移工才會真正「有感」。
電通行銷傳播集團永續顧問長王馥蓓則提到《我們回家吧》印尼特集,透過影像讓大眾眼見為憑,看到移工人生改變、家庭改變,十分震撼。同時也提醒,永續倡議不該淪為短期行銷專案,而「全家」的特別之處,就是除了外部行動之外,也很重視「內部員工的教育」,「全家與One-Forty展開移民工文化大使計畫,舉辦移工同樂會、移工實戰中文課等內部工作坊,讓員工可以了解移工的生活、他們喜歡和不喜歡的是什麼?如此讓員工參與進來、變成一種企業文化,甚而是品牌資產,社會倡議行動就絕不會只是一個短期操作。」
讓多元共融成為企業價值觀,將被動化為主動,「全家」乘著這股與眾不同的風,成功推動了各種以不同形式呈現的移工友善行動。除了這次「影音」的《我們回家吧.跟著印尼移工回家》印尼特集,過去也成功以「課程」形式在校園進行「移工筆友計畫」,讓學生以手寫信件和移工對話,截至7月中,已收到來自全台20個縣市、近4,500多封回信,共138所學校師生熱情響應。
而這次座談會最後,「全家」也宣布了最新計劃——全台民眾皆可參與的「交個移工朋友吧!全民網路活動」正式啟動,承載著在校園的成功經驗,「全家」希望讓更多人能從一封信開始認識移工,形塑長期共融的社會氛圍。
「全家」社會倡議從商業空間的經營者初綻,不一開始就搶鋒頭,而是細心從內部開始推廣多元共融理念而「成蛹」,如今終蛻殼而出,成為真正連結社會的企業行動者。以這次座談會作為起點,相信「移工友善」將不再只是企業口號,而是一場各界攜手成長的長期運動,一步步從「共融」朝「歸屬」持續邁進。
One-Forty X 全家便利商店「交個移工朋友吧!全民網路活動」
https://support.one-forty.org/make-a-migrant-frien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