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職涯之企業 ESG 或管顧 ESG,どう?
兔年快樂!希望大家都有個嶄新的2023年。
新年轉職潮,2023 年首篇文就來聊聊永續職涯。若要條列這幾年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在企業內做 ESG 與在顧問業的差異」,絕對可以排上前幾名。綜合我自己跟身邊朋友的經驗,列出最主要的三個異同。
差異一:顧問業接受新鮮的肝,企業喜歡熟成的肝
一般企業的 ESG 團隊的編制都較小,若是規模較小,很多是一人團隊,或 HR 或公關等部門的人兼著做,然後外包部分業務給顧問公司或是大學教授;現在由於法規等對 ESG 的要求越來越多,稍有規模的企業 ESG 的團隊可能成長到數人;全職在做 ESG 的團隊若能到十人以上,基本上該企業對於 ESG 應該算是玩真的了。
即便如此,相對於其他部門而言,通常 ESG 都會是一個冷門的小單位,所以通常企業都會喜歡找有經驗的即戰力,最好什麼都懂一些並且可以直接上工做事的,而不需要重新訓練與學習(因為企業可能也沒有人可以教你XD)。所以若是沒有 ESG 經驗的新鮮人,要直接進到企業 ESG 部門是有難度的,企業通常喜歡挖角顧問公司有幾年經驗的肝,或是已經在其他企業從事 ESG 工作的。
顧問公司則因為相對較操,且每隔一段時間人力就會默默流失,所以相對願意採納新鮮的肝,並透過各種日以繼夜的專案讓新鮮人能快速上手相關議題。
差異二:顧問業接觸的專案較多元,企業則能看專案落地生根
每家企業的關鍵 ESG 議題都略有不同,所以顧問業的接案方式,比較有機會廣泛地接觸到不同產業、不同規模的 ESG 專案,就算是枯燥無味的報告書編製,一旦產業不同,都還是會學到一些新的東西,在苦中(沒有作樂)略有所獲。
所以若是一個有為上進的好青年,進顧問業待個幾年,除了可以快速累積經驗,更是一個趁機了解自己喜歡什麼 ESG 議題的好機會,為日後深耕特定議題做準備。
但通常顧問比較少接觸到實際的專案執行,因為企業會找顧問幫忙,通常是希望速效獲得一些大方向的建議,或是策略發展的方針,抑或是針對特定議題的深度分析與解決方案,然後企業再自己想辦法找資源執行、把簡報提案化為真正的行動。(所以,顧問偶爾會被調侃「只出一張嘴」XD)
相對來說,在企業端比較有機會看一個專案從無到有、開花結果,經歷不同階段,最後變成公司營運的日常,這種看著自己起頭的專案慢慢長大的成就感,是顧問比較難有的經驗。
差異三:顧問的利害關係人相對單純 企業內要權衡的利害關係人則一長串
身為顧問,一般而言最重要的利害關係人就是花錢買服務的部門窗口,所以就算專案過程會接觸到其他部門的人,只要部門窗口與老闆滿意,一切都好說,總還是有下次機會。
在企業內則略有不同,ESG 專案常需要跨部門合作,若沒有獲得各部門窗口與老闆的支持,常常連要個資料都無法一次到位,或是遲遲搞不定進度規劃,而讓專案遲遲無法推進。畢竟部門間沒有從屬關係,如果不是由上而來的聖旨,總是有很多理由可以閃躲。
尤其荷蘭文化普遍喜歡讓利害關係人都有機會表態,所以跨部門專案常會花很多時間先跟各部門「調頻」 ,確認大家想法差不多(或被說服得差不多XD),才能開始積極推進度。所以能夠換位思考,說得一嘴動人的好故事真的很重要啊~
以上就是幾點不負責任的對照心得,也很好奇大家的想法,以及有沒有其他有趣的觀察呢?
是說這幾年 ESG 議題真的很夯啊,就業市場也是求才若渴,前幾天跟這邊四大會計事務所的 ESG 顧問聊天,他們表示疫情這段時間他們 ESG 團隊人數幾乎翻倍、破了百人,所以有興趣加入這個領域的,只要有心好好準備,機會真的不少啊。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