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機施工太吵!台灣首個離岸風場被動聲學長期研究 證實魚類減少大合唱

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

近年離岸風場急速發展,影響水下生態問題亦備受關注。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系統工程暨造船學系以及國立台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團隊的長期研究顯示,離岸風場建設,尤其是在打樁過程中產生的高強度噪音,令風場週遭石首魚科魚種減少「大合唱」。研究結果刊登於知名國際期刊《海洋污染公報》(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這也是台灣首個在離岸風場進行的被動聲學長期研究。魚類專家邵廣昭則認為,魚類減少原因眾多,需累積營運後幾年的較長期資料,或是和對照組資料比較才能證明。

海洋風場位於苗栗外海,區域與極度瀕危物種白海豚的棲息地直接重疊。 圖/海大新聞稿、助理教授Shashidhar Siddagangaiah拍攝
海洋風場位於苗栗外海,區域與極度瀕危物種白海豚的棲息地直接重疊。 圖/海大新聞稿、助理教授Shashidhar Siddagangaiah拍攝

海洋風電2019年商轉 海大團隊佈聲學監測站

台灣首座離岸風力發電廠、位於苗栗外海的海洋風電由22台渦輪機組成,發電量高達128MW。首兩台風機在2016至2017年間商轉,其餘20台風機則於2019年開始商轉。

台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現任特聘教授陳琪芳及博士後研究員胡惟鈞,自2014至2019年間,在海洋風電風場邊界設被動聲學監測站,團隊將錄音機安置在海底18~20米深處,距離風機200公尺到5公里不等、距離苗栗龍鳳漁港約5公里。錄音機採樣頻率為48和96kHz,錄製時間為1小時;每年進行監測兩至三次,每次天數會受天氣條件、記錄器可用性、船隻與人力等因素影響,每年總監測天數從109到226天不等。

研究發現,苗栗500~2500Hz頻率範圍的水下聲景,受兩種「大合唱」強烈影響,推測為石首魚科的兩個物種,其中一種編號為「類型2」(Type 2)的物種是姑魚(學名:Johnius taiwanensis),另一種編號「類型1」(Type 1)的物種則未被辨識。

相關水下噪音長期監測站(N1位置)設於海洋風電風場邊界。 圖/擷取自海大離岸風場水下噪音影響海洋生物長期研究論文
相關水下噪音長期監測站(N1位置)設於海洋風電風場邊界。 圖/擷取自海大離岸風場水下噪音影響海洋生物長期研究論文

研究發現:石首魚科大合唱並沒有持續整個夏天

研究團隊說明,發聲魚類在魚群行為、領地防禦、覓食和產卵期間,會以合唱方式維持社群凝聚力,而不少魚類依靠聲音進行交流及維持生存功能。而除了天然因素(比如月相、潮汐、季節…等),過往已有研究指出,人為活動造成的水下噪音增加,或影響魚類發聲、游泳速度、社群凝聚力與方向改變,甚至會令聽力與組織受損,嚴重恐造成死亡。

2014到2018年間,研究團隊曾在距離本次監測站90公里遠的彰化進行另一個水下聲景研究,該水域當時尚未興建離岸風場,在沒有明顯人為干擾的自然氣候和天氣因素下,該次研究記錄到類型1及類型2兩個物種,通常會在3~4月逐漸發出第一批聲音;6~8月則會表現出一致合唱,合唱的強度與持續時間也將達高峰,持續時間約從晚上6時至清晨5時;隨後歌聲會慢慢減少,至10月底左右結束;12~2月則不會合唱。

然而,這次苗栗海洋風場邊界的水下聲景研究則發現,即使在同一季節,不同年份的合唱模式也不一致。2014年5~6月及2015年7~10月,研究團隊觀察到晚上6時至清晨5時,會有一致的合唱,但2016年至2018年有連續幾天的凌晨零時至清晨5時,則沒有記錄到合唱。此外,本來預計合唱會在3月上旬出現並持續整個夏季,但2019年3月至8月初並沒有相關合唱模式,一直等到8月中旬才開始出現。

類型1(未知物種)和類型2(姑魚)的合唱時間與強度均減少。 圖/擷取自海大離岸風場水下噪音影響海洋生物長期研究論文
類型1(未知物種)和類型2(姑魚)的合唱時間與強度均減少。 圖/擷取自海大離岸風場水下噪音影響海洋生物長期研究論文

團隊進一步分析類型1(未知物種)和類型2(姑魚)的合唱時間與強度,發現2014年姑魚在89%監察天數中有合唱,但至2019年則大幅下降至只剩22%;強度與持續時間亦下降。未知物種的合唱比率亦有減少,從2014年監察天數中的98%,下降至2019年的82%;合唱的峰值聲功率譜密度(PSD)也從112dB下降了15dB,持續時間亦從5個多小時,顯著縮短了3個多小時。

有份撰寫研究報告的海大系統工程暨造船學系助理教授Shashidhar Siddagangaiah強調,不可忽視風場開發過程產生的噪音,並呼籲發展離岸風電須更加謹慎規劃,以減少噪音對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不過研究團隊亦強調,本次研究並未考慮風場引起的其他海洋變化。

魚類專家邵廣昭:風機對魚類不一定有負面影響 岩礁棲性魚類逐漸增加

沒有參與此份研究的魚類專家、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榮譽及兼任研究員邵廣昭則稱,風場建設對魚類影響最大是施工時打樁的噪音震動,會把附近魚類驅離,也會影響發聲魚種的行為,且魚類發聲目的是否為了繁殖和產卵,目前尚有爭議。

但他亦強調魚類減少的原因眾多,過度捕撈仍是主因。

過去十年,邵廣昭在台灣海峽研究魚類資料發現,大多數石首魚的繁殖期很長,甚至橫跨兩季,產卵地點範圍亦可橫跨三至六個縣市,故很難用管制施工時間或地點作為減輕措施。至於成魚的長期監測資料,目前已知施工期的沙泥底棲性或中表層洄游性魚類數量可能會減少,「但施工完畢後,應該會再回來」。邵廣昭強調,這需要累積營運後幾年的資料或是和對照組資料比較作證明。

邵廣昭稱,離岸風機真正在打椿的時間並不長,也還未曾發現魚類大量死亡現象,認為造成的影響應有限亦很難量化。風機開始營運後的20年期間,營運噪音的影響很小,目前還未看到國外野外現場實地研究有相關負面報導。另一方面他也認為,風場內原本沒有岩礁棲性魚類,但因風機具有人工魚礁及海洋保護區的效應,岩礁棲性魚種和數量也在逐漸增加。

本文授權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標題:風機施工太吵!台灣首個離岸風場被動聲學長期研究 證實魚類減少大合唱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233.jpg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我們相信,任何改變行動都源自於「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開始,因著打動人心的那篇文字所乘載的資訊和情感而產生共鳴、轉化。唯有資訊公開、普及,並透過社會大眾參與,方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臻至永續發展。

作者文章

用泛舟阻止伐木 斐濟生態旅遊公司屹立20年,如何賺到錢又贏得社區信賴?

用泛舟阻止伐木 斐濟生態旅遊公司屹立20年,如何賺到錢又贏得社區信賴?

斐濟遊客愛上的Loloma Hour是什麼? 1小時環境快樂時光 做一件對當地好的事

斐濟遊客愛上的Loloma Hour是什麼? 1小時環境快樂時光 做一件對當地好的事

遊蕩犬、沙灘車、撿蛋 來看小燕鷗在台繁殖到底有多難

遊蕩犬、沙灘車、撿蛋 來看小燕鷗在台繁殖到底有多難

動作、體溫、氣味都像真兔 美國家公園雇上百機器兔誘捕入侵種巨蟒

動作、體溫、氣味都像真兔 美國家公園雇上百機器兔誘捕入侵種巨蟒

最新文章

闢謠!烏山頭水庫浮力光電「使用清水清洗」 清潔劑濃度遠低法定標準

闢謠!烏山頭水庫浮力光電「使用清水清洗」 清潔劑濃度遠低法定標準

菸商瞄準年輕人...全球逾1500萬青少年使用電子菸 尼古丁成癮呈低齡化

菸商瞄準年輕人...全球逾1500萬青少年使用電子菸 尼古丁成癮呈低齡化

劃時代轉捩點!全球風力、光電發電量首超燃煤 開啟再生能源新時代

劃時代轉捩點!全球風力、光電發電量首超燃煤 開啟再生能源新時代

有罰就有效?未停讓行人罰鍰提高後 台北市開罰件數明顯下降

有罰就有效?未停讓行人罰鍰提高後 台北市開罰件數明顯下降

台灣已成「詐騙之島」...每年被騙502億 韓媒:人均損失是日本的近20倍

台灣已成「詐騙之島」...每年被騙502億 韓媒:人均損失是日本的近20倍

全球氣候訴訟案件突破2000件...彭啓明:破壞環境就是一種罪

全球氣候訴訟案件突破2000件...彭啓明:破壞環境就是一種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