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三兄弟比一比!碳排、成本、技術如何兼顧?

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

全球積極發展氫能,氫雖然無色無味,不過,按照製程、減碳效益不同,氫能還被分為灰氫、藍氫、綠氫等3大類,最大宗的是灰氫,占比高達6成。 圖/Shutterstock
全球積極發展氫能,氫雖然無色無味,不過,按照製程、減碳效益不同,氫能還被分為灰氫、藍氫、綠氫等3大類,最大宗的是灰氫,占比高達6成。 圖/Shutterstock

全球積極發展氫能,氫雖然無色無味,不過,按照製程、減碳效益不同,氫能還被分為灰氫、藍氫、綠氫等3大類,最大宗的是灰氫,占比高達6成。

氫,在化學元素周期表中位於第一位,它是所有原子中最細小的,通常以「氫氣」形態存在,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常溫下,氫比較不活潑,但在高溫下,氫則會變得非常活潑,除了稀有氣體元素之外,幾乎所有的元素都能與氫生成化合物。

3大類氫能比較。 圖/馬瑞璿製表
3大類氫能比較。 圖/馬瑞璿製表

氫能目前被分為灰氫、藍氫、綠氫。灰氫主要是以天然氣為主要原料,透過高溫重組的方式產生氫氣,製造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不捕捉、就直接排放到大氣之中,因此被稱作灰氫。世界上目前使用的氫氣,大多都是灰氫,占全球氫氣產量約60%左右。

藍氫的製造方式與灰氫相同,同樣是使用化石原料製氫,但製造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會被捕捉下來,亦或者封存、再利用,讓二氧化碳不致散逸至大氣中。

而綠氫生產技術則主要來自「水電解技術」,即透過再生能源電力,藉由電的化學反應,將水分解成氫氣及氧氣。由於是使用綠電進行電解,而且副產物無碳排,因此被稱作為綠氫。

雖然水電解技術看起來更能保護環境,但是,高效率、低成本的水電解技術目前仍在發展中。

目前的水電解技術,主要是以鹼性水電解(AE)、質子交換膜電解(PEM)為主,市場上另外還有兩種新型態的水電解技術廣受關注,分別是固體氧化物電解技術(SOEC)、鹼性膜電解技術(AEM)。

工研院指出,鹼性膜電解技術有望結合鹼性水電解、質子交換膜電解二者的優點,占地面積少,且能降低貴金屬用量,近年獲得研究領域關注;固態氧化物電解技術可在高溫條件下運行,具工業餘熱應用利基,可提高整體系統效率。這兩種技術在市場上雖然都有討論聲量,但現在僅在小規模商業化發展階段。

各類氫能不同,生產成本也不同。根據IEA(國際能源總署)2023年估算,2021年灰氫生產價格約為每公斤1-3美元,藍氫生產成本約為每公斤1.5-3.2美元,以低碳電力所產生的綠氫價格則為每公斤3.1-9美元。

從生產成本看得出來,帶有二氧化碳排放的灰氫製造成本最低,藍氫成本稍高,而綠氫因採用低碳電力,生產成本最高,幾乎是灰氫、藍氫生產成本的2至3倍。

藍氫、灰氫目前成本較低,但都受天然氣、碳費價格影響,相關原物料有時也因地緣政治波動幅度較大,因此部分歐洲國家為能源穩定與安全,已積極發展綠氫。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維修特輯4/欠修理的台灣社會...高雄小家電診所 幫秀逗的電器把脈

維修特輯4/欠修理的台灣社會...高雄小家電診所 幫秀逗的電器把脈

科技解放悲慘婚姻?研究:超過8成凍卵女性陷「擇偶差距」

科技解放悲慘婚姻?研究:超過8成凍卵女性陷「擇偶差距」

打臉氣候懷疑論!數據證實:低碳能源比化石燃料更「省土地」

打臉氣候懷疑論!數據證實:低碳能源比化石燃料更「省土地」

為台北找回生命力綠意!台灣萊雅守護生物多樣性 打造昆蟲旅館、復育原生植物

為台北找回生命力綠意!台灣萊雅守護生物多樣性 打造昆蟲旅館、復育原生植物

最新文章

打臉氣候懷疑論!數據證實:低碳能源比化石燃料更「省土地」

打臉氣候懷疑論!數據證實:低碳能源比化石燃料更「省土地」

氣候峰會大考驗...巴西亞馬遜COP30峰會 能否團結各國分裂意見?

氣候峰會大考驗...巴西亞馬遜COP30峰會 能否團結各國分裂意見?

超級細菌危機!WHO警告:全球有1/6細菌感染對抗生素有抗藥性

超級細菌危機!WHO警告:全球有1/6細菌感染對抗生素有抗藥性

史上最貴氣候大會?巴西COP30住宿短缺、房價飆漲數百美元 各國考慮缺席

史上最貴氣候大會?巴西COP30住宿短缺、房價飆漲數百美元 各國考慮缺席

生態平衡新藍圖!聯合國新指定26處生物圈保護區 涵蓋珊瑚、火山與海岸

生態平衡新藍圖!聯合國新指定26處生物圈保護區 涵蓋珊瑚、火山與海岸

OECD認證全球最過勞...調查:日本中小學教師每週工作逾52小時 工時蟬聯第一

OECD認證全球最過勞...調查:日本中小學教師每週工作逾52小時 工時蟬聯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