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企業瘋搶碳信用額!平均砸200萬英鎊買碳權

氣候行動

調查顯示,9成英國大型企業平均耗資200萬英鎊(約新台幣8294萬元)買碳信用額供抵換碳排,而他們幾乎全都計劃日後加碼,盼加到平均每間公司花2000萬英鎊。 圖/Unsplash
調查顯示,9成英國大型企業平均耗資200萬英鎊(約新台幣8294萬元)買碳信用額供抵換碳排,而他們幾乎全都計劃日後加碼,盼加到平均每間公司花2000萬英鎊。 圖/Unsplash

調查顯示,9成英國大型企業平均耗資200萬英鎊(約新台幣8294萬元)買碳信用額供抵換碳排,而他們幾乎全都計劃日後加碼,盼加到平均每間公司花2000萬英鎊。

碳產業新聞網站Carbon Herald報導,根據風險管理公司Gallagher所做的研究,即使存在相關風險,企業對碳信用額的需求依然強勁。

研究顯示,大型英國企業可能透過購買碳信用額來達成近2/3自身所設定的永續目標。

在擁有250名員工以上的英國企業裡,超過88%受訪的永續部門主管曾購買過碳信用額,每家公司平均花費200萬英鎊(約新台幣8294萬元)。

此外,這些企業中有96%計劃透過自願性碳市場購買更多碳抵換、碳避免和碳移除額度。

調查發現,85%的受訪者認為碳信用額是實現永續目標的可靠方式;90%受訪者認為,碳信用額將在協助英國達成2050年淨零目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受訪者購買由各種專案發放的碳信用額,包括能源效率、再生能源、廢棄物管理、燃料轉換、增強風化或礦化固碳等計畫。

Gallagher氣候戰略、碳保險和參數解決方案主管柏士禮(James Bosley)說:「除現有的脫碳措施,英國企業顯然將購買碳信用額視為達成氣候和脫碳目標的一種重要工具。」

然而這項研究也顯示,雖然有63%的受訪者透過購買碳信用額來達成永續目標,但如他們投資的碳信用專案未能實現承諾的減排效益,有不少(27%)受訪者卻缺乏實現綠色目標的備用計畫。

對此,柏士禮敦促企業避免對進行碳抵換感到自滿,並應考慮購買碳信用保險來保護他們的投資。

這次的調查結果是在當前自願性碳市場存在不確定性且遭人嚴格檢視下得出;此前有人指控一些碳權項目其實是「垃圾」碳信用額,甚至對環境和社會有潛在危害。

碳信用額(carbon credit,即俗稱的碳權)是指允許排放一定量溫室氣體的許可額度。企業或組織可透過購買碳信用額抵銷運營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達標淨零排放。當前許多碳信用額是經由一些森林保育等專案項目所產出的額度或積分。

交易市場上過去一段時間遭揭部分碳抵換專案減碳量不實。例如宣稱可封存多少碳,但技術上根本還沒落實,或聲稱保護多少面積森林免於砍伐,但這片森林本就不存在濫伐威脅,如此的碳信用額度就完全無助於淨零排放。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女力串聯 · 力量無限」! 永齡女力論壇暨媽媽築夢家成果展華山登場 展現媽媽創業的多元樣貌

「女力串聯 · 力量無限」! 永齡女力論壇暨媽媽築夢家成果展華山登場 展現媽媽創業的多元樣貌

溫室氣體史上最大增幅...大氣CO2濃度首破424ppm 聯合國:全球應緊急減排

溫室氣體史上最大增幅...大氣CO2濃度首破424ppm 聯合國:全球應緊急減排

首屆植物診療師放榜!國考共1253人報考 及格率51%

首屆植物診療師放榜!國考共1253人報考 及格率51%

歐洲首座!法國砸重金布局「稀土回收精煉廠」 目標滿足全球15%重稀土需求

歐洲首座!法國砸重金布局「稀土回收精煉廠」 目標滿足全球15%重稀土需求

最新文章

歐洲首座!法國砸重金布局「稀土回收精煉廠」 目標滿足全球15%重稀土需求

歐洲首座!法國砸重金布局「稀土回收精煉廠」 目標滿足全球15%重稀土需求

AI情色內容解禁?ChatGPT宣布將允許「驗證成年」用戶 生成成人內容

AI情色內容解禁?ChatGPT宣布將允許「驗證成年」用戶 生成成人內容

打臉氣候懷疑論!數據證實:低碳能源比化石燃料更「省土地」

打臉氣候懷疑論!數據證實:低碳能源比化石燃料更「省土地」

氣候峰會大考驗...巴西亞馬遜COP30峰會 能否團結各國分裂意見?

氣候峰會大考驗...巴西亞馬遜COP30峰會 能否團結各國分裂意見?

超級細菌危機!WHO警告:全球有1/6細菌感染對抗生素有抗藥性

超級細菌危機!WHO警告:全球有1/6細菌感染對抗生素有抗藥性

史上最貴氣候大會?巴西COP30住宿短缺、房價飆漲數百美元 各國考慮缺席

史上最貴氣候大會?巴西COP30住宿短缺、房價飆漲數百美元 各國考慮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