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購物人流,看英國怎麼做!-政府的17項指引

英國超市內維持社交距離。 圖/melody cho攝影
英國超市內維持社交距離。 圖/melody cho攝影

台灣疫情急速升溫出現搶購潮,各大賣場與傳統市場人流擁擠,飽受各界批評,本月初經濟部宣佈各大賣場需管制人流,以免疫情擴散。政府該如何制訂兼顧防疫與民生需求的明確指引?

去年疫情嚴重的英國,也曾同樣發生民生搶購,蜂擁進入超市的群聚人群加劇感染風險等問題,許多實體商店被迫宣布暫時關閉並深受打擊,但透過英國當局制訂17項明確的「人流管制」指引措施,加上社區齊力推動「買在地」的行動,不僅緩解搶購潮、減少人們出門活動的機率,也讓在地商家找到新的出路,在疫情之下出現新的轉機。

各商家啟動「人流管制」、「保持社交距離」 避免群聚感染

2020年3月英國陷入COVID-19疫情風暴中,超市、傳統市場、小農市集出現搶購人潮,英國政府緊急頒布「COVID-19疫情間營業安全指引」,提供營業場所參照。

依規定,酒吧、健身房、圖書館、服飾店等非必要民生用品商家須關閉,而必要性民生店家則必須依循指引,啟動「人流管制」、「時段分流採買」、「保持安全社交距離」、「配戴口罩或可覆蓋口鼻之面罩」等措施(註1),避免群聚感染。

英國政府更頒布17項「營業場所遵照指引」要求,店家須計算出商店銷售空間在合理遵守1-2公尺安全社交距離的最大顧客量,限制店內顧客人數,並向顧客積極宣導消費時盡量不要觸摸商品降低傳染機率。也要求商家觀察商場內人流動線,視情況隨時調整,以減少人流堵塞與避免顧客間距過近。此外,更要維護身障人士的通行距離,保障他們的權益等。儘管17項指引並非法律,但是絕大多數商店都有遵照執行。

月初台灣經濟部也宣布各大賣場的三個管制措施,包含管制人流、進出入口及定期消毒。管制人流上將採以賣場坪數管控人流,一人一坪為原則,人流過大時將採一進出的方式;進出入口則派員管制,落實實聯制;賣場定時定期消毒等。相對於英國的詳細指引,台灣的管制措施目前較為粗略,例如英國的樓地板面積計算連員工都算入,也更明確指出動線調整的重要性與保障弱勢族群的權益。

英國政府所列出的營業場所遵照指引

英國政府所列出的營業場所遵照指引。 製表/林怡均
英國政府所列出的營業場所遵照指引。 製表/林怡均

擴大線上購物量能,專屬時段優先讓長者與醫護人員購買

因應疫情暴增的採購,著名零售業者如英國連鎖超市「Waitrose」、「Sainsbury」、「TESCO」、「ASDA」或「ICELAND」等,小至獨立商家,都在第一時間透過電子郵件或社群平台告訴顧客,實體店面會因應疫情依循政府公布措施暫時關閉,而販賣生鮮蔬果或藥品等維生物資等商店將持續營業,同時擴大線上購物的服務量能,透過分散服務系統的方式,減少人流湧入實體店面或市場。

也因英國獨居長輩人口多,及上述在醫院工作的醫護人員無法替家中添購生活物資,各大連鎖超市特地闢出專屬時段,優先開放高齡長者與醫護人員進入商場購買,或設置醫護人員專區呈設衛生紙、義大利麵、麵粉等商品,供他們快速選取結帳,以確保他們的購物權益。政府與零售業者同時也呼籲消費者「理性購物」,不要過度消費,將物資留給有需要的人。

超商呼籲消費者理性購物,將物資留給需要的人。 圖/程怡綾 攝影
超商呼籲消費者理性購物,將物資留給需要的人。 圖/程怡綾 攝影

「shop local」正夯 助在地也舒緩物流之急

此外,在歐洲盛行許久的「shop local(買在地)」的消費意識也在疫情之中更加蓬勃。「越在地越好」的觀念本就深植在許多英國消費者心中,疫情發生前,倫敦不少區域都有農夫市集或傳統市場,許多家戶會帶著小朋友一起到市集挑蔬果,直接跟生產者對話,了解這些食物如何被種植養成,除了創造在地經濟也提升當地競爭力。

無奈受疫情影響,許多農夫市集或傳統菜市場一夕間失去生機,但在疫情逐步控制並遵循政府公佈的「疫情下商家營業指引」下,市集的農友們也提出新方法應對。

他們透過建立網站及社群平台,讓消費者線上訂購或電話下單。再依據農家或市集所提供的取貨方式,可選擇週末於市集定點定時並配合人流管制的條件下取貨,或依照農友一週固定的出貨時間直接配送到家(如農家固定配送時間為星期一、三、五,消費者可依自己需求提早下訂)。

漁市場外人們保持社交距離排隊等待進入購物。 圖/李牧宜 攝影
漁市場外人們保持社交距離排隊等待進入購物。 圖/李牧宜 攝影

「Shop Here Not There」(買在地非外地)

而除了「直接跟在地農家買」這類的消費行為持續之外,在疫情剛爆發時深受停業與電商獨佔優勢之苦的獨立商家們,也改變過往的銷售型態。根據英國衛報2020年底的觀察,許多實體店面在疫情影響下都必須改變原有的銷售模式,從實體店面轉為網路銷售。

例如位在英格蘭的Bristol在地商家因疫情生意出現危機,便推出「Shop Here Not There」(買在地非外地)的線上商店街平台,集結在地店家所銷售商品在網頁上供消費者選購,平台建立人Nathalie Alpi表示,「這不是一樁生意,而是在疫情下送給各個辛苦的獨立店家的禮物」。

而這只是在疫情中湧現的「買在地」網站之一,英國零售商協會(British Independent Retailers Association,Bira)執行長Andrew Goodacre針對此現象表示,買在地這類的銷售平台出現,可有效地讓在地商品賣到當地市場,而不是為了獲得巨大利潤。

英國超市內維持社交距離。 圖/melody cho攝影
英國超市內維持社交距離。 圖/melody cho攝影

封城一年後,將近2/3消費者選擇離家近的地方購物

而根據英國巴克萊信用卡(Barclaycard)在封城一年後的調查顯示,過去一年有將近2/3的消費者選擇在離家更近的地方購物,如肉鋪、麵包店、蔬果攤等,社區商店也因人們在家工作無法外出購物、線上消費也塞車的狀況下,在緊急時刻發揮功能而獲得消費者支持。

過去習慣實體販售的商家們因為疫情,建置銷售平台鼓勵消費者線上購買在地商家商品,並提供配送服務或與外送平台合作,以減少人們外出遵守政府規定。不少地區的在地商家仿照該模式,開闢在網路平台販售的新經營模式。

「非接觸式支付」(Contactless Payment)的付款行為也大幅成長,為減少人與人的接觸,促使許多過去習慣現金交易的小攤商,加入非接觸性支付的行列,也在疫情下為自己的生意找到新的出路。

從疫情嚴峻到現在逐步走向緩解的英國,雖然仍需應對變種病毒,但對照疫情初曝的措手不及,到現在大至企業、零售商,小至農漁民、個人,都積極行動找出應變方式處理危機、也參照政府所給予具有科學根基指引與公開透明的資訊,利用群眾力量,努力將原本的生活軌跡一一運行在後疫情時代的軌道上。

本文轉載自《上下游 News&Market》(原文標題:管控購物人流,來看英國怎麼做!政府頒佈17項明確指引,社區力推「買在地」共渡難關)。

延伸閱讀:

>>八斗邀「端友善餐點」-靠著吃海鮮,更認識海洋

>>當全球旅遊業冷凍中-觀光型「B型企業」逆勢出發

>>傳統市場人擠人,道德勸說堵不住防疫漏洞,民間自創新法,兼顧生計與防疫

>>Covid-19新冠肺炎影響農漁業系列報導(持續更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台南的女兒連續10年回娘家!金黃色繁殖羽 吸引鳥迷搶拍

台南的女兒連續10年回娘家!金黃色繁殖羽 吸引鳥迷搶拍

光合菌救土壤!可強化植株、減少化肥卻增加產量 雲林農民超有感

光合菌救土壤!可強化植株、減少化肥卻增加產量 雲林農民超有感

「幸福肥」男女有差?已婚男性肥胖風險高3.2倍 女性因社會歧視趨勢大不同?

「幸福肥」男女有差?已婚男性肥胖風險高3.2倍 女性因社會歧視趨勢大不同?

淘汰課桌椅重生!變身藝術、雙語交通教具 重新活用有創意

淘汰課桌椅重生!變身藝術、雙語交通教具 重新活用有創意

最新文章

「別碰我的鍋」 法國PFAS禁令化妝品衣鞋都管 不沾鍋除外

「別碰我的鍋」 法國PFAS禁令化妝品衣鞋都管 不沾鍋除外

野生象數量上升衝突加劇 泰國推行大象避孕計畫

野生象數量上升衝突加劇 泰國推行大象避孕計畫

北歐綠能業掀倒閉潮…丹麥綠氫廠股價跌9成 聲請重整股價

北歐綠能業掀倒閉潮…丹麥綠氫廠股價跌9成 聲請重整股價

疫情讓有毒職場顯形...巴西陷心理健康危機 47萬人因疫後創傷、心累離職

疫情讓有毒職場顯形...巴西陷心理健康危機 47萬人因疫後創傷、心累離職

禁老車救空汙!印度環保意識抬頭 15年老車將無法在德里加油

禁老車救空汙!印度環保意識抬頭 15年老車將無法在德里加油

海狸鼠啃草毀溼地!加州政府鼓勵民眾多吃外來種、還提供食譜

海狸鼠啃草毀溼地!加州政府鼓勵民眾多吃外來種、還提供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