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神話? 41位學者提10招,破「碳中和」迷思

面對全球各地殷切期盼採取氣候行動,許多國家和公司紛紛設定目標承諾邁向「淨零排放」(net-zero)或「碳中和」(carbon neutral)。 圖/Markus Spiske
面對全球各地殷切期盼採取氣候行動,許多國家和公司紛紛設定目標承諾邁向「淨零排放」(net-zero)或「碳中和」(carbon neutral)。 圖/Markus Spiske
無貧窮

瑞典、英國、奧地利、丹麥、德國、挪威等國41位科學家近期聯合發表一篇文章,希望能夠從科學的角度,澄清有關「淨零排放」(net-zero)的10項誤導與迷思,並想藉此釐清被過分誇大的負排放計數和碳捕捉能力。

氣候危機近年不斷升溫,洪水、乾旱、森林大火、暴雪等氣候事件所造成的衝擊也愈發巨大。更駭人的是,全球平均溫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斷攀升,人類面臨不可逆的臨界點風險也越來越大。

面對全球各地殷切期盼採取氣候行動,許多國家和公司紛紛設定目標承諾邁向「淨零排放」(net-zero)或「碳中和」(carbon neutral)。這些承諾,乍看之下十分宏偉,甚至可能傳遞出人類已然覺醒,並且做好萬全準備應對氣候危機的假向。然而實際上,這些目標與承諾反而會導致人們放鬆警戒,增加了更多的碳排放。

關於淨零排放目標和碳中和,最常見的10大誤導或迷思如下。

誤導1:若2050年前實現「淨零碳排」,就足以解決氣候危機

目前可以確知的是:人類需要大幅減少碳排放量。若依現行的生產模式和生活方式,人類將會在未來幾年內,就把全球僅剩的碳預算全數消耗殆盡。「淨零碳排」目標的基本假設是我們可以透過技術,把大氣現存的二氧化碳大量地儲存在植被、土壤和岩石中,以達成「負排放」。然而,目前部署這麼大規模的負排放之技術,目前尚未得到證實,更無法取代人類今日必須實際做到的減排量。

誤導2:「自然基礎解決方案」(碳固存)可以完全抵消化石燃料的碳排放

碳循環可以分為2種:「快循環」(碳在大氣、陸地與海洋之間快速循環)和「慢循環」(碳在大氣與地球內核的岩石之間慢速循環)。「自然基礎解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被歸類為「快循環」,而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源自岩石,則被歸類為「慢循環」。

以慢循環來看,今日化石能源燃料正在快速地破壞自然規律。根據估算,地球表面化石能源燃燒所產生的碳排量,已經是80萬倍於火山爆發時所自然釋放出的碳排量。而讓碳重返地球內部深層,起碼需要數百萬年的時間。

因此,即使用「自然基礎解決方案」讓碳固存在植物和土壤中,仍只是增加「快循環」而已,對於讓碳重返地球深層岩石內不濟於事。更何況,「自然基礎解決方案」這種碳儲存並非永久性,能夠吸收的總體量也是有限的。

誤導3:若花錢購買「淨零排放目標」與「碳補償」,可增強減排動機

有些組織訂定「淨零排放」與「碳中和」目標時,會把「自國外購買低成本的減排項目」納入其中。實際上,這只是補償,並非真正的減碳。同時,自國外購買排碳項目也會讓組織面臨「社會接納度」和「成本攀升」的風險,不如實際在本國地域內進行碳減排,來得更具推動力與具體效益。

未來幾十年內的碳排放的成本,目前被嚴重低估。若組織只關注未來「負排放」的承諾,也將會降低現在減碳排放的行動力。

誤導4:增加對低收入國家的碳補償,以達成《巴黎協議》

坊間認為,為達成巴黎協議,高收入國家可增加對低收入國家的碳補償。而實際上,目前低收入國家也已經根據《巴黎協議》,制定了自身的氣候目標。他們在國內有自身的減排計劃,和必須實現的氣候目標。低收入國家已沒有多餘的碳預算,提供給其他國家做補償。富裕的高碳排國家亦不能將減排的負擔,轉嫁給低收入國家。

誤導5:投資「再生能源」是抵銷化石燃料碳排放的最佳方法

在經濟成長中,再生能源的發展至關重要。然而,再生能源應該被視為額外的新方案,而非只是彌補目前高污染燃料能源結構的組合。因為,再生能源原料(風、太陽能)取得成本低,自然有資本市場的商機,投資熱度亦會如預期中開展。再生能源應被視為「商機」而非補償方案。高收入國家應將「再生能源投資」視為一種「氣候投資」,促進再生能源的發展與普及,而非將其視為抵銷化石燃料碳排放的方法之一。

誤導6:(過度樂觀)脫碳的技術可徹底解決氣候問題

目前各國皆積極開發去除二氧化碳的技術,但其成本高、耗能高、風險高,且大範圍部署之可能性,也尚未得到證實。在技術、市場、有效性等一切條件,仍屬高度不確定的情況下,設立淨零目標其實是相當不負責任的口號。

誤導7:人造樹林的固碳功效,多於原始森林的天然固碳

原始森林自遠古就在樹木與土壤之間捕捉數個世紀無數的碳,其補碳功能亦可再維持數百年。而那些被砍伐的樹木所釋放出的碳,則必須起碼經過100年或更長的時間,才能重新被森林捕獲。新種的人造森林固然有固碳的功效,然而,濫伐森林的破壞速度過快,人類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等候。人類應盡量避免砍伐樹林,避免釋放出過往花費數百年所儲存的碳。

誤導8:(過於簡化)在熱帶植樹是達成大自然與社區雙贏的高經濟效益解方

透過森林管理以實現碳捕捉的效益,需同時考量在地社區與環境的需求。若純粹以碳捕捉作為主要目的進行植樹,可能威脅在地族群、人民的權利,或對文化、糧食與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威脅。

誤導9:(虛假論點)不管從哪裡產生,二氧化碳都一樣可互換計算

我們必須理解,人類在明天移除的二氧化碳,是無法彌補今天所製造的碳排放量的。來自消費奢侈品所產生的碳排放,也不應該與基本生活所用的食品製造所產生之碳排放相提並論。植物和土壤中的碳儲存,亦無法補償化石燃料所產生碳的排放。

誤導10:(虛假論點) 綠色產品和永續旅行,可以達到「氣候中和」或「氣候正效益」

近年市場上出現眾多以「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或「氣候正效益」(climate positive)為行銷宣傳的綠色產品。然而,我們必須留意的是,這些所謂的永續商品(無論產品和旅行)仍然會產生不少碳足跡,甚至可能會刺激民眾消費購買,從而導致更多的碳排放發生。

承上所述,世界正在面臨「氣候緊急狀態」,其所造成的衝擊威脅著全世界的國家、族群、生物。故而自現在開始,人類需進行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的減碳行動,才能實現《巴黎協定》的承諾。

●對高收入國家而言,我們必須將焦點從「本世紀中期達成淨零目標」的宏偉目標,轉移到真正即時的個體自身的減碳行動,而且每年需要至少減少10%。現行所有國家與人民的巨幅減碳,是履行《巴黎協定》的唯一途徑,不應依賴未經證實的負碳排放技術。

●高收入國家中,除了需要在國內盡最大努力減少碳排放之外,還需要大幅增加對低收入國家的氣候融資與捐款,並且積極協助那些最容易受到氣候衝擊國家,轉型為零碳社會。

●拒絕高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之間的碳抵消,改以實現「氣候正義」的氣候融資等方式來取代。

●為「負碳排放量」和「減排數量」分別制定目標。以及,建立對社會與環境有益的負碳排放應該是「氣候投資」或「氣候融資」,而非碳補償。

●停止以「氣候中立」或「氣候正效益」等字詞銷售永續產品。

●必須停止開採、使用化石燃料,因為這是造成碳排的最主要來源。為了實現真正的零碳目標,我們還需要以國際合約來終止化石燃料的生產。

【永續小辭典】

負碳排放:一間企業組織每年的碳消除量高於碳排放量。

碳中和:碳排放量與減碳排量相互抵消,以達到淨零碳排放量之效果。

本文轉載自《CSRone》(原文標題:打破綠色神話!41位學者10招,一次破解「碳中和」迷思!)。

資料來源

10 myths about net zero targets and carbon offsetting, busted

延伸閱讀

>>日本後疫情虛擬峰會-以國為單位,看各國永續進度

>>聽見學生!劍橋大學:10年內從化石燃料產業撤資

>>碳定價!企業2030年的關鍵競爭力

>>5大關鍵 透徹解讀運輸碳排大戶!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240.jpg

CSRone

2007年頤德國際集團率先成立CSR部門提供顧問服務,並於2013年啟動台灣第一家CSRone永續報告平台。
CSRone團隊每年定期發布台灣CSR發展現況分析報告,期許與台灣企業攜手接軌國際CSR前沿議題與趨勢,共創永續美好未來。

作者文章

全球智庫研究發布《2024全球百大趨勢》趨勢報告: 人們重視氣候變遷、且渴望慢活及群體連結

全球智庫研究發布《2024全球百大趨勢》趨勢報告: 人們重視氣候變遷、且渴望慢活及群體連結

【2024趨勢洞察】全球環顧公司提出10大趨勢及因應建議

【2024趨勢洞察】全球環顧公司提出10大趨勢及因應建議

5項基礎概念,一次看懂「碳定價」!

5項基礎概念,一次看懂「碳定價」!

GreenBiz 報告:2023全球綠色發展10大趨勢出爐!

GreenBiz 報告:2023全球綠色發展10大趨勢出爐!

最新文章

AI耗電驚人!科技巨頭掀起綠色能源爭奪戰

AI耗電驚人!科技巨頭掀起綠色能源爭奪戰

日本推改革1週工作4天?工作狂文化有可能因此改變嗎?

日本推改革1週工作4天?工作狂文化有可能因此改變嗎?

投資「核」心!全球14大銀行公開力挺核能、興建核廠

投資「核」心!全球14大銀行公開力挺核能、興建核廠

法令生效!加州超市禁用塑膠袋 2026年1月上路

法令生效!加州超市禁用塑膠袋 2026年1月上路

跟隨微軟!Google、Meta搶買巴西碳權

跟隨微軟!Google、Meta搶買巴西碳權

捷克將建首座核反應爐 勞斯萊斯有望成首選供應商

捷克將建首座核反應爐 勞斯萊斯有望成首選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