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界也有Clubhouse?歡迎進「房」栽種ESG森林
過年前拜訪一間綠色新創公司,裡面一位年輕的員工很興奮地跟我們說,他之所以選擇進太陽能公司工作,是因為看了許多綠學院的專欄文章,這些觀點幫助他建構了對能源的思維模型。
過去幾年綠色產業就像最近爆紅的Clubhouse一樣,很多人加入綠色產業工作、創業,或在公司推動各種CSR活動,ESG投資也吸引到很多政商名流、市井小民來「索取邀請碼開房間」。作為一個綠色產業製作人與觀察者,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在綠色產業這座森林裡,我們看到很多花花草草,但森林裡一棵大樹也沒有,唯一一棵長得稍微像樣的樹(綠能),底下一堆人大聲嚷嚷著要把它給砍了。
喬木叢生而眾多者可以稱為森林,健康的森林需要肥沃的土壤、陽光、空氣、水,才能孕育多樣化的植物。綠色商業本身就是創新,而引領創新的,是金融;決定創新的,是教育。如果綠學院這套觀察綠色產業發展的方法論是決定創新的教育,是土壤的有機肥,那我們是不是該開始準備引領創新的金融,例如適合綠色產業森林生長的金融工具?
等一下,所以綠學院要成立投資基金了嗎?
我認識的投資人,每一個都奉葛拉漢、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為圭臬,都說要看長不看短,到了綠色產業,每一個卻都成了投機客,然後說這是沒辦法的事情,資本就是這樣運作的,「你們綠色產業自己要想辦法趕快賺錢,不要整天叫政府補助,叫我們看長期,長期來說,我們都死了!」
你可能以為我這裡說的投資人,是像創投、私募基金這類的機構投資者。
這就是有趣的地方了。你為什麼會覺得當我們在講投資人時,講的不是你呢?
因為我們每個人幾乎都在還不具備什麼金融知識、甚至連對投資是什麼都一知半解時,就主動或被動地成為了投資人,所以我們對投資人這種角色根本沒有認同感,自然不會發現我們每一個投資決策其實都在形塑這個世界。
投資,同一個中文字詞,其實有兩個層次。第一層是金融投資,也就是我們每個人平時在做的投資決策,決定自己的錢要存到銀行、買股票、買基金、還是買房地產;也可以換個主角如企業、或是前面說的創投、私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他們也要決定手上拿到的錢要買股票、買債券、買房地產、還是投資新創公司。
第二層是生產性投資,也就是企業或政府把手上的錢拿去投資在對未來有幫助的項目上,例如企業買設備設立新生產線、政府造橋鋪路等。他們手上的錢從哪裡來?就是從你的金融投資來的,例如你把錢存到銀行,銀行把這些錢借給企業或政府,就變成了工廠、高樓大廈、高鐵、捷運、高速公路等。
即使你很討厭資本主義,把錢都提領出來放在床底下,你也還是一個投資人,因為「持有現金」也是一種投資,只是你從事的是最消極的投資而已。因此,不論你喜不喜歡、想不想要,你都是這個循環的起點,你就是這個世界的投資人,你關注什麼,就會成為真實,你的每一個投資決策,都在形塑這個國家、這個世界。
綠學院的綠色帶路人們常常在各種場合聽機構投資者發表對能源、循環經濟的看法,也常被個人投資者——也就是他們的朋友——問哪支電動車或儲能概念股可以買,哪支ESG永續ETF會賺錢,聽久了之後發現一個問題:對於ESG投資或是有著各種壁壘的綠色產業來說,我們最害怕的不是你無知,而是你一知半解。投資人失敗在不願意捲起袖子把手弄髒,只想靠著吸收碎片化的知識或資訊,片面解讀,更慘的是用意識形態解讀,自然做出錯誤的決策,更不要談什麼引領創新了。
我們幾個綠色帶路人商量著,以往綠學院的專欄文章都著重全局思維,也就是宏觀的視角,透過多篇綠色金融和ESG投資系列文章,我們將嘗試轉換視角,從宏觀聚焦到微觀,也就是從你的投資經驗和決策出發,深入綠色科技和基礎建設進展的內核,帶你看懂金融的道與術,談綠色金融和ESG投資你才會有真實的感受,而不是隨便一句話「政府和企業應該做ESG」就把責任推出去了。
這將是市場上很稀有的視角,我們將同時結合金融專業與綠色產業內核,把最專業的行話,翻譯成最淺的白話文。這個系列文章最終希望讓你掌握最內核的綠色金融和綠色投資本質,當你不再一知半解時,你將再度回到全局思維,也就是從微觀回到宏觀,你將蛻變成為一個清醒的投資人,不再贏得糊里糊塗,輸得莫名其妙。
適合綠色產業森林生長,更精準地說,讓所有產業都轉型成為綠色產業加入森林,我們需要把手弄髒,而不只是貼個ESG標籤、換個新題材,把自己打扮得很時尚而已。讓我們開始這趟旅程吧!
本文轉載自《綠學院》(原文標題:投資界最近也有個Clubhouse,也需要邀請碼才能「開房間」,你知道是什麼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