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災後仍廢不了核電?全是為「政治護航」
科學與政治,有時也透過扭曲的方式結合--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狀況。
1953年12月8日,美國的艾森豪總統在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說,提出了「原子能為和平服務(Atoms for Peace)」的政策。這個國家原本把原子能當成戰爭武器,但現在總統態度一變,開始呼籲使用於和平用途。
他在演說中展現了美國的方針--美國將提供技術給希望和平使用原子能的國家。這項方針裡當然有美國自己的考量。美國希望將曼哈頓計畫開發出的原子能技術成功應用於商業領域,並且企圖透過技術的統籌管理,避免原子彈製造技術散布到全世界。
艾森豪的演說同時也有訴諸美國國內輿論的目的。「曼哈頓計畫」是項投入莫大資金的龐大計畫,儘管戰爭結束了,也不可能喊一聲「收工」就解散。因為如果就此解散,參與這項計畫的數萬名技術人員與勞工將會陷入失業危機。
因此,在終戰之後,如果不是製造原子彈,而是以建造核電廠的形式發展核能產業,就能保住他們的工作,而美國想要掌握這項主導權。因此這場演說,也有保住美國龐大軍事體制與國防工業結合「軍工複合體」的意圖。只要透過歌頌「原子能的和平用途」,轉向核能產業,就能在從事商業活動的同時繼續從事原子能的開發。
日本「原子能之父」登場
日本輕易地就響應了美國的政策。而負責敲邊鼓的人,就是讀賣新聞社的社長正力松太郎。他是發揮影響力、將核電引進日本的關鍵人物。
他曾公開表示,擔任總理大臣是自己將來的夢想。他企圖透過《讀賣新聞》大肆宣揚原子能利用,以擴大自己的支持群,進而建造核電廠,取得夢想中的能源。如果能帶著這樣的成績進入政壇,應該總有機會當上總理大臣吧?他懷著這樣的野心,鼓吹「原子能的和平使用」。
正力社長在成為國會議員候選人前的1954年元旦,讀賣新聞社展開〈我們終於抓住太陽〉的大型連載。「只要使用原子能,就能在地球上創造出太陽,人類也能取得無限的能源」,許多人都透過這樣的宣傳,得知「和平使用原子能」這句話。
除此之外,讀賣新聞社也從1955年11月開始,與美國新聞署共同在東京的日比谷公園舉行為期三個禮拜的「和平利用原子能博覽會」。這場博覽會吸引了36萬人到場,讀賣新聞社的關係企業日本電視臺也大肆報導。由於這些「打上蘋果光」的宣傳,輿論開始建立起對原子能的好感。
宣傳的結果是,儘管日本因原子彈爆炸而深受其害,許多人仍認為,只要妥善使用這種能源,就能擁有光明的未來。日本人對原子能的認知,在《讀賣新聞》展開宣傳的1945年到1955年這10年間,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
天上掉下來的研究預算
這時候,有一名政治人物,彷彿配合著《讀賣新聞》的宣傳步調,隨著美國提出的「原子能為和平服務」展開行動。這名政治人物就是後來成為總理大臣的中曾根康弘。他在當時還只是一名30多歲的政壇新秀。
日本國會在1954年的年度預算中,通過了高額原子能研究經費。而促成預算通過的,就是時任保守派政黨--改進黨的議員中曾根。
中曾根提出的預算高達2億3500萬圓,如果用現在幣值來看,可是超過300億圓以上的龐大金額。一大筆預算從天而降,原子能專家似乎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日本學術會議於是趁著這個機會,提出「原子能研究三原則」。這三項原則分別是「資訊完全公開」「民主式營運」以及「具備國民自主性的營運」。
除此之外,京都大學、大阪大學、東京工業大學、東京大學等全國國立大學,也設置了核能工程相關學系或研究所學程,開始培養原子能技術人員。
1955年,在各保守政黨結盟與合併之下誕生的自民黨政權,也繼承了「和平使用原子能」路線,並於1956年設置原子能委員會此一國家級機關。前面也提過,正力松太郎成為第一屆會長,1949年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湯川秀樹也被選為委員。
湯川主張「原子能(核能)發電應謹慎,必須從基礎研究開始」,但正力的回應卻是「從國外購買開發完成的核電廠即可」。日本後來的核能發展便遵循正力的意見,以近乎性急的速度推動核電。湯川對過度性急的發展覺得反感,僅僅1年就辭去委員的職位。
人人有糖吃的護航制度
1960年代,日本原封不動買下美國通用電氣(GE)的技術,開始建造核電廠。依照GE設計圖所建造的,就是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廠最早的反應爐。
福島第一核電廠的緊急電源設置在較低的位置,所以在311大地震時遭海嘯淹沒。這與未調查清楚日本的自然災害與地形狀況、一味依GE所言進行設計不是沒有關係。
雖說歷史沒有「如果」,但如果能夠聽從湯川秀樹的主張,由日本的技術人員腳踏實地研究開發出適合日本的核電廠,儘管核能的普及速度或許不如今日,但建造出的核電廠,說不定就會下工夫防範像福島這樣的事故與災害,可惜現實無法如此。
日本核電廠所使用的核能反應爐,大致可分為沸水式與壓水式兩種類型。GE採用的是沸水式,美國西屋電氣則採用壓水式。東芝、日立集團與東京電力、東北電力、中部電力、北陸電力、中國電力引進的是沸水式;至於三菱重工等隸屬三菱集團的公司,與關西電力、北海道電力、四國電力、九州電力則都採用壓水式。
有趣的是,這兩種核電廠反應爐的總數幾乎相同。通產省(現在的經濟產業省)以每年一座的步調核准反應爐的建設,而且不知道為什麼,以一年沸水式、一年壓水式的規律互相交替。
為什麼會這樣呢?
二戰後,在日本的經濟政策中,有一個名詞叫「護航制度」。「護航」原本是軍事用語。二戰時,日本將士兵與物資運往東南亞各地,但運輸船卻接連遭到美國的潛水艇擊沉。最後由於船隻不足,只好以軍艦艦隊保護,並配合速度最慢的船一起前進,這種方式就稱為「護航」。
戰爭結束後,也開始將這種方式應用在金融或經濟產業政策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藏省(現在的財務省)「一間銀行都不能倒」的最高指導原則,而為了依循這項指導原則,採取的手法就是護航制度。
通產省或許也和大藏省一樣,考量到各企業的均衡發展,於是平等分配核電廠建設額度;換句話說,這也是一種護航制度。兩種核能反應爐交互建設的背後,可以清楚看見通產省的意圖。 沒有廁所的公寓
核電廠經常被比喻為「沒有廁所的公寓」,意思是核電廠產生的核廢料無法處理。
日本開採不到品質良好的鈾,只能依靠國外進口,因此把主意打到核廢料上。
如果可以從用過的核廢料中提煉出鈾235與鈽239,就能再次做為核燃料使用。鈾235只要經過處理,就能再度成為核電廠的燃料;至於鈽239,則能使用快速滋生反應器(或稱「快中子反應堆」)「文殊」製造出來,也就是將鈾238與鈽一起當成燃料使用,藉著讓鈽所放出的放射線保持在高能高速,使鈾238變化成鈽239。這個整體構想稱為「核燃料循環」。
「快速滋生反應器」的運作原理與核反應爐相似。前面提過,核分裂會產生中子,這些中子往往因為速度太快,無法有效造成核分裂,所以反應爐多半會用緩和劑降低中子的能量和速度(通常用水或氦)。快速滋生反應器也會使用緩和劑,不過使用的是液態鈉,讓中子保持在較高的能量,便可以很快被鈾238吸收,形成鈽239,在設計上可提高鈽的產量。
因此,福井縣的「文殊」與其他快滋生反應器一直都被視為「夢想中的反應爐」,因為「能讓鈽越用越多」。
然而文殊在1995年發生液態鈉外洩事故,之後便一直無法運作(2016年12月21日正式決定廢爐)。儘管如此,日本仍未放棄核燃料循環,因此依然持續堆積核廢料。
2016年,安倍晉三內閣在內閣會議中通過了一份國會答辯書,其中出現了驚人的言論:「《憲法》第九條並未完全禁止任何核子武器的擁有與使用。」此外,1957年,安倍首相的外祖父、時任總理大臣的岸信介也曾在國會答辯時提到「應允許自衛用的核武」,看來這項方針似乎打從戰後就沒有改變。
承襲這樣的背景,或許我們可以從政府試圖維持核燃料循環的意志背後,感覺到藉由確保鈽以維持核武製造能力的意圖。
進退不得的核廢料
就算是核燃料循環,也並非完全不會產生廢棄物。無論是核電廠還是再處理的過程,都會生成高階核廢料--也就是核電廠使用過的核子燃料棒。因為具有高輻射能,必須埋進地底深處才行。政府從一開始就知道這件事,卻遲遲沒有決定貯存這些高輻射廢料的最終處置場,可見得決策者還沒做好通盤考量,便倉促行事。這也使得日本的核電與芬蘭不同,是名副其實「沒有廁所的公寓」。
青森縣六所村,現在就被迫接收來自各地核電廠的廢料。雖然廢料會先暫且貯存在各核電廠,但核電廠早就放滿了,政府在無可奈何之下,只好在六所村建造暫時保管核廢料的中間貯存場。他們在那裡建造水池,將核廢料貯存在裡面,但預計不久之後也將裝滿。
這裡必須注意的是,六所村建造的是「中間貯存場」,而不是「最終處置場」。青森縣以不建造最終處置場為條件,接受中間貯存場的設置。而中間貯存的前提,就是這些廢料總有一天要回收再利用。
反過來說,政府一旦放棄核燃料循環,貯存在六所村的核廢料就會成為最終廢棄物;但青森縣已經表示「不准建造最終處置場」,所以到了那時候,就會要求各核電廠回收核廢料。假設事態真的演變至此,青森縣六所村貯存的大量核廢料,便會送還各核電廠,但核電廠也沒有空間接收這些核廢料,核廢料大爆滿是毋庸置疑之事。
日本的核電所面對的,就是這種進退不得的狀況。
• 本文摘自:《讓人生從此改變的科學思考》
• 出版社:究竟出版
• 出版日期:201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