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2024年上路!何時盤查?影響哪些業者?碳費制度一次看
「外面流傳未來碳費開徵後,溫管基金一年可收到600多億元碳費,這樣的估算太多了,但『數十億』以上,應該是跑不掉。」2025年,台灣將開徵碳費,儘管費率要到今年底才公布,不過,企業間「流行」的算法,仍是依照環境部幾年前委外報告建議的每噸300元來估算,由此推算出兩年後政府能收到多少碳費。
環境部長薛富盛先前接受本報專訪時曾表示,碳費費率必須尊重預定明年初成立的費率審議會決定,但他認為,每噸碳費高於10美元(約新台幣320元)是必然,且未來將漸進式調高。他個人也期盼,未來能以兩年為一期,最快每兩年檢討一次碳費費率。
根據環境部規劃,初期碳費徵收對象,為年排放量達2.5萬噸的製造業及電力業,約有五百家。若以2021年碳排放跨越徵收門檻的289家企業,總計碳排量為2.33億公噸估算,政府能收到的碳費超過600億元。不過,這樣的算法不夠「精確」,比如環境部正打算針對一些自主減碳有成的企業,提供優惠費率。
溫管基金兩年後可收到600多億碳費?
官員解釋,根據《氣候變遷因應法》規定,若碳費徵收對象因轉換低碳燃料、採行負排放技術、提升能源效率、使用再生能源或製程改善等溫室氣體減量措施,能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並達指定目標者,得提出自主減量計畫,向環境部申請核定優惠費率。
另外,像是台電這類型「專門發電給別人用」的電力業者,也可以扣除為別人發電的碳排量,這些變數,都將決定溫管基金未來規模大小。
化盟再生能源總經理、長春環安衛部經理趙煥章認為,當初環境部與企業溝通時,碳費費率大概就訂300元左右,只是環保團體認為費率太低,現階段還在拉鋸中,現在還沒有一個令所有人滿意的結果。
而眼下不少企業念茲在茲的,更在於,一旦碳費超過300元恐衝打擊產業,不少上市櫃公司獲利會因此減少。
一家碳排大戶指出,就算是一年繳幾十億碳費,也是相當有感,雖說可能鞭策企業加緊減碳,但是這邊繳碳費,另一邊獲利就減少,轉型之路也牽涉到設置再生能源設備,以及買綠電等,樣樣都是成本。
該排碳大戶直言,「碳費開徵對象大多是股票上市公司,每一家應繳的碳費對獲利衝擊有多少,割了(繳碳費)會不會痛,很快就知道。」
企業減碳成本相對高 最怕有企業繳碳費就不減碳
若以2021年溫室氣體排放平台登錄的289家企業碳排量資料來看,以中鋼為例,一年碳排量約為2,214萬噸,若不考慮未來可能享受的優惠費率,以每噸碳費300元計算,一年要繳交的碳費就高達66.4億元。除了中鋼之外,台灣的排碳大戶還有不少電力、石化、半導體等業者,預估要繳交的碳費也是「億來億去」。
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表示,碳費費率,一定要訂得比企業自身的減碳成本高,企業才願意減。以平均價來說,企業現在的減碳成本,一噸碳大約在6,000元左右,如果沒有高於這個數字,對企業來說也沒有足夠誘因減碳。
話說回來,如果碳費費率真的訂那麼高,企業也不用減了,因為連生意都不用做了,李堅明表示,碳費訂得太少或太極端,都無助引導企業減碳。而對企業來說,碳費是一個成本,自行減碳又是一個成本,減碳壓力又是鋪天蓋地從供應鏈、做ESG報告而來,的確讓企業深深感受到減碳苦惱。
「其實,對國內不少認真減碳的大企業來說,近年每年投入的減碳支出,早已超過未來一年可能要繳交的碳費,減碳說到底,其實就是一個道德問題,要不要減碳?」該碳排大戶直言,現在就怕,有企業以為只要繳了碳費,就不必認真減碳,這才是政府該預防的心態。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