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關懷力 從食材看見與土地的連結價值
從2019年起的巴西水災、澳洲森林大火,到今年嚴重的東非蝗災與震撼全世界的肺炎疫情,人類社會遭到自然界的反撲,警示我們地球健康的重要性。而當環境變動的風險升高,肩負社會整體經濟成長的重要企業,愈加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不只追求公司績效,更希望達到經濟、環境與社會的平衡,透過公司治理的政策推動逐步影響旗下員工,且擴大到員工的家屬親友,從自身行動開始正向改變,讓大家一同用更謙卑的心去關懷、認識土地,並將永續的根本深植到日常生活中。
專題特別訪談了三位致力土地關懷與糧食教育的推動者,分享他們的經驗、策略與行動,一探企業如何思考人與土地的關係,並提出解決方案。
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就從吃飯開始
許多人會認為氣候變遷的改革,好像要從很大的面向開始,但其實沒有這麼困難,當地球上每個人都做出一點改變,那就會成為巨大的推動力量。
以日常必做的「飲食」開始,飲食的健康與否,是維繫人體生存的重要關鍵因素。富邦金控從2018年起,陸續於3棟主要辦公大樓建置「幸福食堂」,設立目的就是為了讓員工有良好安全、健康的飲食保障,吃得安心,也有足夠的「食安」認知。
「有機食材,不只是健康,更重要的是整個栽種過程都以友善土地的方式進行」-富邦金控人資長劉菁宜
我們採訪到富邦金控人資長劉菁宜,她分享所謂的幸福食堂,第一步用意是採用有產銷履歷的食材烹煮,保障員工的食安健康。這些有產銷履歷的食材,不只是健康問題,更是支持不過度噴灑農藥,在地自然的循環機制,讓土地得以永續利用,達到真正環境保育行動。
第二步用意,透過食堂空間創造更多體驗互動,強化員工對有機食材的認知理解,找來小農與員工面對面進行互動,透過口語的說明,認識這些蔬菜的來源可貴,甚至讓員工現場就能支持小農,購買有機食材。
並在食堂設立電子看板,播放每週的飲食內容,透過詳細的產銷履歷過程,知道自己吃進去的食材是怎麼出現的。這些巧思的目的,是希望讓員工能更容易且便利的理解,吃進去的食材,背後所連結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然而,要維繫這樣的目標,是需要花一些心力的,包括如何有效控管食材品質,富邦金控從源頭開始把關,遴選具有HACCP(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認證的團膳廠商,確保每個步驟都符合安全標準,也會定期訪查這些供應商,是否隨時維持一樣水準,且採購具有產銷履歷的蔬果,讓這些蔬果履歷的生產歷程能被同仁看見。
人資長劉菁宜更分享了具體數字上的成果,從開辦到現在兩年多,每個月平均有7,700人次同事來食堂享用,訂購超過9,000公斤的蔬菜,以及7,000公斤的小農契作稻米,這些數字都代表了他們努力的成果。
除了具體成效,在同仁身上也看到一些感動的回饋,過去有些員工常常東西吃不完,現在懂得吃多少拿多少,減少浪費,這些小小的改變,都代表他們內心對於友善農業、環保議題、自我食安的關注而產生的變化。
不只看見也要體現,糧食產作的根本價值
「幸福食堂」推動初期,遇到最大的困難是如何跟同仁溝通從「70」元,提升到「80」元的有機食材價值。在看不見的成本價值下,富邦金控也先以優化「看得見」的飲食環境空間,提升餐廳的燈光、桌椅擺設等環境用餐的設計巧思。然而,這餐桌多出來的10元價值,更多的是來自於餐桌以外的價值成本,該如何讓同仁感受到呢?
富邦金控與富邦文教基金會聯手推出員工版的「好正學堂」,帶領同仁到農地現場體驗一日農夫,走到餐桌之外的地方,練習看見更廣闊的視野與思維。
「一個好的故事從一個好的說故事的人開始」-富邦文教基金會總幹事冷彬
富邦文教基金會總幹事冷彬分享到:「到了現場,你有機會去碰觸土地、泥土,看見原先應該在餐桌上的食材外,更重要的是,有機會去看見現場的人,了解他們為何忙碌,長得什麼樣子,他在想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動。」
她提到有時會遇到區域聯合推動友善農作的行動,他們的農業行為其實跟某些環境價值的抗爭有關聯。當你走進事件時,才會知道他們是在追求什麼,用什麼方式在實踐這個價值,不是只是書本資訊上的內容,或簡單講一講而已。
除此之外,也會體驗到勞動之後,蹲下來的腳痠,割了一天的草,隔天起來腰痠的感覺。透過身體力行的參與,創造出身體記憶,不論是身上的勞累,或是與人接觸後的內心感受,這些記憶是帶不走的,你會知道花這多一點錢到底是為了什麼,它會發生本質上的消費改變。
做一個地球人,需要真正的公民參與
富邦文教基金會一直是以教育為出發的非營利組織,很多計劃目的是帶著台灣各地的學生,在這塊土地上,發現屬於自己的故事。
基金會帶著孩子透過田野調查、訪視、藝術創作等安排,看見原來土地是長這樣,與課本的距離有多大。這些巧思安排,其實都是要建立下一世代的「公民意識」,一起學習思考這塊島嶼,未來要往哪走,想成為什麼樣子的環境,讓孩子成為一個能夠回應當代,各式各樣困境與思潮的現代公民。
從飲食這個議題去看公民意識來說,冷彬總幹事分享到:「所有土地、農業議題,本質上是一個國家安全的問題。如何想像糧食在供給、生產、消費的路徑,其實就是當代在嚴峻的氣候變遷下,怎麼在安全情況下,始終飽滿富足的方向。」
然而,這樣的核心價值,要如何拉到集團裡去進行反饋。作為一個眾所皆知的金融體系,該如何回應土地發展與環境議題,她認為需要想像力與實踐。讓員工找到一種介入的可能,讓他們去接觸土地,學習思考關懷、談論環境,最後變成一種消費行為的參與改變。
縮短物流困境,把新鮮食材送進偏鄉
除了從消費者的行為去思考改變,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糧食短缺、食安意識問題。我們也把視角拉到偏鄉與弱勢孩童身上,關注這些孩子,在飲食上,他們需要的是什麼?
長期以助學為導向的富邦慈善基金會總幹事許秀寬提出分享,對於偏遠地區的孩子,正值發育重要階段,營養不足是飲食上最大的問題,他們大多來自隔代教養、原住民與新住民等家庭,資源相較缺乏,而位於第二層把關的學校,在政府補助金費上也有限,很難達到全面性的營養均衡。
因此,基金會發起了「偏鄉營養補給計劃」,來補足偏鄉學校缺乏的食材,為期3年的時間,來保障孩童長期穩定的營養供給。目前針對桃園復興鄉的義盛國小、長興國小、霞雲國小、奎輝國小、羅浮國小、介壽國小、三民國小等7所國小,近6百名學生提供營養補給,目前還在洽談介壽國中,希望能將計畫延升到中學,將孩子青春期的營養補給持續照顧到。
許秀寬觀察到在飲食上,這些孩子最常見的缺乏就是蛋白質,包括牛奶、肉類、優酪乳、水果等。如何將這些補給物資以新鮮的狀態送達偏鄉,是計畫上很重要的一環,必須克服食材受限於距離的時效性,以及偏遠運費成本高的問題。
所以基金會特別與原本送食材到偏鄉的配送車洽談,將原本一週兩次的補給,提高到三次以上,不僅能保持食材的新鮮,也能讓孩子在飲食上吃到的蔬果與蛋白質的頻率更高一些。
小小廚師,培養帶著走的生活技能
基金會也特別舉辦「小廚師訓練計畫」,把專業的廚師帶進偏鄉,教導孩子煮菜,在體驗參與的互動中,認識蔬果食材,學習一技之長,應用在未來生活上,不僅可以照顧自己,甚至也能帶回去與家人分享。
「帶著走的技能,而且是一輩子受用的」-富邦慈善基金會總幹事許秀寬
她提到孩子從學習如何拿菜刀,了解火有分大火、中火、小火,這些原本大人以為很難的事情,其實小朋友一教就會了,透過這些生活技能的學習,讓小孩知道不只是讀書,其實唱歌、煮菜、跳舞、運動也都是很好的技能。
活動中,也帶領小朋友利用當地食材,教會他們如何應用,學習關懷、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當我們對土地有了認識與關懷,未來孩子要再回到這塊土地上的機率也會比較高。
面對一年比一年炎熱的氣候,人們開始去反思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改變,所謂的全球化,不再只是國與國之間的連結,而是人類與地球的連結關係將會如何影響著我們。作為地球一份子,我們都有義務要去思索環境議題,學習尊重土地,並拿出行動改變。
看完整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