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無聲的經痛無懼發聲!台灣拜耳樹立亞太標竿、營造「月經平權」友善職場
台灣勞動部明文規定,女性員工依法每月可以申請半薪生理假一日,但是遇到生理期疼痛時,你所在的職場氛圍能支持女性同仁安心請假嗎?
「經痛對女性的影響究竟有多大?」有些女性生理期時會疼痛到難以言喻,連帶影響工作與生活,日本就有經痛等級表顯示,「最痛的等級好比腹部連續被鉛球重擊!」然而,這種「痛」過去卻一直被社會隱形,甚至被汙名化為「大驚小怪、有公主病」……,無形中更加添女性的心理壓力。
台灣拜耳的同仁們不分性別,理解生理期的疼痛,並透過多元行動,共同營造「月經平權」友善職場,深信消除經痛歧視需要更多的社會溝通,致力在亞太區成為推動平權議題的標竿。秉持這樣的信念,台灣拜耳攜手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勵馨基金會共同倡議,呼籲大眾關注女性經痛議題,並將「月經平權」意識植入企業價值DNA。
即使在醫學現場,仍充滿對經痛的誤解
台灣拜耳的同仁張小姐過去曾在醫院任職,她表示,即使醫院同事大多都有醫學專業,但對女性經痛等婦產科相關的問題卻不一定了解,每個月遇到生理痛想要請假,同事可能會說:「這樣就少一個人值班,妳不能忍一忍嗎?」因此她必須時常忍痛硬撐,或是為了請假而感到抱歉。張小姐說「即使在醫院工作,女性經痛都不一定能被理解,可見大家對於經痛的知識還不足。」
但在台灣拜耳,她發覺大家對經痛抱持友善開放的態度,可以沒有壓力的說出自己的感受,並且能得到主管和同事的包容與支持;原來「經痛」在職場上能被正視、女性可以勇敢尋求協助。
為自己無懼發聲,呼籲大眾正視經期疼痛
經痛是很正常的事嗎?其實未必!文獻指出,72%的女性會經痛,但究竟是正常疼痛,還是身體有異常狀況?
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婦產科醫師吳孟興呼籲大眾,經痛有可能是因為子宮收縮而帶來疼痛感,但也有可能是疾病的徵兆。像「子宮內膜異位症」就是透過經痛來表現,但這種難以言喻的痛,卻是因經血倒流產生的慢性發炎反應。吳孟興解釋,「很多女生會依據身邊周遭環境、姊妹或媽媽的生活經驗,甚至認為來月經是種原罪,忍過就會好了,因而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預防是最重要的」吳孟興肯定地說,子宮內膜異位症初期,有些靠運動及生活作息調整就能有所改變,運動能改善子宮後傾、血液循環,及早阻斷疾病發生。
台灣拜耳為了幫助同仁建立正確的觀念,邀請醫師到公司分享婦科疾病相關知識。有男性同事原本認為經痛和自己毫無關連,經過教育後,才能理解女性每個月要面對生理期的壓力和恐懼,也開始能理解太太月經來潮時為何「痛到會在地上打滾」,進而給予更多體貼關懷。
台灣拜耳總裁楊玉蘭表示,「我們鼓勵員工,都應該要站出來關心身邊的同事、另一半、朋友,因為經痛和我們息息相關。」
消除經痛歧視,以「同理」陪伴前行
除了對內營造友善女性的職場,台灣拜耳也展開對外溝通,積極將這份多元共融文化帶入社會。過去幾年,台灣拜耳與勵馨基金會合作,培力社工同仁並啟動「月經劇場x月經友善特展」和「性及性別教育宣導服務計畫」,實際走進校園以及偏鄉、弱勢特殊學校(盲校),教導青年學子掌握身體自主,幫助下一代打破月經負面的刻板印象,讓女性勇敢擁抱自我身體。
勵馨基金會王淑芬副執行長認為,現在談性別教育、情感教育、性教育,還是偏保守封閉,老一輩的人更認為月經是不潔的,如:經期女性不能拿香拜拜。王淑芬感嘆傳統價值觀綑綁著女性的自我認同,就連年輕女孩面對生理用品都會感到不自在,所以當眾人都覺得「經痛不好說」時,女性自然也不會有意識去尋求協助。
女性經期是具體的生理現象,也是性別平權教育很好的切入點。王淑芬表示,「很需要把這話題拿出來談,越多人談,讓大家能正常公開談論月經,不再那麼隱晦,就能讓月經去汙名、賦予正向意義」。
騎行子宮地圖,前往你的理想社會
三月為響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全球行動,台灣拜耳與和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勵馨基金會選擇在台北騎行60公里的「台北子宮地圖」路線,透過倡議「經痛騎士,打破歧視」的諧音,為女性健康挺身而出,呼籲社會重視並理解女性經期疼痛,鼓勵女性替自己的健康發聲。
楊玉蘭表示,拜耳長期關注女性健康,致力於打造DEI (多元、平等、共融)的職場環境,女性培力更是拜耳在聯合國永續發展措施與承諾計畫中重要的一環;每年拜耳都會響應38國際婦女節,為下班後忙於家庭事務「第二輪班」(The Second Shift)的女性同仁舉辦慰勞或是響應活動,台灣拜耳管理職也有超過60%是由女性擔任,超越全球目標。
2022年拜耳搭建「Bayer For Her」平台,聚焦性別平等、女力賦權等面向,首先在泰國倡議女性生育自主,接著就在台灣推動月經平權;台灣是拜耳在亞太地區推動女性倡議行動的第二個國家,可望能夠成為亞太的標竿。
「這是一個漫長的旅程,一步一步來,總是有個開始。只要我們一直持續下去,大家的反應就會越來越好」楊玉蘭說。
女性經痛或許無法消失,但是疼痛可以有出口。儘管平權之路仍迢迢,但是透過一波波的倡議行動,經痛在台灣社會更有機會不再是個難以啟齒的名詞,當你、我、他和她,越來越多人有意識地翻轉,因同理而能夠多元包容的社會正在不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