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該多久換一次?電子產品「超齡服役」竟有這些隱藏成本
如果你打算讓手上的智慧手機「超齡服役」,其實你並不孤單。許多美國人也不再急於升級手機。但這個趨勢正對國家的經濟引擎造成影響。
現年69歲、住亞利桑那州的Heather Mitchell的手機,談起智慧手機表示:「我的三星Galaxy A71用了6年。這老古董能撐到今天真是奇蹟。雖然出過些問題,現在也還有小毛病,但無傷大雅。現在實在負擔不起新機。換新手機對我來說是一種奢侈。」
根據Reviews.org的新近調查,美國消費者持有智慧型手機的平均時間,已從2016年的22個月延長至29個月,使用周期正逐漸拉長。
消費者為了省錢,儘可能延長設備使用壽命,尚可理解;但如果企業也這樣做,從長遠來看,將對經濟造成損耗。
聯準會上月發布的研究顯示,企業每延遲一年更新設備,整體生產力就會下降約0.3個百分點。若此現象擴及全美,經濟損失將達數十億美元。
美國企業通常較積極更新老舊設備。研究指出,如果歐洲企業自2000年起能採取類似美企的投資模式,德國與美國之間的生產力差距將縮小101%,法國與美國的差距縮小35%,英國與美國的差距則縮小29%。
專家認為,當個人與企業固守老舊科技,生產力流失與效率低下將成為難以避免的後果。紐澤西州電子設計公司Thomas Instrumentation執行長Cassandra Cummings指出,過時的設備會拖慢網速,她說:「網路系統常須主動降速,以配合最慢的裝置,這導致整個網路區段或企業內網的運行速度受到拖累。」
她不否認持續更新設備需要高昂成本,但指出維持現狀同樣存在隱性代價。她建議,設備應朝可維修、模組化方向設計,減少淘汰式更新;而翻新市場與維修,也能讓老舊設備融入永續循環經濟,提升效率、延長軟體支援、改善零件取得。
英國二手手機專賣店The Big Phone Store執行長Steven Athwal指出,設備長壽本身不是問題,關鍵在於老舊設備導致的效能落差。他表示:「當企業與個人試圖用老舊硬體處理現代工作負載,就會形成生產力阻力。緩慢的處理器、過時的軟體與老化的電池,不僅浪費能源,更消耗士氣。」
他建議政府與科技巨擘正規化支援翻新產業,將維修視為基礎建設,讓老舊設備成為永續循環經濟的一環。
全球科技解決方案供應商Diversified的調查顯示,24%員工曾因老舊技術的問題加班,88%員工認為落後的職場科技扼殺創新。
該公司副總裁Jason Kornweiss強調:「生產力受損對經濟產生的影響非常真實。工作者最寶貴的資源就是時間,而老舊設備正在吞噬這項資源。」BYOD(自帶設備)或租賃制度是企業應對快速更新潮流的可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