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承載拉警報!開放山林掀商業登山熱潮 「地下經濟」卻無人把關

負責任消費和生產 陸地生物

行政院於2019年宣布「向山致敬」開放山林政策,但至今對從事山林活動的商業團體仍缺乏管理機制。 圖/報系資料照
行政院於2019年宣布「向山致敬」開放山林政策,但至今對從事山林活動的商業團體仍缺乏管理機制。 圖/報系資料照

編按:台灣自2019年推動「向山致敬開放山林政策,登山活動蓬勃發展。然而,缺乏管理的商業登山活動導致環境負荷增加、安全事件頻傳,甚至引發原住民傳統領域權益問題,「地下業者」的營利事業更是遊走灰色地帶。

倡議家5月客座總編邀請長期關心山域議題的「城市山人」董威言,以及林保署森林育樂組組長李允中,探討跨部會分工失靈下的商業團體納管問題,以及如何透過法治、共管、教育,走向真正的「向山致敬」。

2019年,行政院宣布推動「向山致敬」開放山林政策,台灣山林活動自此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代,改變了台灣人與山林的關係。巧合的是,隨之迎來的新冠疫情、報復性國旅進一步推升登山熱潮,活動型態也從傳統登山拓展至越野、溯溪等多元玩法,商業團順勢崛起,提供接駁、炊食等服務,吸引新手入山。

長期關心山域議題的「城市山人」董威言認為,開放山林政策不僅促進民眾親近自然,更是一場「心態上的解嚴」,消除過去「爬黑山」的禁忌標籤,「開放山林不只是讓大家走進山林,而是打破心理枷鎖,讓登山成為全民權利。」

然而,在山林活動熱潮背後,挑戰也一一浮現,商業團快速擴張,欠缺妥善管理,使環境承載量超出負荷、山域事故頻傳,商業團體隨意進入原民傳統領域,缺乏尊重原住民族主體性。對此,監察院曾於2023年的調查報告中,要求行政院各部會對此進行改正。但開放山林上路至今5年多的時間,商業團體的納管問題,至今缺乏共識。

開放山林上路5年來,行政院各部會對於商業團體的納管責任,依舊缺乏共識。 圖/報系資料庫
開放山林上路5年來,行政院各部會對於商業團體的納管責任,依舊缺乏共識。 圖/報系資料庫

商業登山是戶外運動還是觀光?跨部會分工斷鏈無人管

當入山的人多了,商業活動勢必增加,上網搜尋登山團,各式各樣的大小百岳套裝行程映入眼簾,從簡易到豪華無一不有。

董威言指出,國際上普遍認為,與其說這是戶外運動,更像是一種觀光旅遊型態,「一個民眾花3到4萬走縱走,你覺得這不是觀光旅遊嗎?」而行政院也指定由觀光署負責管理商業團體,但觀光署拒將商業登山視為觀光旅遊,僅願意管理旅行社,使跨部會分工失靈。

事實上,台灣少有旅行社具備辦理登山行程的能力,民眾多半透過沒有旅行業執照的「地下業者」,協助安排住宿、入山等手續。董威言分析,地下業者提供的服務,與《發展觀光條例》中規範的旅行業業務範圍相去不遠,而旅行業在台灣是一種特許行業,需申請執照方得營業,「若這樣來看,所有地下業者都違法。」

申請合法旅行業需繳交數百萬至千萬元不等的保證金,然而地下業者多為微型創業,資本額不足,且商業登山活動還受氣候、遊客承載量限制,董威言說,「業者不太可能專門為了登山,砸重本成立一個旅行社。」

董威言強調,地下業者有列管的必要性,「所有的業者都要做到列管,這是一個非常基本的訴求,要抓出那些不負責任的業者,透過列管讓他們認真面對自己應負的責任和義務。」未來民眾想跟商業團上山,也可優先選擇政府公告的合法業者。

對此,民間團體曾提出在現有的甲、乙種旅行業之外,針對這些微型業者,增設丙種旅行社進行法治規範,但在觀光署消極應對下,相關討論最後仍無疾而終。

台灣目前沒有規範地下業者的法源,董威言強調,所有的業者都有列管的必要性。 圖/報系資料照
台灣目前沒有規範地下業者的法源,董威言強調,所有的業者都有列管的必要性。 圖/報系資料照

「小白花」遍地開...商業活動吸人潮 卻引爆生態威脅

在無法可管的情況下,商業活動的興盛已對山林環境帶來壓力。

「人只要進入山林,一定會留下痕跡,它並不會隨時間消失,而是累積。」董威言以南湖圈谷為例,當地有珍貴的冰河遺蹟地形與冰河孑遺動植物,但隨著紮營人數增加、民眾不願在簡易公廁如廁,選擇野外解放,導致翻開溪邊石頭,最常看見不是山椒魚,而是排遺、衛生紙。在高海拔地區,排遺分解緩慢,珍稀物種的生存環境因此受到威脅。

熱門營地除了遍地是山友戲稱為「小白花」的衛生紙,林保署森林育樂組組長李允中也觀察,部分商業團強調豪華體驗,將牛排、烤肉串都帶上山,製造過量廚餘後,就地掩埋或棄置,不僅有汙染水源的風險,甚至吸引野生動物前來覓食,改變其飲食形態,長期將影響生態平衡。秘境探險路線、越野機車與溯溪吉普車等新興活動,更是進一步干擾過去人煙罕至的山域。

熱門營地隨處可見「小白花」,過量的人潮湧入,已對山域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圖/報系資料照
熱門營地隨處可見「小白花」,過量的人潮湧入,已對山域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圖/報系資料照

李允中坦言,林保署雖管轄157萬公頃國有林事業區,但並非商業團體主管機關,僅能在商業團隊申請天池、九九、檜谷、嘉明湖、向陽山莊等5大服務型山屋時,檢視其是否具備特定證照或資格,作為控管機制。

但山屋有床位限制,這也是許多人選擇跳過山屋申請,改從其它路線上山的原因之一,而這些路線不一定有承載量管制,當沒有嚴加控管人流、營地向外擴張,必然埋下生態隱憂。從戒茂斯山上嘉明湖這條熱門路線便是經典案例,董威言說,連假期間甚至可見數百人同時紮營的奇景。

嘉明湖被譽為「天使的眼淚」,近年吸引大批人潮上山朝聖。 圖/報系資料照
嘉明湖被譽為「天使的眼淚」,近年吸引大批人潮上山朝聖。 圖/報系資料照

自己的垃圾自己背下山!《森林法》修法將「因地制宜」管理

為解決環境管理難題,林保署積極鼓勵民眾將排遺、廚餘帶下山,落實無痕山林原則,例如在生態廁所內設置排遺袋,民眾上完廁所後只要將袋子密封,裡頭的吸水物質會將排遺變作固體,方便自行攜帶下山。林保署進一步與當地部落、商業協作團體合作,因此民眾也可選擇付費給商業協作,請他們協助將排遺帶下山。

李允中強調,在開放山林之下,政府並不反對民眾參與商業團體的活動,但同時也希望與商業團體攜手維護生態,搶在環境問題成形前著手處理,目前也在霞喀羅步道、嘉明湖、台南大凍山等3個地點推廣示範。

在法規面,李允中透露《森林法》正待第17-2條、第56-3條條文修正,未來將針對有生態隱憂的地點,進行承載量、宿營地點、廚餘處理等因地制宜管理,以及違規罰則,以「例外禁止」的原則來規範,並長期監測環境。

李允中進一步分享,為評估環境承載量、步道需要投入的維護成本,林保署近期已在熱門的抹茶山步道設置紅外線人流計數器,掌握遊憩總量,接下來也計劃於熱門中級山谷關七雄一帶進行設置。

使用者付費可行嗎?與原民共管山林 盼商業利潤回饋部落

儘管有宣導與監測的規劃,但商業團體利用山林資源營利,他們難道不需回饋山林?對此,董威言認為,確實應針對商業團體建立回饋機制,將部分收入用於維護山林資源,但礙於沒有相關法源,難以落實。

此外,開放山林後,民眾進到原住民傳統領域遊憩的機會隨之增加,如何與原民共管山林、回饋部落,並讓民眾理解、尊重部落文化是一大課題,例如屏東哈尤溪上游的七彩岩壁景點,就因商業團未與部落溝通便帶遊客造訪,引發部落反彈。

既然原民是最了解當地山域的人,何不讓他們成為山林管理的關鍵角色之一?透過部落的接待、協作服務,傳遞原民與山林共存的傳統智慧,讓民眾更了解山林與原民文化,進一步引導商業團體的行為,部落則透過活動、協助政府做山林巡護、疏伐,獲得經濟來源,創造多贏局面。

林保署與苗栗南庄蓬萊村的賽夏族合作社「里山賽夏」的合作,便是成功案例。李允中透露,丹大林道有機會成為下一個共管示範地點,希望在商業團體進入、從事營利行為之前,先與部落建立可行的商業模式與合作規則,再由部落約束進入該地的商業團體,並讓商業利潤回流部落。

賽夏族合作社近年與林保署攜手共管山林,為部落創造穩定經濟來源。 圖/江建泰攝影
賽夏族合作社近年與林保署攜手共管山林,為部落創造穩定經濟來源。 圖/江建泰攝影

山林教育是百年大計!不只向下扎根 還要從商業團體尋找突破口

在法治管理、合作共創之外,扎實的山林教育也是森林資源永續發展的一塊重要拼圖。

林保署近年除了在官網提供山域相關資訊,將服務型山屋打造成山林教育場所,舉辦夜間講座,也嘗試與民間團體攜手,在熱門路線舉辦淨山、手作步道活動。

今年更推動「山林知事村」,與戶外用品店合作,於店內擺放文宣品,由店員協助宣導相關知識,預計於全台設立21處站點,希望從更多元的管道,與登山新手溝通。李允中笑稱,「新手不見得會看我們的臉書或山林悠遊網,但他們一定會去買裝備!」

林保署邀請擅長描繪山岳的插畫家沈恩民,繪製給新手的文宣品,並放置在戶外用品店,從實體通路推廣山林教育。 圖/林保署提供
林保署邀請擅長描繪山岳的插畫家沈恩民,繪製給新手的文宣品,並放置在戶外用品店,從實體通路推廣山林教育。 圖/林保署提供

董威言則直指傳統登山協會高齡化,年輕人參與意願低,商業團反而成為教育新手的最佳入口。不過他也發現,被動接收資訊的人仍佔多數,加上中高齡是台灣主要從事登山活動的族群,如何解決資訊落差並傳遞正確資訊,是接下來要思考的難題。

此外,山林教育的對象不該只是成人,董威言更期待向下扎根,讓孩童從小意識到入山具有一定風險,並學習應對風險的方法。他也提醒,山林教育需要時間累積,「不要期待山林教育只做了幾年,就可以產生什麼成效,教育不管在什麼地方都是一件百年樹人的事業。」

從消費者到生產者 培養「戶外公民」意識向山致敬

台灣是座多山海島,開放山林政策喚醒了台灣人對自然的熱情,卻也暴露管理不足與環境的脆弱性。

如同董威言所言,山林是公共財,然而現在民眾入山就像是消費者,消費山林資源,期待未來出現角色轉換,從消費者過渡為具備護管意識的生產者,在使用資源的同時也守護環境,「這就是一種『戶外公民』的精神,意識到自己在消耗資源後,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貢獻的生產者。」

商業團體無序擴張,以及環境累積的傷害,再再提醒開放山林與生態保護責任必須並行,在開放與保護間找到平衡,在經濟與生態創造雙贏,才是真正「向山致敬」。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作者文章

綠電可以團購?看台達電如何用「共享」思維 突破範疇三減碳挑戰

綠電可以團購?看台達電如何用「共享」思維 突破範疇三減碳挑戰

沒有紅綠燈、不用電、事故很少!為何「萬事皆好」的圓環在日本不受歡迎?

沒有紅綠燈、不用電、事故很少!為何「萬事皆好」的圓環在日本不受歡迎?

閒置魚塭、鹽田變「藍碳基地」...紅樹林碳匯方法學是一場豪賭嗎?

閒置魚塭、鹽田變「藍碳基地」...紅樹林碳匯方法學是一場豪賭嗎?

身心障礙者也能當導覽員?喜樂家族讓身障家庭「走上街頭」與社會對話

身心障礙者也能當導覽員?喜樂家族讓身障家庭「走上街頭」與社會對話

最新文章

閒置魚塭、鹽田變「藍碳基地」...紅樹林碳匯方法學是一場豪賭嗎?

閒置魚塭、鹽田變「藍碳基地」...紅樹林碳匯方法學是一場豪賭嗎?

身心障礙者也能當導覽員?喜樂家族讓身障家庭「走上街頭」與社會對話

身心障礙者也能當導覽員?喜樂家族讓身障家庭「走上街頭」與社會對話

經濟弱勢卻要付更多錢...是什麼推高障礙者國旅成本?直逼「飛一趟東京」

經濟弱勢卻要付更多錢...是什麼推高障礙者國旅成本?直逼「飛一趟東京」

超高齡社會、百萬名身障者...無障礙旅遊藏巨大商機 為何台灣仍卡關?

超高齡社會、百萬名身障者...無障礙旅遊藏巨大商機 為何台灣仍卡關?

一瓶承載台灣時代記憶的酒...韓國也瘋狂的台灣高粱 如何釀出在地精神?

一瓶承載台灣時代記憶的酒...韓國也瘋狂的台灣高粱 如何釀出在地精神?

台灣也有「波爾多」!走進蘭輝酒莊 一窺彰化二林客庄的自釀葡萄酒文化

台灣也有「波爾多」!走進蘭輝酒莊 一窺彰化二林客庄的自釀葡萄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