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達、海科館建零碳「珊瑚諾亞方舟」 拼3年復育1萬株、培育耐熱品種

水下生物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與海科館共同打造零碳珊瑚保種中心。圖為台達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左)與海科館副館長林青海(右)。 圖/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提供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與海科館共同打造零碳珊瑚保種中心。圖為台達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左)與海科館副館長林青海(右)。 圖/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提供

每年農曆3月是珊瑚產卵高峰期,海中彷彿在下雪,總吸引潛水愛好者前往朝聖,岸邊也可見海水因漂浮的珊瑚卵而呈現一片粉紅,但這些如夢似幻的美景,未來恐怕越來越罕見。

全球氣候變遷加劇,不只陸地氣溫屢創新高,海水也持續增溫,環境部與國科會日前發布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中指出,氣候變遷對珊瑚生存帶來嚴重威脅,若海溫在短期內快速上升,超過夏季平均最高水溫2度,將會出現大量白化現象。

而2023年海保署公告的《111-112年珊瑚監測調查計畫期末報告》則發現,2023年全台62組採樣點中,失去結構與功能的珊瑚群聚雖減少1組,但呈現衰退者多出4組,狀態穩定的也少了3組,顯見台灣的珊瑚已受影響。

為了守住海洋生態系統,長期關注氣候議題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聯手,於2023年在基隆潮境成立台灣首座零碳珊瑚保種中心,打造珊瑚的「諾亞方舟」,目標3年內復育1萬株珊瑚,並保留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中的20種瀕危品種。

珊瑚保種中心位於基隆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旁,由台達基金會出資上千萬整建。 圖/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提供
珊瑚保種中心位於基隆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旁,由台達基金會出資上千萬整建。 圖/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提供

台達電投入自動化設備 加速潮境珊瑚復育

保種中心一缸一缸的水池內,擺放大小不一、形狀與顏色各異的珊瑚,水缸上的燈具照射出藍紫色的光。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指出,這裡從水缸內的海水溫度、燈光光譜,到館內的溫度、濕度等,全都透過台達電設計的自動化系統進行嚴密管理,且整座保種中心皆使用台達電捐贈的綠電,將碳排放降至最低。

電源管理起家的台達電過去對養殖設備陌生,因此決定成立保種中心以來,台達電也不停思考,哪些電子設備能為第一線復育工作提供最大幫助,最後引進工廠常用的自動化設備,不僅節省人力成本,也加快復育腳步。張楊乾透露,光是調整燈光就能大幅提升珊瑚生長速度,另有微斷層掃描設備檢查珊瑚的健康狀況。

其實早在3年前,台達電就開始關注珊瑚生態,並在北海岸認養了一口九孔池,養殖超過300株珊瑚,但養大的珊瑚若缺少可移植的棲地,前期付出的人力物力等同白費。意識到棲地保育的重要性後,台達電將目標鎖定潮境一帶,並與具備專業研究員的海科館攜手合作。

潮境珊瑚保種中心投入高效珊瑚養殖系統、智能樓宇控制等系統,為珊瑚量身打造節能溫室。 圖/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提供
潮境珊瑚保種中心投入高效珊瑚養殖系統、智能樓宇控制等系統,為珊瑚量身打造節能溫室。 圖/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提供

海科館建智慧互聯網監測環境 還能預測水下沙塵暴

選中潮境的理由很簡單,這裡除了是海科館的大本營,同時也是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的所在地,位處南北洋流交會之處,加上嚴禁捕撈,因此坐擁豐富的海洋生態,當地漁民更會主動協巡有無漁船在保育區內非法捕魚。

而保種中心內的珊瑚,則多半來自疏通漁船航道所清理上岸的,珊瑚在保種中心生長至一定大小後,會種在蚵殼製成的復育磚,正式移植前,會先放至鄰近港灣的「珊瑚農場」進行觀察。

海科館副館長林青海說,透過水下影像與感測設備,偵測海水溫度、酸鹼值、硝酸鹽濃度等9種環境資訊,建立一套海洋的智慧網路系統,研究人員可在岸上遠端掌握珊瑚的生長情況,並分析環境是否適合珊瑚成長,這套系統去年也精準預測到海中沙塵暴。

林青海解釋,海中的沙塵暴不只讓潛水人員陷入危險,沙塵大量覆蓋在珊瑚上,也減低珊瑚攝取養分的能力,不過沙塵易被海流沖走,最令人困擾的還是大型海廢以及漁船底拖網造成的破壞,一旦珊瑚群聚崩潰,許多依賴珊瑚的海洋生物也無法繼續在這片海域生存。

台達與海科館合作建置潮境珊瑚苗圃,珊瑚育苗至適當大小後移植保育區。 圖/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提供
台達與海科館合作建置潮境珊瑚苗圃,珊瑚育苗至適當大小後移植保育區。 圖/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提供

反聖嬰現象步步逼近 保種中心如何救珊瑚?

然而復育珊瑚更大的挑戰,恐怕還是氣候因素,採訪時才剛進入5月,張楊乾說潮境的海溫已達25度,過去一年全球海溫頻頻突破當日高溫紀錄,今年下半年還得面對反聖嬰現象導致西太平洋海溫升高,海洋熱浪發生機率增加,造成珊瑚大規模白化的隱憂。

為此,保種中心積極與國際接軌,不僅參與國際珊瑚礁倡議組織ICRI的研討會,學習新的分株與精卵蒐集方式,也與海科館、海生館在今年3月,向美國佛羅里達州莫特(Mote)海洋實驗室討教救援鈣化珊瑚的機制。

海科館也清空魚池,準備改建成珊瑚養殖池,屆時若海溫升高,不排除先將海裡的珊瑚暫時移至岸上養殖,待海溫回穩再放回。張楊乾直言,「復育珊瑚對我們來說是在跟暖化比賽,我不知道誰會贏,但不能悲觀地說我們一定會輸。我們在白化發生前先做準備,建立基礎資料,持續追蹤,白化後用人力一株株種回是沒有效率的,但可以利用自動化、系統化的方式快速復原。」

除了《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提及的銳枝鹿角珊瑚,萼形柱珊瑚亦是台達基金會的重點研究品種。 圖/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提供
除了《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提及的銳枝鹿角珊瑚,萼形柱珊瑚亦是台達基金會的重點研究品種。 圖/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提供

尋找不怕熱的品種 銳枝鹿角、萼形柱珊瑚有望成指標

為了因應氣溫節節攀升,保種中心的研究人員也努力找尋更耐熱的珊瑚,林青海說,目前研究朝兩大方向進行,一是從原生珊瑚中進行改良與培養,二是搭配水下感測器的資料分析,從其他地區的耐熱珊瑚中挑選適合在本地生長的品種。

張楊乾補充,《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提到,在海溫緩慢升高之下,細枝軸孔珊瑚的成長量與存活率最高者,銳枝鹿角珊瑚次之,目前保種中心也在南部觀察銳枝鹿角珊瑚、萼形柱珊瑚等6個品種的耐熱表現。

現在潮境海域的珊瑚復育有成,存活率可達8成,海洋生物回來了,軟絲也不必在人工竹叢礁上產卵。張楊乾說,保種中心今年目標是岸上養殖6千株,水下2千株,今年也會嘗試讓研究員帶8K攝影機進行夜潛,讓民眾看見潮境的夜間生態。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嘉縣推「菸蒂不落地」-菸蒂塞滿1罐寶特瓶,購物折10元

嘉縣推「菸蒂不落地」-菸蒂塞滿1罐寶特瓶,購物折10元

哪國員工最有元氣?全球職場狀況報告:台灣居亞洲第2

哪國員工最有元氣?全球職場狀況報告:台灣居亞洲第2

在家門設書本交換站-印尼青年搭「漂書箱」邀雅加達市民閱讀

在家門設書本交換站-印尼青年搭「漂書箱」邀雅加達市民閱讀

【倡議圈活動】台灣第一本「永續教科書」於世界環境日正式上線 十大品牌、百位校長共同推動下一代永續教育

【倡議圈活動】台灣第一本「永續教科書」於世界環境日正式上線 十大品牌、百位校長共同推動下一代永續教育

最新文章

為城市留下水與綠地 經典工程創辦人劉柏宏以自然為本打造城市韌性

為城市留下水與綠地 經典工程創辦人劉柏宏以自然為本打造城市韌性

不數人頭的地方發展學 小鎮智能靠區塊鍊把脈痛點

不數人頭的地方發展學 小鎮智能靠區塊鍊把脈痛點

躲不過都市熱島效應?台大教授石婉瑜:善用城市自然條件降溫

躲不過都市熱島效應?台大教授石婉瑜:善用城市自然條件降溫

為何築起高堤仍淹水?北大教授廖桂賢:城市韌性不是控制而是共存

為何築起高堤仍淹水?北大教授廖桂賢:城市韌性不是控制而是共存

為家鄉蓋一座珊瑚花園!澎湖種苗場場長柯志鴻如何串連觀光與海洋資源?

為家鄉蓋一座珊瑚花園!澎湖種苗場場長柯志鴻如何串連觀光與海洋資源?

從沖繩到台灣-海大教授識名信也 在東北角養殖5千株珊瑚

從沖繩到台灣-海大教授識名信也 在東北角養殖5千株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