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速報App開發者陳坤助:災難當下,自助是首要

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

編按:這回疫情,從口罩地圖、接觸原追蹤、國家級預警系統,全方位看到AI人工智慧、大數據演算等科技應用發揮無比作用。

在3月《倡議+》特別專題《台灣不向災難請假:迎擊疫情、氣候暖化》第3篇,我們專訪了KNY台灣天氣App開發者陳坤助。在此次疫情之前,面對台灣地震颱風頻繁,他已率先開發地震預警App,提前應對災害來臨。


在感受到劇烈搖晃的前幾秒,「台灣天氣.地震速報」App已發出尖銳地震警示響音,倒數地震波抵達時間,同時手機內手電筒也同步亮起,提醒使用者一波地牛翻身即將來襲。

KNY台灣天氣.地震速報App開發者陳坤助。 圖/陳坤助提供
KNY台灣天氣.地震速報App開發者陳坤助。 圖/陳坤助提供

2014年「KNY台灣天氣」App開發者陳坤助與氣象局合作,在App中增建「地震即時警報」功能,使用者只要設定位置並開設提醒,就能在發生第一時間甚至是前幾秒獲知地震消息,提早因應準備。2016年過年前夕,震塌台南維冠大樓的美濃地震衝擊全台,App下載量飆升,這款「公私協力」的合作服務也從此開始廣為人知。

倡議資料開放 讓產品當政府的防火牆

「直到0206(註:高雄美濃大地震發生於2016年2月6日)後,民間才知道原來國家有這種服務。」陳坤助表示,政府其實做了不少防災警示,但知道的民眾卻不多,這顯示政府與民間的資訊傳遞有所落差。透過政府資訊加值服務的App正好可做兩者間的橋梁,將政府的資訊轉化成更多人能夠接受的應用形式。

不過陳坤助也坦言,與政府間的合作並非都如地震速報般順暢。他曾對接警廣即時路況,開發「KNY高速公路」,即使對準民間需求,兩年就達到百萬下載量,但卻也因社會上的「開放資料」(Open Data)風氣尚未成熟,而一度被政府警告有侵權可能。

「以前政府網站底下都放『版權所有,翻印必究』,認為這些資料都是屬於國家的財產。」陳坤助表示,當時資料不是不允許使用,就是需要經過繁瑣的公文申請流程,使不少App開發業者望之卻步。2013年陳坤助參與「開放資料聯盟」,與民間其他組織一同倡議資料開放。多年後,政府在2017年頒布「政府資料開放作業原則」行政命令,網站下的那行字,到這時也才終於改成「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把政府手中的資料開放給民眾使用。

開放資料意味著開放與透明,同時也蘊含著「課責」成分,陳坤助觀察,這是政府對於開放感到壓力的原因之一。不過他認為,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開放有時也是把責任交付出去,讓使用的人去負責。「就像我用氣象局資料,如果資訊有誤,民眾罵的對象不是氣象局而是我,因為他們是透過我的產品看到這些資料,所以我反而可以成為政府的防火牆。」

開放資料聯盟積極倡議民間資料運用需求,力促政府資料開放。 圖/陳坤助提供
開放資料聯盟積極倡議民間資料運用需求,力促政府資料開放。 圖/陳坤助提供

開放災難訊息 讓全民自行培養抗疫體質

開放資料除了可以讓民間產業更蓬勃發展,身為防災產業協會一員,陳坤助也認為政府資料的開放在災難預防與因應上,有著重要影響力。

新冠肺炎(COVID-19)延燒三個月餘不停,當全球情況越來越嚴峻,台灣優秀的抗疫成績成為全世界模範榜樣。肯定衛福部努力之餘,陳坤助也提出他的提醒。

「這次國家在公衛方面處理得非常好,但在訊息傳播與資料開放上,其實可以更開放,讓政府的施政效率再提高。」陳坤助指出,目前每日確診人數都由指揮官在記者會上公布,民眾再透過媒體接收第二或第三手的消息。

但如果通報人數能夠透過系統即時向全民公布、中間也沒有人為干擾降低民眾對數字的信賴度,那麼民眾也能自行從系統查詢確診人數,在所在地區展開因應措施,指揮官也不必每天花大量時間開記者會解釋確診案例,而可以將時間挪用作更高階的災難處置。「如果相關的災難訊息更透明,政府就能減少很多力氣去處理枝微末節的事情」陳坤助說。

陳坤助也指出,當政府都把資訊握在手中,這顯示了國家整體防災政策觀念依舊是以「大政府思維」作主導。即面對災難,政府經常是從整體國家或縣市角度出發,而忽略了個體在面對災難時的能動性,因此越進入民間,防災能力敏銳度就越稀疏。

「民間普遍缺乏災前意識,癥結點在於民眾太習慣只接收政府指令。」陳坤助說。例如酒精和口罩本來就應該是家中的常備物資,但這次疫情直到政府宣導要勤洗手、戴口罩後才開始全民瘋搶,如果平時大家家中都有準備,那政府就不必增加口罩產線及推行實名化,而能全力作戰防堵疫情。

自助是獲救關鍵:災難發生當下 國家完全無能為力

KNY地震速報於高雄美濃地震實際警報截圖。 圖/陳坤助提供
KNY地震速報於高雄美濃地震實際警報截圖。 圖/陳坤助提供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中,歸納出災害防救法則「7:2:1」,這是災害中自助、互助與公助的比例,言下之意,有超過七成的救援是在政府到達前所完成。「在災難發生的當下,國家是完全無能為力的。」陳坤助表示,面對災難時每個人都會被打回最小的個體,在國家的救援到來以前,如果個人提前準備好,你當下就可以救援自己,甚至與社區彼此協助。

不過「災難」未發生前總感覺離生活十分遙遠,要怎麼提升全民的防災風險意識呢?

陳坤助表示,建立防災意識可以從小地方練習起,從小災難開始讓人民培養危機意識。例如KNY地震速報,不管規模大小,只要是地震都會警示,目的便是要讓民眾意識到,台灣是一個非常容易發生地震的地方。當意識到災難的存在,就能進一步思考如何培養自己面對災難的強韌度。

陳坤助認為,就像企業面對災難有BCP(營運持續計畫,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準則,民眾在家中也該要有FCP(Family continuity planning)的風險管理概念。針對每一種可能發生的災難做情境模擬,從中提早針對欠缺的部分做準備。「有時候缺少的不只是物資,也有可能是知識,這時就可以趁災難還沒發生前趕快囤一些相關知識。」陳坤助說。

不過該準備到什麼程度才算足夠?這又回到了資料開放的源頭。陳坤助認為,無論是災前或災中,政府都應該如實告知民眾災難真實情況及未來可能發展,設想最壞情況,即使可能造成恐慌,也能讓民眾及早做準備。「恐慌代表著民眾想要活下去,不能為了避免恐慌而什麼都不讓人民知道」陳坤助說。

換言之,開放資料是一個互信的過程,「當有一個夠開放的政策和文化,才能把整體國家社會帶往更文明的階段,到時所產生的各種公共利益,才能全方面一起提升」陳坤助說。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地震速報App開發者陳坤助:災難當下,自助是首要

地震速報App開發者陳坤助:災難當下,自助是首要

「從校門裡開始改變社會」SDGs體質注入校園

「從校門裡開始改變社會」SDGs體質注入校園

循環設計展開跑 下十年,擁抱一顆更永續的地球

循環設計展開跑 下十年,擁抱一顆更永續的地球

走吧回鄉!青年迴流「超高齡區」  顧創生也顧老鄉

走吧回鄉!青年迴流「超高齡區」 顧創生也顧老鄉

最新文章

種樹簡單管樹難!綠色碳匯熱潮下 台灣的森林經營管理做好了嗎?

種樹簡單管樹難!綠色碳匯熱潮下 台灣的森林經營管理做好了嗎?

街頭隱形高溫難民...無家者如何在極端高溫下度過一天?

街頭隱形高溫難民...無家者如何在極端高溫下度過一天?

萬華老屋電器老化、電費暴增...弱勢家庭在高溫牢籠度過夏天

萬華老屋電器老化、電費暴增...弱勢家庭在高溫牢籠度過夏天

弱勢的夏日高溫困境...戶外勞動忍受熱傷害、低收家庭電費暴增

弱勢的夏日高溫困境...戶外勞動忍受熱傷害、低收家庭電費暴增

萬華住宅老舊、都更難 弱勢租戶如何面對都市熱島煉獄?

萬華住宅老舊、都更難 弱勢租戶如何面對都市熱島煉獄?

人與蛇的衝突橫跨都市到山林  爬行類專家游崇瑋:生態教育是解方

人與蛇的衝突橫跨都市到山林 爬行類專家游崇瑋:生態教育是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