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有疫苗「護體」的紐約 -回到疫前日常了嗎?

2021/06/23 中央社駐紐約特派員尹俊傑

「紐約解封了耶!」最近不只一個朋友這麼說,共通點在於他們都是外地人,以為紐約客因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被「關禁閉」一年多。這與實情有些出入。

對身在這個疫情初期重災區的人來說,「解封」早在一年前此時就啟動。疫情爆發期間被迫停業的髮廊、服飾店等非民生必需類商家當時恢復營業,餐廳開放內用,只是室內戴口罩、人流管制、量體溫及登記聯絡資料等防疫限制重重,手腳被綁住的業者叫苦連天。

當疫情持續嚴峻,人們的防禦心反而降低。圖為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看表演的人群。 法新...
當疫情持續嚴峻,人們的防禦心反而降低。圖為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看表演的人群。 法新社

隨著秋冬時節疫情復燃,紐約再度緊縮防疫限制,疫情與美國多數地方相比好很多。紐約州長古莫(Andrew Cuomo)雖因低報長期照護機構染疫死亡人數而被釘得滿頭包,但不得不承認,紐約州政府記取疫情初期教訓後防疫確實扳回一些顏面。

半年多前,美國開始施打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6月15日,紐約州逾70%成人至少接種一劑疫苗,跨過古莫設定的門檻,原本隨冬季疫情趨緩鬆綁大半的商業、社交場合防疫限制幾乎全部解除。

這意味餐廳每桌不需再間隔6英尺(約183公分)或使用隔板,戲院及大型運動場館不用再以空位隔開觀眾,以餐飲多元、群聚活動多采多姿著稱的紐約離重拾往日風采更加接近。

美國紐約州長古莫(Andrew Cuomo)。 美聯社
美國紐約州長古莫(Andrew Cuomo)。 美聯社

如今紐約重現2020年夏季確診率極低時的景象,民眾紛紛步出房門,走向戶外。只是差別是有了疫苗「護體」,大家對找回昔日生活樣貌更加安心,餐廳、商店和鬧區人氣回籠,紐約似乎真正恢復「正常」。

這種感覺就如疫情襲擊般來得又急又猛,無怪乎部分媒體以roaring back(強勢復甦)形容紐約浴火重生的局面。儘管如此,疫情時期有些現象短期內仍會保持不變。

走在曼哈頓街頭,仍隨處可見占用人行道及車道的戶外用餐區,這在疫情爆發前是難以想像的。白領上班族大多還是在家遠距工作,辦公大樓區與周邊賴以為生的餐廳在週間仍顯得冷清。部分公立學校因教師對疫情疑慮猶存,秋季新學期還是以網路授課為主。

搭地鐵等大眾交通工具仍要戴口罩,預定秋季恢復演出的百老匯至今仍一片冷清,6月登場的同志大遊行也維持線上模式,多家智庫還是用Zoom舉辦視訊研討會。疫後時代,大家都在摸索如何在兼顧公共衛生安全的情況下重回往日型態。

圖為位於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一家劇院。 路透
圖為位於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一家劇院。 路透

至於「變」的部分,公共場所維持社交距離的標語明顯變少,花展等戶外活動摩肩擦踵,愈來愈多人在室外摘下口罩,大口呼吸新鮮空氣。

隨著大型場館人流限制解除,美國職棒大聯盟洋基球場與大都會主場花旗球場可容納人數都變回正常值,各組球迷間不再需要空位間隔;幽浮一族樂團(FooFighters)20日在麥迪遜花園廣場開唱,是2020年3月疫情爆發以來紐約首場大型室內演唱會。

紐約時報廣場雖恢復往日熱鬧景象,但仔細觀察,周邊一些商家只有廣告招牌還亮著,店內卻一片空蕩。這座收入倚重觀光的城市正面臨外地遊客尚未全面回流的困境,受不了租金負荷的店家被迫收攤。

餐飲業也在疫情期間大洗牌。這陣子Google Maps上出現許多疫情爆發前未見過的餐廳;曾經光顧的小店與酒吧不是大門深鎖,就是換老闆經營。

這凸顯紐約市以服務業為主力的經濟仍深受疫情打擊,全市5月失業率達10.9%,比全美平均值5.8%高將近一倍,就是明證。

一些商家只有廣告招牌還亮著,周遭卻一片空蕩。 美聯社
一些商家只有廣告招牌還亮著,周遭卻一片空蕩。 美聯社

紐約經濟復甦也面臨新型冠狀病毒變異株威脅,特別是以有色人種為主的社區。這些社區失業率偏高,疫苗接種率卻偏低;接種疫苗產生的免疫力多持久、能否抵抗傳染力更強的Delta變異病毒株,也是全球多國疫情延燒時美國甩不開的問題。

拋下這些未解的疑問,紐約疫情確實在疫苗壓制下明顯緩和,有了早日重生的機會,民眾也開始重新習慣與人密切接觸的感覺。就算剛開始仍不太安心,但回頭思考,這畢竟是回歸常態的必經路程。

正如友人最近有感而發所說:「有變化總是好的,不是嗎?」確實,對在家悶了許久的紐約客而言,疫情幽暗隧道總算走到盡頭,見到曙光。這得來不易的小確幸無論能持續多久,都要好好把握。

延伸閱讀

>>管控購物人流,看英國怎麼做!-政府的17項指引

>>為何要美國人戴口罩這麼難?歷史糾結:不自由,毋寧死

>>第三波疫情重襲-看見他國,疫情下的「貧民」韌性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國際旅遊平台列台南為全球10大永續旅遊目的地。 圖/台南市觀旅局提供

台灣之光!台南入選全球10大永續旅遊目的地

2023/06/03
圖/Impact Hub

【倡議圈活動】一起創造共善的社會,卡地亞 2024 年靈思湧動女性創業家獎項開放申請!

2023/06/02
敘利亞庫德族男孩 Aylan Kurdi 在搭船逃難途中不幸溺斃,其遺體倒臥在海...

「我們只想活得像個人!」撕掉刻板標籤,藏在難民故事背後的吶喊

2023/06/02
圖/ChopValue提供

免洗竹筷變身室內藝術!加拿大B型企業擺脫一次性文化

2023/06/02
圖/pexels

《人選之人》性騷擾真實版! 面對色狼權力金鐘罩,我們「不要算了」好不好?

2023/06/01
台灣第一位鯨豚攝影師金磊以無盡的熱愛擁抱著海洋,透過鏡頭捕捉每一個令人驚嘆的瞬間...

等待每一個未知中「對」的畫面-鯨豚攝影師金磊:每一次的拍攝都是一段驚奇旅程

2023/06/01

最新文章

過往理事會與歐洲議會達成協議的表決通常只是形式。歐洲媒體以這張照片說明德在禁售燃...

法國強推「粉紅氫」入法 歐盟提高再生能源占比進程陷僵局

2023/06/02
圖/pexels

《人選之人》性騷擾真實版! 面對色狼權力金鐘罩,我們「不要算了」好不好?

2023/06/01
海牙地方法院正式宣判殼牌控股母公司應於203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至2019...

氣候訴訟衝擊股價! 英研究:公司價值平均下跌0.41%

2023/06/01
Seaweed Generation機器人AlgaRay的示意圖(黃色魟魚外型)...

大西洋馬尾藻失控成災 新創公司擬用機器人將海藻沉入海底固碳

2023/05/31
環保署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廢棄物清理法」修正,未來「廢清法」將更名為「資源循環促進...

將廢棄物視為資源!環保署將「廢清法」更名為「資源循環促進法」

2023/05/31
巡護隊在海上巡航賞鯨時,若發現有異常情況會立即協助通報及蒐證。 圖片來源:海保署...

「友善賞鯨2.0」開跑 今年增標章考核、加大解說品質和海上巡護力道

2023/05/30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