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災過後...小林村談的不只「創生」 更是「重生」

日光小林永久屋社區,是八八風災後小林人的新部落。 圖/毛晴攝影
日光小林永久屋社區,是八八風災後小林人的新部落。 圖/毛晴攝影
無貧窮

「只要文化還在,小林村就永遠不會消失。」八八風災摧毀了山上的小林部落,倖存的村民搬遷至平地的永久屋社區,小林人著手復興育腎蕨、雞角刺等傳統植物、古謠傳唱等傳統工藝的重建,希望打造一個擁有傳統文化的植物生態園。這十年來,他們致力於在永久屋社區中,「種」出一個新的小林村。

永久屋社區 小林人的新開始

八八風災帶來的泥流,掩埋了大半個小林部落,倖存的小林人被分配到了杉林區日光小林、甲仙區的五里埔,以及大愛小林永久屋社區。其中,日光小林取「日光」作為精神標誌,源自風災過後,日本贈予部落的向日葵,希望小林人可以像向日葵一樣堅毅,永遠迎向陽光。除了五里埔,其他兩個社區都距離原本的小林村很遠。居住在日光小林社區的族人,要回山上舊部落,得花上一小時左右的車程。

小林村民,來自十七世紀便存在於台南、高雄地區一帶活動的大武壠族原住民,擁有歷史悠久的平埔族特有文化。擔任部落營造員的徐銘駿表示,這十年來,他們一直積極推動大武壠族文化復興運動,將傳統文化移植進新的永久屋社區,也是因為八八風災發生的原因,讓他們開始正視原本快被遺忘的文化。「文化是小林村的根本,只要文化延續下去,那小林村就會永遠活在大家心中。」

每個家屋的後院,都是栽種傳統作物的小小植物園。 圖/毛晴攝影
每個家屋的後院,都是栽種傳統作物的小小植物園。 圖/毛晴攝影

走出過去陰霾 著手社區營造

二〇〇九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南部,小林村在風災後受到重創,部落被泥石流掩蓋,許多族人因此喪失摯愛的家人。徐銘駿失去摯愛的父母,在風災過後前五年,一直渾渾噩噩,找不到未來的方向。二〇ㄧ三年至二〇一四年,徐銘駿的表哥,後來擔任社區營造總幹事的王民亮,成立了「大滿舞團」,希望藉由傳唱大武壠族古謠,來撫慰族人受傷的心靈。而徐銘駿在參與舞團的過程中,漸漸找回自己,同時興起願意為小林部落復興傳統文化的念頭。

二〇一五年,日光小林協會成立開始進行與政府合作的部落營造行動:「原住民族部落活力計畫」,徐銘駿擔任唯一一位部落營造員,活力計畫從示範期至秧苗二年期,以大滿舞團為核心,藉由古謠傳唱、音樂舞蹈為推廣主軸,後期的結穗三年期,開始透過耆老的口述訪談、文獻爬梳、實際的田野走訪與調查,進行民族植物園的推動與手工藝品等文化傳承。

徐銘駿經歷風災後,開始決定復育小林部落的珍貴傳統。 圖/毛晴攝影
徐銘駿經歷風災後,開始決定復育小林部落的珍貴傳統。 圖/毛晴攝影

種植傳統作物 庭院成民族植物園

走進日光小林社區,一排排歐式風格的房屋整齊排列在柏油路兩旁,看似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實際上,日光小林的特色就隱藏在那一株株繁茂的花草裡。

每間永久屋後的一方庭院,就是徐銘駿致力推動的「民族植物園」,小小的後院空間中,腎蕨、狗尾草、華薊、五節芒等傳統作物蓬勃生長,生意盎然,植物園中,已種植超過五十種原鄉存在的植物。徐銘駿說,當初發現高粱(taraw) 在族裡已經存在已久,透過耆老訪談,還有植物學家的研究,高粱是荷治時期大武壠族跟西拉雅族的傳統作物,爾後證實高粱已存在四百多年。正是因為發現了這個作物,徐銘駿才驚覺傳統植物的重要,為了把這樣的植物歷史留下來,日光小林開始復育傳統植物。

小林人用青葙與雞冠花編織花冠,用刺竹搭建公廨,用五節芒避邪,用高粱與米做麻糬。民族植物園中的每一種植物,都在經由耆老的口述歷史,得知用途後,從山上一株株移植回來的。每一株植物的運用,都包含著大武壠族祖先們的心血與智慧。

徐銘駿最喜歡帶著來部落小旅行的遊客們,進入日光小林的「植物廊道」。廊道位於兩排永久屋中間的腹地,左右兩側都是後院,種植一片鬱鬱蔥蔥的傳統作物。「這是苧麻(hahu),我們會將它的絲捻成線,用來編織網袋。」徐銘駿指著其中一種鋸齒狀葉子說,又跑到一棵表皮光滑的樹前,「那是九芎,大武壠族的男性用來表示心意的樹,我們會上山搬這種木頭到心儀的女生家。因為這種木頭很重,所以代表能扛著回來的,是有擔當的人。」隨手一指,廊道的植物徐銘駿都如數家珍,這戶人家種植了狗尾草,那戶人家剛培育了薑黃,遠處那戶人家從山上採集來野蜂窩,養在中空的筆筒樹幹裡,他都一清二楚。「如果住戶亂除草還會被我罵喔!」他哈哈大笑,為了傳統植物的復育,徐銘駿付出了極大的心力與大把時間。

培育傳統植物作為民族植物園的同時,日光小林也面臨許多困境。有些住戶會將後院水泥化,作為自己的居住空間;有些住戶則會種植非傳統作物的外來種,對於這種情況,徐銘駿樂觀地表示,本來就不強求所有住民都得加入民族植物園,而即便種植外來種作物,也可以作為民族植物園的多樣性,去推廣新作物跟傳統作物共榮共存的生態圈。日光小林社區的空地面積不大,沒有辦法種植太多作物,植物廊道狹長的空間,無法一次性容納太多旅客,導覽時會把隊伍拉得太長;同時廊道無法種植樹木,因為長大的樹根會破壞房屋地基。但徐銘駿認為,即便限制那麼多,民族植物園還是有很多發展的可能性,未來還要將廊道的末端打通,變成更完整的植物園。

以梅子與薑黃為原料製作的月餅,富有小林特色。 圖/毛晴攝影
以梅子與薑黃為原料製作的月餅,富有小林特色。 圖/毛晴攝影

產業多元創造機會 生態社區成未來願景

徐銘駿作為部落營造員,負責文化復育等工作,而擔任社區營造總幹事的表哥王民亮,負責多元產業的營造計畫,推廣日光小林部落的小旅行,推動大滿舞團站上國內外舞台,宣揚大武壠族古謠及舞蹈,並在節慶時推出具傳統植物文化的食品,例如中秋節的「梅好薑來」禮盒,運用孩子們在山上的零嘴 — 梅子,與薑黃磨製成粉製成月餅,頗受好評。王民亮表示,不論是部落小旅行,還是紀念品,都已經到達飽和程度,太多的旅客或訂單,人力供應不足,會讓服務品質下降,維持精緻且高品質的服務,是日光小林現在的主要宗旨。未來,也希望部落可以提供更多工作機會,讓年輕人回鄉,拓展人力,讓社區產業可以擴大規模,讓更多人來到日光小林。

徐銘駿希望,未來可以將日光小林社區,發展為一個植物森林,讓來的人都可以感受到這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他說,地球氣候暖化,舊小林村就是地球環境變遷下的受難者,所以種植這些傳統植物,不是只單純保護自己的文化,而希望大家可以去重視這個世界,要做好生態保育,保護環境、保護地球。

用大武壠族文化、民族植物園來提升大眾對小林的認知度,讓來訪的客人不再指侷限於「舊小林」的印象,而是將日光小林視為一個擁有新氣象的部落。來到新社區的十年,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小林人對新部落產生歸屬感,產生認同。徐銘駿說,在街道上玩樂的小孩都是在新社區出生的,但他們都知道自己來自山上的小林部落,也會在大人的帶領下回山上,了解自己部落的文化根源。

採訪側記

日光小林部落給人一種純樸友善的氣息,在採訪過程中,部落的小孩都會不怕生地跟著旁邊,為我們介紹社區特色,受訪者在接受訪問的同時,也不忘照顧在旁玩樂的小孩,深刻感受到社區人與人之間親密的連結與情感。整個日光小林社區給我們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能感受到小林人對社區產生的歸屬感。

延伸閱讀

東片「寶石村」 八大農場攜手地方創生

樂觀走過八仙塵暴 大男孩堅持料理夢

來自火山的恩賜 雲霧中的高厝聚落

本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八八風災過後 「種」出新小林村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212.jpg

生命力新聞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

作者文章

金山貧瘠土地如何變香草天堂?王御庭用雜草養土、翻土 重現土壤生命力

金山貧瘠土地如何變香草天堂?王御庭用雜草養土、翻土 重現土壤生命力

丟廚餘好麻煩?蚯蚓生物箱幫你把廚餘變有機肥 蚊蟲減少、空氣還更清新

丟廚餘好麻煩?蚯蚓生物箱幫你把廚餘變有機肥 蚊蟲減少、空氣還更清新

誰說米糠只能餵雞?耕莘專校用米糠釀酒 釀出國際大獎雙金

誰說米糠只能餵雞?耕莘專校用米糠釀酒 釀出國際大獎雙金

重獲新生!台電廢料也能變身文創品?煤灰杯墊、變電箱隔熱墊

重獲新生!台電廢料也能變身文創品?煤灰杯墊、變電箱隔熱墊

最新文章

推動無農藥永續農場-她用雜草養紅棗、養土 再派雞吃害蟲

推動無農藥永續農場-她用雜草養紅棗、養土 再派雞吃害蟲

不滿圖書禁令 美國獨立書店遍地開花、上架禁書

不滿圖書禁令 美國獨立書店遍地開花、上架禁書

拒絕化肥、農藥!行健有機合作社堅持耕種有機米 再邀青農回鄉

拒絕化肥、農藥!行健有機合作社堅持耕種有機米 再邀青農回鄉

故鄉的小地藝術日|一對夫妻的環保藝術行動

故鄉的小地藝術日|一對夫妻的環保藝術行動

棄耕茶園重生!中華大學走入山區 改造成原生植物樂園

棄耕茶園重生!中華大學走入山區 改造成原生植物樂園

留住土地記憶-台東「部落草地便當」鋪一條回家的路

留住土地記憶-台東「部落草地便當」鋪一條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