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廚餘上桌變花盆 為都市人找回綠意生機

2018/12/12 社企流/文:梁元齡

每天穿梭在鋼筋水泥和金屬構築的樓房中,我們腳下踩著的,是磚道與柏油;舉目所及,是數千面塑膠招牌,以及被一扇扇氣密窗框住的日常。下班後,回到窄小、黯淡的公寓,不免令人感到窒息。多數都市人只能趁著假日時離開這一切,走進大自然接觸蓬勃生機。

圖/Bionicraft
圖/Bionicraft

這是否也是你的生活呢?我們距離自然太遙遠,也逐漸失去對生態的關懷。我們忘記了自己所製造的環境負擔、忘記了應該對資源無比珍惜、更忘記了與地球共處的最佳方式,是順應而非掠奪。

為了讓世人重新思索與自然的關係,環保新創Bionicraft自詡為「都市人與大自然的橋樑」,想把遠離塵囂的綠意盎然,帶進圍繞你我的水泥叢林中。

秉持著「順應環境」的溫柔,Bionicraft從製造大量浪費的「剩食」議題開始,推廣廚餘堆肥、甚至廚餘再生,走出一條獨特的環保之路。

從肥料到材料,「發發盆」延續回收理念

兩年多前,Bionicraft以全球第一台「桌上型」廚餘處理器Biovessel與世人見面,在美國募資平台Kickstarter上募得6萬美金(約180萬台幣)。

Biovessel是個小型的桌上堆肥器,內含土壤,與上千隻紅蚯蚓來分解果皮、葉菜等生廚餘,以生成天然有機肥,過程全靠自然分解,不需耗電,且廚餘在發酵前即被分解,不會產生酸臭味。如今,Biovessel已在全球販售上千組,為地球減少了約73噸家庭廚餘,並受邀至各大領域參展。(同場加映:全球第一台「桌上型」廚餘處理器:台灣新創Bionicraft用大自然的方法,讓剩食化身桌上的綠意

繼Biovessel之後,Bionicraft將廚餘升級回收(upcycle)、製成可100%自然分解的環保材質,推出他們的第二款產品——「發發盆」(Alphapot),期許它如一株往牆面上生長的爬藤,將Bionicraft的環保理念漸漸遠播、蔓延至都市人的生活角落。


「過去我們致力減少廚餘,把它們化為肥料;現在我們更進一步,把廚餘變成材料。」營運總監楊凱雯說。

創辦人趙晟翔表示:「Biovessel是媒介,連結了廚餘和有機堆肥;而發發盆延續了我們的理念,更直接邁向回收的終端,把廚餘upcycle。」

成功研發環保材質,讓廚餘再生的起點

發發盆外型四方、狀似漏斗,且質地堅固,摸起來好似塑膠,一般人其實猜想不到,這個盆器竟是由日常中大量被丟棄的廚餘所製成。

將廚餘製成環保材料並非易事,趙晟翔指出,廚餘當中有90%都是水分,需要將其烘乾、絞碎,才能大幅降低體積,以減少運送成本。當廚餘經過初步處理後,接下來則需送至合作廠商處,加入稻殼、穀粉等材料,讓廚餘變身成環保材質。

盆器既得在放進土裡時自然分解,又要足夠堅固,這些嚴格條件都讓Bionicraft費盡苦心。所幸在多番打樣、試驗後,他們終於成功研發出環保材料、製成發發盆。如今,他們計劃要申請專利,做更廣泛的應用。


趙晟翔說:「發發盆的概念只是一個起點,它不單單是產品,更有把廚餘化為材料的意義,影響的規模也會比過去更大。」

自動澆水、不佔位,讓你輕鬆當綠手指

談及將廚餘製成的材料做成盆器的原因,趙晟翔表示,Bionicraft最初的理念,不僅僅是要解決剩食議題,他們更大的願景,是要「把大自然帶進都市人的生活」。而要達到這個心願,他認為最簡單的第一步是要讓人們習慣與植物相處,讓植物不再只是「擺飾」,而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份子。

發發盆讓植栽更容易照顧,使植物不再只是「擺飾」,而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份子。圖/...
發發盆讓植栽更容易照顧,使植物不再只是「擺飾」,而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份子。圖/Bionicraft

「但要在都市裡種植物蠻困難的,就連我們自己剛開始種的時候,也很容易失敗。」趙晟翔笑說,沒時間悉心照料、忘記澆水,是把植物「種死」的常見原因。對此,Bionicraft 在發發盆的功能設計上,也下了一番苦心——他們在盆面角落闢出一個「儲水槽」,附上一條吸水繩,連接盆栽內部及水槽,用簡單的虹吸原理來維持土壤濕度,種植者更可依據植栽需水特性,隨意調整吸水繩長度。

「有些植物需要的水分比較多,就把吸水繩往盆栽內多拉一些,讓盆內保持濕潤。」

這樣一來,不需斥資打造自動灑水系統,也能為種植者減輕需時常澆水的負擔,還能解決澆水時「水灑了滿地」的問題,使盆栽照顧起來更容易。(同場加映:農業廢棄物製成「植物方塊」:無土植栽不怕蚊蟲,100% 可自然分解友善環境

順應生態,把設計交給大自然

對照Bionicraft兩款產品,歪七扭八的造型是Biovessel的招牌,發發盆則一反盆栽常見圓弧形形狀,是個方形漏斗的模樣,底部可見凹凸有致的刻線。趙晟翔說:「Biovessel和發發盆的形狀,都不是我們的主觀設計,而是比對實驗數據、依照植物生態,交給自然來決定的。」

以發發盆為例,為了給植物一個最舒服的家,團隊在決定盆栽外型時,嘗試種植了各式各樣的植栽,記錄下每一種植物的吸水量及覆土深度(註一)等,並根據這些參數「計算」出產品的最佳模樣。

趙晟翔表示,因植栽的體積有大有小,團隊統計各類桌上型植物的生長面積後,便取中間值(3至4吋)作為發發盆長寬的大小,讓發發盆的應用範圍擴至最大。

在發發盆的邊緣,則有讓彼此相扣的設計,讓每個盆栽可以相互組合、延伸,使人們能在不同的空間,任意組合出屬於自己的綠洲。

發發盆底部的線條並非美觀的裝飾,而是方便移植的設計。「當植物長大了,就需要被移到更大的盆器中種植,這些盆底線條的凹凸設計,是為了降低盆器底部結構的強度,讓植物根系更容易穿破盆器。」

「不需要特別再把整株植物挖出來,就能直接把花盆放進土裡;且在潮濕的土壤環境下,便可使盆器自然分解、回歸自然。」趙晟翔表示。

盆器底部的線條,是順應自然的設計。圖/Bionicraft
盆器底部的線條,是順應自然的設計。圖/Bionicraft

從永續實驗室出發,許世界一個綠意未來

結合都會質感、融入自然關懷,Bionicraft既是產品設計公司,也有著倡議型組織的色彩;不僅如此,他們更像是間充滿各種可能的實驗室,在各個領域中挑戰現狀,運用專業及創意,帶給世人源源不絕的環保解方。「身為一個研發團隊,我們想把生物設計的概念擴大運用,做多面向、跨領域的嘗試。」趙晟翔說道。

帶著這樣的期許,Bionicraft從不畫地自限,在今年8月的「奧迪創新獎」(Audi Innovation Award)上,他們以汽車內部的「生物膜」設計奪下第二名,創造都市移動的永續解方。

根據Bionicraft提案設計,只要於排氣口處加上多層生物膜,便可將從車頭進入車體內的廢氣過濾、淨化成乾淨的空氣後,再排出車外,使汽車不再成為廢氣的製造器。「我們希望,當人們行經汽車附近,不用再害怕得摀住口鼻,而是想呼吸一口新鮮的空氣。」

除了「奧迪創新獎」,今年11月辦在台北松菸文創的「循環設計展」也有Bionicraf的蹤影;12月初,他們也赴瑞士「食物革命展」(Food Revolution 5.0)參展,從材質、飲食、能源層面推廣永續,一步步替都市人找到與自然共處之道。

如今,發發盆已於Kickstarter上成功募得150%資金,估計每製作兩千組發發盆,就可減少10家餐廳200天的廚餘量。而發發盆日前也上架至國內募資平台「嘖嘖」,這是Bionicraft首度在台灣募資,趙晟翔與楊凱雯表示,希望能藉此喚起民眾對廚餘的意識,也期許發發盆能使更多人開始關注環保議題。

成立近兩年,Bionicraft朝著堅信的方向、以自己的步調踏實成長。如同一株植物,他們的根靜靜穿透土壤,再向著陽光、攀援而上,用溫柔的莖蔓,替都市生活帶來綠意生機。

註一:覆土深度,指植栽生長所需覆蓋之土壤厚度。

核稿編輯:李沂霖

• 此文章由 Bionicraft 贊助、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本文獲社企流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廚餘上桌變花盆:Bionicraft新作「發發盆」,為都市人找回綠意生機

●了解更多社會創新請上社企流


延伸閱讀

>> 來自臺、美的剩食解方:從產地到廚房,讓生、熟廚餘完美再生

>> 別把新台幣丟進垃圾桶—我們有時偷偷倒掉、懶得回收的廚餘,還有這些好商機

>> 辦公桌上的魚草共生!台灣團隊以太極為靈感,設計出「萬物皆循環」的共生魚缸


Alphapot盆栽由廚餘製成、100%天然可分解,試著用更美麗的方式減少廚餘、將廚餘回收再生!點我去募資


揮別大政府時代,迎接大社會到來,我們都是驅動台灣進步的力量,點下圖訂閱我們

• 我要投稿:http://bit.ly/2wyDWmk

推薦閱讀

油的湯的都能裝 「好日子」讓環保方便又簡單

菜鳥學吃魚,南方澳是我的私廚冰箱

愛心不是口號 他們用跨領域藝術讓公益落地

把蚯蚓端上桌 廚餘和剩食也能長草開花

社企流

社企流透過內容策展(線上網站)、教育訓練(實體活動)、人才培育(iLab育成計畫)等三大服務線整合個人消費者與企業CSR資源。創造核心競爭力與獲利,成為健全社會企業支持系統的領頭羊。
秉持「用創新思維與創業精神改善社會問題」,連結社會創新與社會企業,健全台灣社會企業支持系統和發展環境。

作者文章

看似無用的頭髮廢棄物,事實上卻可以重新再生,可以做成肥料、吸油墊,甚至拿來復育土...

頭髮堵在排水孔怎麼辦?3 方法再利用 清潔海洋、救土地

2023/09/14
孟加拉首都達卡,有超過 80% 的婦女因沒有乾淨、衛生的廁所,可能導致她們泌尿系...

孟加拉百萬通勤女性僅一間公廁可用 社企 Bhumijo靠廁所改變女性命運

2023/09/07
時尚品牌 GANNI 與生物材料公司 Polybion 共同設計研發的細菌纖維單...

永續時尚新路-用細菌農廢做衣,看起來就像真皮衣

2023/08/30
圖片來源:WNDR Alpine

微藻變新石油?-微藻能做成衣服,助時尚業減碳排

2023/08/24
天氣炎熱,極端高溫頻傳,即使保持空間通風,仍免不了要開冷氣。但冷氣的能耗驚人,全...

「創新冷氣」不靠蠻力降溫-用更少的能源吹冷氣

2023/08/16
海龜誤食塑膠袋事件層出不窮,也帶給蘇淮震撼的衝擊。 圖片來源/蘇淮

海中「追焦海龜」做普查-卻拍到...汙染與牠們的傷

2023/08/07

最新文章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

當氣候不按牌理出牌-意識篇:氣候變遷影響「身體、心理、財產」 逾9成台灣民眾認同

2023/10/04
褐色菜鴨「膽大大」非常黏主人劉奕,只要沒看到他就會呱呱呱叫。 攝影/孫文臨

台灣外送平台食物打5折!善待環境與生物的永續飲食 健康和荷包都無負擔

2023/10/04
門市中的木育廣場體驗區。 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提供

全台首間國產裝潢門市 無印良品、林業署邀民眾親近國產木材

2023/10/04
圖片來源:Szuan Chen 攝影

每年丟棄8千萬支傘…日本共享雨傘「iKasa」破30萬用戶、累計破千租借點

2023/10/03
圖/Pexels

永續時尚是什麼?打造個人永續衣櫥,5 個方法讓你環保又時尚!

2023/10/03
乾旱造成供應吃緊,橄欖油價格飆至創紀錄新高。示意圖。 圖/路透

高溫、乾旱致橄欖油價格飆逾100%創新高 引竊賊下手

2023/10/02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