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與環境很衝突?全球龍頭企業的選擇是…
2018年台灣國際循環經濟展今日(19)起至21日於南港展覽館一館盛大開展。該展為台灣唯一B2B國際性專業循環經濟交易平台,以「專業展覽」呈現可行的循環經濟創新科技及整體解決方案,並搭配「產業論壇」,完整呈現從生產製造到回收的綠色供應生態系統。
展覽規劃有「循環經濟概念專區」、「環保科技專區」、「室內空氣品質專區」及「智慧水處理專區」等4大循環經濟專業展區,展期也將辦理「循環經濟:新商業模式」論壇,並邀請到電子業、紡織業、生質能以及剩食再利用等四大面向的國內外指標企業代表齊聚連結。
開展當日,主辦方舉辦了「循環台灣 放眼天下」(Circular Taiwan for a Brighter Future)高峰論壇,邀請到荷蘭循環經濟專家Olaf Blaauw、台灣米其林輪胎董事長毛行健、聯合利華台灣香港董事總經理何盈德、IKEA宜家家居台灣副總經理Hugo Asplund與採購辦公室經理Thanindra Virarusme。
對手也能攜手合作
荷蘭循環經濟專家Olaf Blaauw分享荷蘭「循環經濟熱點」(Circular Hotspot)的概念,闡述如何將原有的經濟模式轉型為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他也強調合作的重要性,希望能結合每個人的力量,包括原來的競爭對手,一起努力攜手成為夥伴。
Olaf Blaauw還提到了欲納入循環經濟概念的桃園航空城,期許台灣除了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也能充實具體內涵,例如解決社會住宅問題,不該是只提供可以住的房子,而是要打造能夠結合經濟發展模式的住宅。
「未來輪胎」是終極目標
而米其林輪胎董事長毛行健則說明了輪胎在循環經濟中能有何種貢獻,畢竟在2035年,汽車數量會是現在的2倍,目前全球每年丟棄10億條廢輪胎,它們的成份有58%來自橡膠,而這些橡膠多為難以回收的合成物質。因此,如何減少生產中的原生材料、提高可用的里程數,進而讓輪胎進入循環經濟的一環刻不容緩。
米其林從製造的角度出發,期許在2048年能夠達到80%使用再生原料以及100%的回收率,此外,如何以生物材料取代化學橡膠也是未來努力的方向。毛行健提到,米其林的終極目標是製造出不用充氣、不會胎裂的「未來輪胎」,盼能在不改變輪胎的使用習慣下,為它打造出不同的結構與生產方式,以增進其安全和可持續性。
企業有責任讓自己成為解答
聯合利華台灣香港董事總經理何盈德提到目前全球貧富不均問題,她認為,世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而企業理應成為問題的解答之一,不能只等待政府,因此商業模式的改變至關重大。聯合利華致力於透過自身商品改善人們的生活,例如以更好的產品設計節省能源、讓人們營養均衡,而透過通路聯盟一同減少食物浪費也是持續努力的目標之一。
聯合利華不僅與全球食物銀行合作,今年更與家樂福簽署備忘錄,一同推動推動「續食計劃」,讓旗下的濃湯品牌「康寶」幫助台灣10萬個以上的弱勢家庭。此外,他們更要求所有的供應商都要符合100%的永續發展標準,確保所有產品的原料來源都符合土地永續與環保、人權等原則,憑藉著此信念,目前聯合利華旗下的「立頓茗閒情」已成了台灣第一獲得國際雨林聯盟認證的茶包品牌。
讓經濟和自然環境一同正向發展
而IKEA宜家家居台灣的副總經理與採購經理則是從IKEA的創立談起,分享其經營理念。他們不只要讓人人都買得起高品質家具,也關切家具出售之後的最終去向。
以比利時為例,比利時的拯救家具方案能讓使用者選擇要將家具回收,或者回賣給IKEA。在瑞典還有一個社交網絡,讓人們可以將家具賣出或捐贈,甚至還有課程教你如何改造不再使用的家具。
IKEA不僅提供家具再生的機會、讓家具成為可循環的商品,更要利用再生資源製造商品,朝著零浪費前進。作為商業公司,在思考如何獲利的同時,希望也能打造出循環消費模式,期許到了2030年,經濟能夠和自然環境一同正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