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O都打悲情牌?他們熱血讚頌失敗
One-Forty(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是一個關注移工議題、員工平均年齡24歲的年輕人組織。
移工議題與年輕人,兩個看似矛盾的元素?沒錯,One-Forty不但將兩者巧妙融合,而且還讓人印象深刻:既沒有訴諸一般非營利組織(NPO)的弱勢悲情,也不走傳統移工議題的生澀嚴肅。
這個只5名全職,仰賴大量志工運工的NPO,如何從說故事的方式、網站的經營、活動的呈現、組織的運作等,都丟掉悲苦、等待救援的弱勢形象,讓自己成為活力、陽光、有趣、創意的組織?
One-Forty透過3個心法,翻轉了大家對NPO的想像。
心法一:人,最重要的事
共同創辦人吳致寧在每一次志工及實習生的招募文字都會提到:「花時間在人身上,是我們覺得最重要的事情。」One-Forty重視服務對象——移工——的聲音與需求;也重視團隊夥伴的意見與成長。花時間在東南亞移工身上,真正的傾聽,了解他們的問題與需求,成為設計課程與活動的基礎;花時間在團隊夥伴身上,會看見彼此最真實的樣貌,一起創造工作中實踐自我價值的環境。
「比起你的聰明才智與專業技能,我們更在意你這個人是誰、相信什麼、創造了哪些故事。」吳致寧這樣說。
而人與人的連結感,也使得One-Forty總是能召募到有熱情的志工。
像是,協助攝影、紀錄影像的志工馨文,是一個樂於認識新朋友、喜歡和人打招呼的女孩。不過,起初「某個坐在北車大廳的週日下午,當面對很多移工時,我卻遲遲不敢主動打招呼或聊天,可能是語言或膚色的不一樣,或各種原因而遲疑了。」
「儘管如此,還是鼓起勇氣打招呼、自我介紹。直到下一個月,再次背著攝影器材來到大廳時,遠遠的來自印尼的Yunny就大喊我的名字說:『嗨~馨文』,我也興奮的回應了,而且在心裡有一個小聲音:『天阿,Yunny 記得我!』」因為這一個小小的招呼,讓馨文持續在One-Forty 紀錄影像,後來甚至跟著移工朋友回到印尼認識她的家鄉。
心法二:相信故事的影響力
故事,是One-Forty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他們相信,「用故事產生連結」是人的天性。透過文字、影像、設計等多元創意的媒材,創造一個好的故事,能拉近彼此的距離。而當連結產生,就有了關心與在乎;就有越來越多人會開始用自己的力量為這個社會創造正向的改變。所有的革命與改變,都是因為在乎才開始的。
在One-Forty的網站或是自媒體上,不但可以看見許多動人故事,也會發現精彩的創新說故事方法,除了文字和照片,還有影音、動畫、圖表、電子書。問共同創辦人陳凱翔如何規劃網站?為何能夠明亮溫暖、訊息簡明易懂?陳凱翔說,網站設計之初,內部就會討論目標期待、風格想像,並找尋世界上風格與呈現方式比較類似的作為學習典範。
心法三:失敗是值得慶祝的
實習生曾翔霆印象很深刻,他在One-Forty憶起我的第一篇臉書發文,點閱與迴響寥寥無幾,正難過時,團隊夥伴馬上就走來,用一種慶祝的語氣說:「嘿,恭喜你失敗了耶!又可以更進步囉!」
許多實習生或志工都有相仿的回憶。One-Forty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的專案在出生、在演化、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吳致寧也總時不斷提醒,One-Forty最重要的核心精神之一是「Celebrate Our Failure,讚頌我們的失敗」。她鼓勵察覺問題、提出想法,並馬上行動,即便結果不如預期也沒關係,團隊會一起慶祝你的勇敢嘗試,以及有機會從失敗中學習。
陳凱翔說,One-Forty團隊成員有一個共同特質是「喜歡用新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於是,做NPO時先想想有沒有什麼新的做法;說故事時想想有沒有更適合的媒介;一年半前,負責課程的夥伴覺得課程不應該被時間與空間侷限,便開始學剪片、學動畫,3個人一年半做了150支線上教學影片。
在One-Forty的官網上,明白指出這個組織存在的兩個目標:
一是顯而易見的,讓東南亞移工在台灣的旅程能更具價值:透過設計各種課程讓移工學習並累積自我,也透過定期的文化交流、藝術展覽、自媒體經營等,將東南亞移工的故事散佈在台灣土地上,打開認識東南亞的窗口,創造友善的社會。
二是表面不一定看得見,卻溶在組織文化中的,翻轉台灣對NPO的想像,打破NPO活動不好玩、單一背景人才組成,以及使用悲情訴求的印象,嘗試注入商管知識,透過組織文化建立、品牌以及使用者體驗設計等,創造有點不同的 NPO。
3年下來,One-Forty往這兩個目標都更靠近了,注入新創企業的思維與活力,聚集各種充滿熱情與專業的夥伴,用創新的方法,累積專業的知識。不但為移工,也為台灣的NPO經營創造了新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