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國青年用區塊鏈、App 培力在地復育藍碳生態系

聆聽在地社群的需求,可與在地組織和社區建立信任,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意見會被聽見。若缺少社區的支持,復育計畫注定會失敗。 圖片來源:Oceanus Conservation提供
聆聽在地社群的需求,可與在地組織和社區建立信任,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意見會被聽見。若缺少社區的支持,復育計畫注定會失敗。 圖片來源:Oceanus Conservation提供

2020年,一位來自菲律賓民答那峨島(Mindano)、專攻海洋科學的青年——李維拉(Frances Camille Rivera),創辦環境保護非營利組織Oceanus Conservation,藉由手機開源資料蒐集工具以及區塊鏈,訓練在地居民成為公民科學家,保護與復育藍碳生態系。截至目前為止,該組織已訓練超過200位在地成員,種下超過8,000株紅樹林幼苗,建立五處紅樹林苗圃銀行(mangrove nursery bank)。

今(2023)年國際青年日(International Youth Day)的主題為「青年綠色技能」(Green Skills for Youth),彰顯在邁向綠色轉型,青年尤其需要具備相關知識、能力、價值與態度,以期實現SDGs與應對外在變動的環境。環境資訊中心專訪李維拉,帶你看見紅樹林復育下的科技應用、跨世代合作,以及在地智慧的韌性。

來自菲律賓名答那峨島的李維拉(Frances Camille Rivera),為環境非營利組織 Oceanus Conservation 的創辦人與負責人,致力於保護和修復藍碳生態系。 圖片來源:Oceanus Conservation 提供
來自菲律賓名答那峨島的李維拉(Frances Camille Rivera),為環境非營利組織 Oceanus Conservation 的創辦人與負責人,致力於保護和修復藍碳生態系。 圖片來源:Oceanus Conservation 提供

《環境資訊中心》 問(以下簡稱問):是什麼樣的原因,讓在山區成長的你踏入海洋領域?

李維拉答(簡稱答):幼時因為爸爸從事農業相關工作,在山裡長大的我們經常接觸自然、森林。如果有生日或值得慶祝的事情,我們最常去海邊,但因為從家到海邊交通不便又費時,去海邊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奢侈。吸引我走入海洋則是因為好奇心。

申請大學時,當時所有的菲律賓學生都被期待成為一名護士或醫生,但我發現真正吸引我的是海洋科學,因此一腳踏入海洋研究。所以直到就讀大學,我才學會如何游泳,並對海洋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問:為什麼選擇研究紅樹林?

答:紅樹林並非我原先最感興趣的領域。2018年,我在其他非營利組織(NGO)工作,當時我在一個島上,和在地領袖Evelyn一起乘著小船。在紅樹林裡,你聽不見人類或交通的聲音,一切是那麼的寧靜,只剩下鳥鳴聲。

我記得看著周圍,突然冒出了「我真的很想保護這一切、希望為這個生態系發聲」的念頭。儘管紅樹林不像珊瑚礁生態系一樣絢麗,也不像在海草中能看見海龜和其他生物。大家對它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有點討厭、滿滿的爛泥巴」。

紅樹林吸引我的另一個原因是在地社區。我過去陪伴的社區受惠於此生態系,因為近岸的紅樹林可減緩海浪與颱風的衝擊。紅樹林也為人們提供食物來源,居民不需要出海捕魚,只要捕撈在紅樹林裡的魚就可以溫飽,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人們嚴重低估了它的價值。這種無人關心的生態系吸引著我,我希望喚起人們對它的關注,並了解它的價值與重要性。

紅樹林不像珊瑚礁一般絢麗,多數人的第一印象就只是爛泥巴,但對每年頻繁受颱風侵襲的菲律賓來說,紅樹林不但能減緩風浪的衝擊,還能成為許多漁民的生計來源。「紅樹林是一個被低估的生態系」,受訪者李維拉說道。 圖片來源:Oceanus Conservation提供
紅樹林不像珊瑚礁一般絢麗,多數人的第一印象就只是爛泥巴,但對每年頻繁受颱風侵襲的菲律賓來說,紅樹林不但能減緩風浪的衝擊,還能成為許多漁民的生計來源。「紅樹林是一個被低估的生態系」,受訪者李維拉說道。 圖片來源:Oceanus Conservation提供

問:菲律賓的紅樹林受到甚麼樣的威脅?紅樹林修復的狀況如何?

答:1980年代,為提升漁獲量,菲律賓政府鼓勵居民從事養殖漁業。在當時,紅樹林不被重視,人們因此伐林整地,用以作為養殖漁業的場址。直到1989年,政府頒布砍伐紅樹林的禁令,下令不得再興建魚塭,破壞才就此打住。

在先前工作的NGO,我們檢視了近200公頃的紅樹林,雖然最後只有6公頃受評為可復育,但至少找到了第一個可復育的場域。之後NGO受疫情影響失去收入,只得解雇員工並終止計畫。我意識到自己希望延續這個計畫,於是創辦了組織 Oceanus Conservation 繼續努力。

菲律賓其實有許多需要被修復的地區,但大部分的人只關心海洋。因為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響,紅樹林的海拔高度漸漸變低,使得紅樹林被推離陸地、沒入海中,土壤也因為受到海浪侵蝕而不斷流失。所以除了廢棄的魚塭,沒有其他地方可以用來復育。也因此,Oceanus主要是利用廢棄魚塭來復育紅樹林。

至於紅樹林的復育狀況,根據菲律賓知名的紅樹林學者布里馬薇拉(Jurgenne Primavera)的研究,她發現紅樹林復育的存活率只有2-10%。而復育率低的情況不只發生在菲律賓,也發生全世界。這是因為許多組織和人都不了解紅樹林,他們只想種那種容易收集、落地後會自動長出葉子、長得快的樹種。但是復育紅樹林所使用的先驅植物,應該選用種子像陸生植物一樣,種子在發芽過程中,需要把外殼退去,生長相對耗時的樹種。

除此之外,大部分的人總是把種子種在低窪的泥灘地上,這意味著小樹苗總是被海水與鹽份淹沒。別忘了,這些幼苗就像是嬰兒一樣,他們幼時需要淡水才能將鹽份排出體外。復育是一個過程,但很多組織卻認為這是一次性的工作,種下樹苗、拍個照就離開了。

復育紅樹林時,了解「種什麼樣的樹」與「什麼時候種」非常重要。你只要看看該地區有哪些原生種,它們就會告訴你該種什麼樹。在廢棄的魚塭復育紅樹林時,我們會先提高廢棄魚塭的土壤高度才種樹,後續也會進行監測。我們發現,透過這樣的方式,紅樹林的存活率可高達79-80%。

去年4月,菲律賓拉烏尼翁省(La Union)的公民科學家堆起土堤第14號(Mound 14),先提高土壤的高度,才播下種苗。 圖片來源:Oceanus Conservation提供
去年4月,菲律賓拉烏尼翁省(La Union)的公民科學家堆起土堤第14號(Mound 14),先提高土壤的高度,才播下種苗。 圖片來源:Oceanus Conservation提供

今年6月,團隊在回去檢查土堤第14號(Mound 14),發現紅樹林的生長狀況良好。 圖片來源:Oceanus Conservation提供
今年6月,團隊在回去檢查土堤第14號(Mound 14),發現紅樹林的生長狀況良好。 圖片來源:Oceanus Conservation提供

錯誤的復育案例曾發生在我們的一個場址,某個政府機構場勘時,當地社區提醒因為正值雨季,建議先暫緩復育計畫,但該機構沒有聽取地方的建議,結果種下樹苗的第二天,居民就看著樹苗直接被沖走,投入的經費也浪費掉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向在地居民學習的原因,我認為所有人都需要學習、融入社區作法與他們的經驗和智慧。

問:身為一名海洋科學家,陪伴在地的過程中,你如何看待傳統智慧?與在地社區相處的重點又是甚麼?

答:當在紅樹林進行調查時,我會記下紅樹林的特徵並為它們拍照,以便辨別紅樹林的種類,但當地人一看就知道哪些樹種一樣、哪些不一樣,我每次都不禁懷疑地想問「你確定嗎?」但你得相信他們,因為當地居民早已多次造訪這些地區。

在科技尚未萌芽時,古人的智慧來自於和自然的連結,例如:透過觀星來辨別方位等。如今,在地居民所擁有的知識不再受到重視。曾有一位社區成員告訴我,紅樹林是她最好的朋友,因為她和這些樹一起長大,這是我聽過最美的一句話,你可以知道在地與自然是這樣的緊密相連。

地方上的人把紅樹林的胎生苗喚作「Lapis-lapis」(lapis是菲律賓語中的鉛筆),除了因為胎生苗的外型酷似鉛筆之外,在地人也拿它來當作鉛筆。居民將他們與自然相處的方式或習得的智慧,用自己的語言轉譯出來,使用的語言和轉譯的詞彙也因此成了樹的名字。

疫情期間,我們仍然與曾合作過的社區成員保持聯繫,他們表示生活還過得去,雖然疫情為生活帶來一些限制,居民也失去工作,但他們可以回到海洋捕魚維生。我認為擁有這樣的智慧與技能真的非常重要,這些智慧需要被欣賞,也必須納入我們的專案。因為在地居民擁有保護紅樹林的能力,他們穿梭於樹林間,與自然緊密連結。

問:在你先前訪問中,你提到Oceanus主要結合「科技、在地社群和沿海棲地」三元素,想請問為什麼著重在科技?

答:因為科技有助於我們擴大規模,而且如果希望保護生態,我們還需要地方社區的參與,兩者缺一不可。在科技不斷的發展且越來越普及的現今,我們需要隨之適應,像是納入智慧型手機、雲端或遠端感測(Remote Sensing)。

我們的Measure-to-Earn Concept專案就是培訓社區,教導居民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機,透過手機上的開放式應用程式Open Data Kit(ODK)監測紅樹林並賺取收入。

這是我們與GainForest合作,並在他們的支持下,由麻省理工學院(MIT)開發的計畫。Gain Forest是一間位於瑞士、去中心化的環境保護NGO,與他們合作是因為他們擁有透明公開的平台,而此計畫目標要監測3,000棵樹。

我想強調該專案的三項特點。首先,我們需要藉由社區收集數據:傳統上科學家是收集資料的人,但因為疫情衝擊、人員移動受限的緣故,監測需仰賴地方社區維持;第二則是將數據處理化繁為簡:公民科學家在量測、輸入資料後,只要一鍵就能上傳雲端,工作人員毋須手動輸入資料,後端也更容易整理數據;最後則是由NGO扮演激勵社區的角色。

在地社區第一線守護紅樹林,菲律賓環境保護非營利組織Oceanus以在地社區為基礎(Community-based),找在地居民擔任公民科學家進行紅樹林監測。 圖片來源:Oceanus Conservation提供
在地社區第一線守護紅樹林,菲律賓環境保護非營利組織Oceanus以在地社區為基礎(Community-based),找在地居民擔任公民科學家進行紅樹林監測。 圖片來源:Oceanus Conservation提供

有些NGO把公民科學當作志工服務,但借鑑先前和社區合作的經驗,社區犧牲他們捕魚的時間、放棄捕魚獲得的收益,來監測紅樹林。社區看事情的角度比較短期,因為他們考慮的是每天該如何生存,所以你需要透過收入來激勵他們。

也因此,我們與GainForest合作,先請社區將電子錢包下載到手機上。一旦社區使用Open Data Kit收集數據與完成上傳,NGO的工作人員接著檢視數據,確認一切正常後,接著轉告合作夥伴GainForest。GainForest事前有居民提供的錢包地址,接著他們從帳戶,透過串接的加密貨幣平台(原本使用FedoraCoin,後來改為Decaf),一鍵點擊把錢分配給社區居民。

我們最初使用FedoraCoin加密貨幣平台,但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手機或電子錢包,所以後來改用Decaf, Decaf與匯款商MoneyGram合作,而MoneyGram廣布全球,所以即便沒有手機或電子錢包的人,都可以去你家附近的MoneyGram營運據點,把賺取的加密貨幣轉換為現金,提領出來。

在GainForest上,你可以看到我們的專案、每棵紅樹林的標籤,以及是誰協助收集資料,透過公開透明的系統,民眾可以看到金流動向,除了可以吸引到全球更多的贊助者,也有助於我們擴大監測的規模。這樣的運作模式不但可以用在紅樹林監測,也適用於蒐集海草數據、監測樹木砍伐狀況等。

一位社區成員萊拉Leila跟我們說,以前他們常常在等政府付錢,有時候甚至沒有拿到。現在,他們蒐集資料後就能及時領到錢。他們都很興奮,一直問我什麼時候還要再去調查。

問:請你分享在公民科學家專案中看到的跨世代(Intergenerational)合作?

答:專案開始時,我們從來沒有想過會有年輕人加入。參與計畫的人約有45%的人年齡分布在40-50歲,部分成員是高中生,因為他們剛剛高中畢業,但經濟困難、沒辦法負擔大學學費。

雖然參與計畫的人大多年齡較長,不過因為他們從小在紅樹林裡長大,也很了解森林,在為期兩天的培訓工作坊,第一天教導紅樹林的生態知識時,他們學得很快,但遇到學習手機操作時卻是困難重重。於是,在第二天的工作坊,我們就看到他們帶著兒子跟女兒來參加,因為孩子們知道如何使用手機。

在地居民從小與紅樹林相伴成長,辨認樹種快速,與熟稔手機操作的兒女搭檔,一同監測紅樹林。 圖片來源:Oceanus Conservation提供
在地居民從小與紅樹林相伴成長,辨認樹種快速,與熟稔手機操作的兒女搭檔,一同監測紅樹林。 圖片來源:Oceanus Conservation提供

問:初創Oceanus時,你如何集結到需要的資源?在地居民是否已意識到復育紅樹林的重要性?

答:創辦Oceanus時只有我一個人,我需要處理所有的事情,從行政作業、建立標準與制度、營運到申請成立組織。Oceanus的成立建立在三個基礎上,首先是找尋紅樹林復育的場域。我透過Google Earth找尋適合的復育地點,踏查所有的地點。

第二個基礎則是確認是否有活躍的在地組織,因為有時當計畫結束之後,進駐地方的工作人員會離開場域,但我們希望計畫能夠永續,不會因為工作人員離開或組織營收不足而中止。所以我們會確保在地社群是否活躍。

最後一個基礎則是查看地方政府的土地利用規劃,菲律賓的地方政府有自己的土地利用規劃,會針對地區進行開發利用或生態保育。為了確保我們的努力不會白費,我會跟地方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或協議來保護組織的努力成果。

總結上述所說,三個基礎分別為:科學評估、確保在地社區有活躍的組織,以及是否受到政府機構的支持。如果你看一下這三個基礎,你會發現有2/3的要件需要大量的人脈與社群連結,這決定了專案的進展以及成敗與否。如果缺少社群與地方政府的支持,復育計畫注定會失敗。當這三項基礎打好了,我們才會加入科技。

在地居民不需要先具備紅樹林復育的知識或觀念,踏查場域前,我們會先對地方居民進行問卷調查。最常問的問題是「你們知道什麼是紅樹林嗎?」當我們進到場域之後,我們會進行需求調查,問題則會是「你們需要什麼來復育紅樹林?」而地方居民真的會據實回答。大多的組織往往提供在地社區他們不需要的東西。聆聽在地社群的需求,可以和社區建立更多的信任,因為他們知道自已的意見會被聽見。

一個先前在內格羅省(Negros Province)合作的社區提出了發展永續旅遊(Ecotourism)的需求,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推動的原因。在地居民其實擁有健康的紅樹林,不需要復育,只是需要我們幫他們找資金供應生態旅遊。發展的過程我發現,突然間他們充滿動力地在保護當地的紅樹林,而這是因為他們的意見在最初就被聽見,健康的紅樹林成了他們生計的來源。

問:目前專案的成果與帶動的影響為何?

答:論現在是否已復育成功可能還有點早,修復生態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紅樹林需要5-10年的時間成長,所以目前還處於初步復育階段。專案對於社區的影響較大,因為計畫增加了他們的生計,也提升了他們對紅樹林的認識。

但就生物多樣性而言,我們還需要更多時間才能看到我們的影響力。在復育之前,我們也先監測大型無脊椎動物,以及調查碳吸存並設定基準期,以期了解復育紅樹林前後的差別。


Frances Camille Rivera 為菲律賓環境保護非營利組織 Oceanus Conservation 的創辦人與負責人,致力於保護與修復藍碳棲息地。她透過Measure-to-Earn Concept公民科學家計畫,教導在地居民如何使用手機應用程式監測紅樹林。

2022年,該計畫榮獲國家地理的年度「國家地理探險家獎」(National Geographic Explorer)。Camille在2021年被全球地景論壇(Global Landscape Forum,GLF)選為「2021 復育管理人」(2021 Restoration Steward),以及在今(2023)年,被GLF選為「16位修復地球的女性」(16 Women Restoring the Earth 2023)全球代表之一。


本文授權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為:2023國際青年日 看菲國青年運用區塊鏈、手機App 培力在地復育藍碳生態系

延伸閱讀

>>AI辨識告訴你「蛙抵家」 台灣蛙鳴聲紋APP上架

>>2023「綠色諾貝爾獎」:獻給六大洲為環境奮鬥的第一線工作者

>>鯨鯊助漁村脫貧 菲律賓Oslob不再靠捕魚賺錢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更好的社福生態 更好的生活氛圍

更好的社福生態 更好的生活氛圍

芬蘭Infinited Fiber掀再生紡織革命 昔日「紡織王國」能抓住循環經濟商機嗎?

芬蘭Infinited Fiber掀再生紡織革命 昔日「紡織王國」能抓住循環經濟商機嗎?

登革熱升溫...全球5分之1登革熱病例 與氣候變遷有關

登革熱升溫...全球5分之1登革熱病例 與氣候變遷有關

乾旱危機緩解!橄欖油產量回升 價格有望從歷史高點腰斬

乾旱危機緩解!橄欖油產量回升 價格有望從歷史高點腰斬

最新文章

不浪費!紐約植物園將萬聖節南瓜變堆肥 推廣社區環保堆肥法

不浪費!紐約植物園將萬聖節南瓜變堆肥 推廣社區環保堆肥法

馬糞海膽吃素養更肥!嘉大研發新飼料 兼顧經濟與生態雙贏

馬糞海膽吃素養更肥!嘉大研發新飼料 兼顧經濟與生態雙贏

木頭蓋資料中心?微軟:木製建材取代鋼筋水泥 可減65%碳足跡

木頭蓋資料中心?微軟:木製建材取代鋼筋水泥 可減65%碳足跡

能吃的緩衝材?日本業者推出「可食用緩衝材」 減少垃圾更環保

能吃的緩衝材?日本業者推出「可食用緩衝材」 減少垃圾更環保

用塑膠袋喝咖啡更環保?紐約流行用「點滴袋」喝咖啡 復古又減塑?

用塑膠袋喝咖啡更環保?紐約流行用「點滴袋」喝咖啡 復古又減塑?

苗圃裡的魔法師!從種子種出森林 孕育樹木新生命

苗圃裡的魔法師!從種子種出森林 孕育樹木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