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AI辨識告訴你「蛙抵家」 台灣蛙鳴聲紋APP上架

2023/07/31 環境資訊中心 廖禹婷

溪流、小河邊陣陣洪亮的蛙鳴,為炎炎夏日開啟了序章。全台38種蛙類的分布及繁殖季節各異,每年6至8月的盛夏,可以從樹上觀察到翡翠樹蛙、白頷樹蛙,平地還有澤蛙、拉都希氏赤蛙。他們的蛙鳴其實大有不同,但要如何聽聲辨蛙?

今年6月國內開發出一款蛙類聲紋辨識APP「蛙抵家」,只要智慧型手機在手,錄下週遭的蛙鳴,就能輕鬆辨識出是何種青蛙,同時也為台灣蛙類資料庫累積生態資訊。

貢德氏赤蛙。資料照。 攝影:翁億齡
貢德氏赤蛙。資料照。 攝影:翁億齡

這是什麼蛙?「蛙抵家」蛙鳴辨識APP幫你聽

不同種青蛙從外型上雖容易辨識,但要親眼見到常在夜間出沒,且習慣躲避人群的青蛙可沒那麼簡單,因此也能透過蛙的鳴叫聲來判斷。舉例來說,黑眶蟾蜍是一連串快節奏的「呱呱呱呱呱」;貢德氏赤蛙則是神似狗叫聲的「貢」;小雨蛙的叫聲則類似發條轉動的聲響;澤蛙聲音高昂,常會發出連續且節奏不一的「呱呱,呱呱呱」。

對於一般人來說,「呱呱呱呱呱」或「呱呱,呱呱呱」有時也難以判斷,於是民間歷經一年多開發出「蛙抵家」聲紋辨識APP,由大浪據文化有限公司、景澤創意有限公司、川流之島流域學校、元智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及大同大學媒體設計學系團隊開發,今年6月正式在IOS平台上架。

景澤創意執行長吳思儒指出,民眾常常將蟲鳴誤認為蛙鳴,或社區通報有蛙結果卻發現是外來種的情況,推出「蛙抵家」是希望方便民眾透過聲音觀察、辨識蛙類,同時協助累積國內蛙類生態資料庫。

使用者上傳音檔後系統會提供辨識結果,告訴使用者現在聽到的蛙鳴來自哪一物種。 圖片...
使用者上傳音檔後系統會提供辨識結果,告訴使用者現在聽到的蛙鳴來自哪一物種。 圖片來源:擷取自蛙抵家官方網站

上傳到系統的每筆資料都會經生物專家人工辨識,專家辨識後的資料則用來訓練AI系統。...
上傳到系統的每筆資料都會經生物專家人工辨識,專家辨識後的資料則用來訓練AI系統。 圖片來源:蛙抵家團隊

結合AI系統辨識 建立台灣的「蛙鳴圖層」

APP操作方式容易上手,初次下載並註冊帳號後,就可以直接開啟錄音辨識。吳思儒表示,錄音長度建議超過10秒,但不建議大於1分鐘。音檔上傳系統即會顯示辨識結果,告訴你所聽到的蛙鳴可能來自哪一物種,也會提供蛙類形態特徵資訊。

民眾上傳到系統的每筆音檔,都是經過生物專家人工辨識;專家辨識後的資料則用來訓練AI系統,在第一時間提供蛙鳴辨識結果。資料累積量越大,AI辨識度就越高。另一方面,上傳音檔系統也會擷取手機的GPS定位資訊,讓每筆資料成為有時間、空間資訊的「蛙鳴圖層」,作為未來管理及保育政策的依循。

之所以選擇青蛙作為調查對象,吳思儒解釋,全台僅有38種青蛙,蛙類也是民眾日常生活中常接觸到的動物,容易蒐集大量資料。另一方面,青蛙是水域環境狀態與變遷的指標物種之一。

吳思儒說,青蛙的生物習性「讓牠跟『水』緊密不可分」,蛙卵產在水域週邊,幼體蝌蚪靠鰓呼吸,也需要水域環境,成體青蛙的皮膚也是重要交換氣體來源,必須生活在濕潤的棲地。另外,蛙類遷移距離有侷限性,無法像鳥類大規模遷移,因此容易成為水域的環境指標物種。

打造公民科學教育工具 人人都可以是蛙調志工

台灣的蛙類調查有兩大面向,首先是屬於民間自發性的調查動能,任何社區都可以發起類似的調查工作,缺點是資料較不具系統性;其二是由台灣兩棲類動物保育協會與林務局合作,透過培訓保育志工,定期在固定樣區的調查。

雖有保育志工調查,但也形成「有志工的地方才有資料」的兩難。吳思儒指出,兩棲協會創會理事長楊懿如曾向他提到,高山或海邊偏遠處調查資料缺乏的困境;也有志工告訴他,培養一位志工專業調查能力需耗費大量成本及時間,也可能因為志工生活場域的移動造成中斷。

智慧型手機和AI便能補充不足。吳思儒說,「蛙抵家」目前累積用戶約100人,短期目標希望可達至少1000名以上活躍用戶,快速累積大量聲紋資料,中期目標預計從使用者空間分佈推估國內尚缺資料的地區;長期則想將這項工具變成穩定的公民科學教育工作。

「台灣這個島很小,運用資源上必須很精準」吳思儒說,這項工具能夠提供人們更多資訊判讀。全台各地的學校、社區或地方創生團隊,若有意願在家鄉展開蛙類調查,蛙抵家團隊都可協助為地方授課,一點一滴建構資料庫。


本文授權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為:AI辨識告訴你「蛙抵家」 台灣蛙鳴聲紋APP今夏上架

延伸閱讀

>>AI阻路殺-提醒用路車減速,提醒石虎「停看聽」!

>>注意動物出沒!全球首個「路殺預警」導航app在台

>>長頸鹿為何在流眼淚?-她擁抱地球孤兒,替動物說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我們相信,任何改變行動都源自於「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開始,因著打動人心的那篇文字所乘載的資訊和情感而產生共鳴、轉化。唯有資訊公開、普及,並透過社會大眾參與,方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臻至永續發展。

作者文章

美國疫後最大氣候遊行為紐約氣候週揭開序幕,上萬人擁上街頭。 攝影:林綉娟

紐約氣候週萬人遊行高喊終結化石燃料 全球 500 場行動響應

2023/09/23
廢核平台在9月14日晚間舉辦燭光排字快閃行動。 圖片來源: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提供

首批福島含氚核廢水排放完畢 民間社會國際行動不停歇

2023/09/22
澳洲每天有超過600萬隻原生種被貓殺死。 圖片來源:miezekieze/pix...

正視頭號外來種威脅 澳洲草擬野貓管理十年計畫

2023/09/20
台灣每年賣出600萬部手機,超過一半會成為「閒置機」!環境部推手機回收草案。 圖...

環境部:國人持有手機55%是閒置空機 拚「手機循環率」2025年達15%

2023/09/19
現場展出的熊鷹標本。 李育琴攝

屏科大推仿真羽毛工藝 保育熊鷹也傳承部落文化

2023/09/18
櫻石斛。 圖片來源: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

一個果莢現生機 公私協力帶瀕絕「櫻石斛」重回原棲地

2023/09/18

最新文章

台南六甲八色鳥調查突破50隻,讓保育人士欣喜不已。  圖/林美秒拍攝,農業部林業...

罕見八色鳥現蹤台南六甲!「國家森林志工」協力守護生態

2023/09/23
一份報告指出,社群媒體的寵物獼猴內容正在增加。 圖/SMACC提供

動物影片好療癒?按讚、分享正助長寵物虐待 國際調查曝可愛影片的殘酷真相

2023/09/22
離岸風電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離岸風電蓋在哪裡最危險?經濟部地調所分析高風險地質因素

2023/09/22
廢核平台在9月14日晚間舉辦燭光排字快閃行動。 圖片來源: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提供

首批福島含氚核廢水排放完畢 民間社會國際行動不停歇

2023/09/22
900 MW大彰化東南及西南第一階段離岸風場每年產出的乾淨電力相當於一百萬台灣家...

能源轉型如何成為生態助力? 沃旭最新白皮書提出行動方案

2023/09/21
翡翠水庫「分層水質自動監測儀器」定期維護作業。 圖/翡管局提供

供應大台北 600 萬人民生用水 翡翠水庫用「這技術」維持優良水質

2023/09/21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