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德國館「什麼也沒帶來!」落實「零排碳」目標

德國館變身大型工作室,觀眾將可看見德國人如何運用創意,將去年威尼斯藝術展留下的廢棄物重新改造。 圖/記者陳宛茜攝影
德國館變身大型工作室,觀眾將可看見德國人如何運用創意,將去年威尼斯藝術展留下的廢棄物重新改造。 圖/記者陳宛茜攝影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5月20日開展,吸引近70國參展。 圖/記者陳宛茜攝影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5月20日開展,吸引近70國參展。 圖/記者陳宛茜攝影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5月20日開展,面對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與永續議題,「減碳」成為本屆展覽的首要議題,也讓此一國際第一大建築展呈現與過去截然不同的面貌。其中最令人驚豔的是德國館,展中所有材料皆來自去年在此地舉行的威尼斯藝術雙年展、重新改造成為新的建築展;不僅完美融合藝術展和建築展,也做到近乎「零排碳」的展覽目標—沒有從德國運來任何材料,同時解決去年藝術展留下的「藝術垃圾」。德國館的策展模式,值得想走「循環經濟」的台灣好好思考。

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和建築雙年展和威尼斯影展是水都最重要的三大展覽。藝術雙年展和建築雙年展每年輪流舉辦、展期六個月。雖然吸引大量遊客,撤展後卻留下數百噸的「藝術垃圾」。許多展品、建築模型因運費高昂,選擇留在威尼斯當廢棄物處理。而即使運回,高昂的運費和驚人的碳足跡,在此一減碳時代也相當不合時宜。

本屆德國館的「開放維護(open for maintenance)」展覽,精準地回應了大眾對兩大威尼斯雙年展「製造藝術垃圾」的長年疑慮。此展和40多國合作,將去年11月落幕的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留下的廢棄物重新改造,最後將德國館變成一個可居住的「家」。德國唯一運來的是「人」和智慧,改造器具則盡量在當地租用。

在六個月的展期中,德國館變身大型工作室。觀眾將可看見德國人如何運用創意,將廢棄物打造成各種「家」的元素。觀眾甚至可以送上不打算再穿的衣物,看揮舞剪刀的藝術家,如何將這些二手衣物重新改造。而這些廢料身上都貼有QR CODE,供觀眾掃描閱讀它們的故事。

德國館還製作一系列紀錄片,專門拍攝觀光客離開後的清晨與深夜,威尼斯如何處理龐大的觀光垃圾。探討這個被認為「只剩觀光沒有生活」的觀光大城,如何在永續時代維持活力?德國館也將舉辦一場場研討會,邀請威尼斯的在地團體討論威尼斯因空間商業化造成日常生活消失,如何重新找回「家」的意義。

德國館變身大型工作室,觀眾將可看見德國人如何運用創意,將去年威尼斯藝術展的廢棄物重新改造成「家」的元素。 圖/記者陳宛茜攝影
德國館變身大型工作室,觀眾將可看見德國人如何運用創意,將去年威尼斯藝術展的廢棄物重新改造成「家」的元素。 圖/記者陳宛茜攝影

德國館變身大型工作室,觀眾將可看見德國人如何運用創意,將去年威尼斯藝術展的廢棄物重新改造成「家」的元素。而這些廢料身上都有QR CODE,供觀眾掃描閱讀它們的故事。 圖/記者陳宛茜攝影
德國館變身大型工作室,觀眾將可看見德國人如何運用創意,將去年威尼斯藝術展的廢棄物重新改造成「家」的元素。而這些廢料身上都有QR CODE,供觀眾掃描閱讀它們的故事。 圖/記者陳宛茜攝影

德國館變身大型工作室。觀眾甚至可以送上不打算再穿的衣物,看揮舞剪刀的藝術家,如何將這些二手衣物重新改造。 圖/記者陳宛茜攝影
德國館變身大型工作室。觀眾甚至可以送上不打算再穿的衣物,看揮舞剪刀的藝術家,如何將這些二手衣物重新改造。 圖/記者陳宛茜攝影

德國館還製作一系列紀錄片,專門拍攝觀光客離開後的清晨與深夜,威尼斯如何處理龐大的觀光垃圾。探討這個被認為「只剩觀光沒有生活」的觀光大城,如何在永續時代維持活力? 圖/記者陳宛茜攝影
德國館還製作一系列紀錄片,專門拍攝觀光客離開後的清晨與深夜,威尼斯如何處理龐大的觀光垃圾。探討這個被認為「只剩觀光沒有生活」的觀光大城,如何在永續時代維持活力? 圖/記者陳宛茜攝影

類似的概念還包括奧地利館,派出一組建築人花一年時間田野調查威尼斯,研究兩大雙年展對威尼斯造成的嚴重影響,包括地景和居民的生活與記憶。諷刺的是,原本奧地利還設計讓國家館的一角和比鄰的威尼斯社區相通,好讓訪客有機會深入探訪真實的威尼斯生活,此一設計卻遭威尼斯政府否決,最後奧地利館在界線處打一個大叉,諷刺卻真實反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與居民之間的尷尬。

此外,包括英國館、法國館、美國館等多國,此次都改以影片或脫口秀、舞台劇作為展覽主題,放棄以建築模型打造建築展的傳統模式。英國館「Dancing Before the Moon(在月亮前跳舞)」以討論種族議題的影片為展場主題,配上雕塑作品。法國館則演出一場場變裝皇后脫口秀,質疑台下觀眾性別、國族、種族等認同議題。比利時館甚至用一件大型地毯(其實是一種新挖掘的土壤製成的可分解地板)完成展覽,訪客可在其中踩踏感受全新的建築材質。

奧地利原本設計讓國家館的一角和比鄰的威尼斯社區相通,好讓訪客有機會探訪威尼斯居民的生活,此一設計卻遭威尼斯政府否決,最後奧地利在界線處打一個大叉,諷刺卻真實反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與居民之間的尷尬。 圖/記者陳宛茜攝影
奧地利原本設計讓國家館的一角和比鄰的威尼斯社區相通,好讓訪客有機會探訪威尼斯居民的生活,此一設計卻遭威尼斯政府否決,最後奧地利在界線處打一個大叉,諷刺卻真實反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與居民之間的尷尬。 圖/記者陳宛茜攝影

英國館「Dancing Before the Moon」以影片為展場主題。 圖/記者陳宛茜攝影
英國館「Dancing Before the Moon」以影片為展場主題。 圖/記者陳宛茜攝影

法國館現場演出一場場的變裝皇后脫口秀,質疑性別、國族、種族等認同議題。 圖/記者陳宛茜攝影
法國館現場演出一場場的變裝皇后脫口秀,質疑性別、國族、種族等認同議題。 圖/記者陳宛茜攝影

比利時國家館用一件大型地毯(其實是一種新挖掘的土壤製成的可分解地板)完成展覽。 圖/記者陳宛茜攝影
比利時國家館用一件大型地毯(其實是一種新挖掘的土壤製成的可分解地板)完成展覽。 圖/記者陳宛茜攝影

在減碳風潮之下,過去國家館常見的實體展覽手冊、「宣揚國威」的提袋幾乎消失,改以提供QR CODE讓媒體掃描下載電子檔。

相較之下,華人世界的香港館、中國館與台灣館,還維持「老派」的建築展模式—以建築模型為主、發送實體展覽手冊與提袋。

台灣另一個同步在威尼斯展出的「循環茶事」,其展覽思維更和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呈現的趨勢更是背道而馳—從台灣千里迢迢運來木材,以1:1比例打造茶屋;宣稱要展現台灣的「循環經濟」,卻未計算這種展覽模式造成的碳足跡有多驚人。

此刻在威尼斯展出的「循環茶事」,從台灣千里迢迢運來木材,以1:1打造一間茶屋。 圖/記者陳宛茜攝影
此刻在威尼斯展出的「循環茶事」,從台灣千里迢迢運來木材,以1:1打造一間茶屋。 圖/記者陳宛茜攝影

中國館以「更新共生」為主題。 圖/記者陳宛茜攝影
中國館以「更新共生」為主題。 圖/記者陳宛茜攝影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塔塔加三山新科技!登山步道裝流量計數器 幫助掌握園區人流、優化管理

塔塔加三山新科技!登山步道裝流量計數器 幫助掌握園區人流、優化管理

百年傳統技藝「剖香腳」再現!現場展演手工製香 希望吸引年輕世代關注

百年傳統技藝「剖香腳」再現!現場展演手工製香 希望吸引年輕世代關注

厲害鼠!非洲巨鼠「掃雷」刷新金氏世界紀錄 3年多嗅出109顆地雷

厲害鼠!非洲巨鼠「掃雷」刷新金氏世界紀錄 3年多嗅出109顆地雷

小琉球要有紅綠燈了!全島第一支交通號誌 民眾看法卻兩極

小琉球要有紅綠燈了!全島第一支交通號誌 民眾看法卻兩極

最新文章

反制川普關稅?中國宣布管制稀土 美、歐離岸風機將陷入供應鏈瓶頸

反制川普關稅?中國宣布管制稀土 美、歐離岸風機將陷入供應鏈瓶頸

將申請文化遺產!捷克啤酒文化正受衝擊...為了省錢大家不進酒吧消費

將申請文化遺產!捷克啤酒文化正受衝擊...為了省錢大家不進酒吧消費

金盆洗手?激進環保團體宣布不再破壞美術品、預告「4月做完最後一票」

金盆洗手?激進環保團體宣布不再破壞美術品、預告「4月做完最後一票」

2024年度福島核處理水排放完畢...總量約5萬4600公噸

2024年度福島核處理水排放完畢...總量約5萬4600公噸

全球首個商業碳封存服務!挪威「北極光」將擴大規模、每年封存500萬噸CO₂

全球首個商業碳封存服務!挪威「北極光」將擴大規模、每年封存500萬噸CO₂

英國鋼鐵時代落幕...川普關稅推倒最後2座煉鋼高爐

英國鋼鐵時代落幕...川普關稅推倒最後2座煉鋼高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