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二氧化碳封在貝殼裡」-科學家跟海借空間

由於海洋和大氣是處於平衡狀態,如果從海水中取出二氧化碳,海洋便會再從空氣中吸收更多二氧化碳。 圖/unplush
由於海洋和大氣是處於平衡狀態,如果從海水中取出二氧化碳,海洋便會再從空氣中吸收更多二氧化碳。 圖/unplush

即便再生能源和零排放交通工具已經增加,全球經濟也在緩慢地脫碳(decarbonize),想解決氣候變遷的問題,我們可能還是得從大氣中消除大量的二氧化碳。據估計,在本世紀中還需消除約100億公噸的二氧化碳。

欲降低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造成溫室效應,不少新創公司認為,設計機器直接捕捉空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是有效的解決之道、也有些人傾向造林;而洛杉磯加州大學的科學家,則在貝殼身上得到靈感。

「當我們持續在思考,有什麼最佳的方法能夠捕捉二氧化碳,我們想到了貝殼的形成。」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工學院(UCLA Samueli School of Engineering)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副教授Dante Simonetti表示。貝類形成過程,碳酸離子產生碳酸鈣,透過光合與鈣化作用,可將二氧化碳封存於貝殼中。

從貝殼中獲得靈感後,Simonetti與團隊便著手研究,如何運用這個原理,影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由於海洋和大氣是處於平衡狀態,如果從海水中取出二氧化碳,海洋便會再從空氣中吸收更多二氧化碳。

於是,科學家們便研發一項技術,將海水抽入機器後,通過濾網得到電荷,促使化學作用產生,將溶於海水中的二氧化碳與水中的鈣離子和鎂離子結合,形成石灰岩和菱鎂礦(magnesite)——這些礦物質基本上就是磨碎後的貝殼,可以放置於陸地或海洋中。經機器抽取的海水也能再度排回海洋。

加州大學科學家從貝殼中獲得靈感研發新技術。 圖/UCLA Newsroom
加州大學科學家從貝殼中獲得靈感研發新技術。 圖/UCLA Newsroom

這項技術相較其他碳移除(carbon-removal)技術的優勢在於,二氧化碳在海水中高於空氣中含量150倍。「若是直接從空氣中收集,需要耗費大量能源將二氧化碳從空氣中取出,並濃縮成能夠被儲存的形式。」 Simonetti表示,同樣是收集二氧化碳,運用這項新技術會比從空氣收集的花費少,因為不需要耗費大量能源。同時,這個方法也會製造出一項副產品——氫氣,將有助於設備的運作,也能被作為燃料賣出。

如果是從發電廠的煙囪進行碳捕捉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對於捕捉到的二氧化碳處理方式多為注入地層儲存、或製成燃料與其他商品,前者有外洩風險、後者則仍會被燃燒或焚毀、釋放二氧化碳。而洛杉磯加州大學的科學家所研發的新技術,則能將二氧化碳以礦物質的形態封存,免除上述的風險。

Simonetti說:「如果是從空氣中直接捕獲二氧化碳,得到的是還需要壓縮的氣體。除此之外不論是儲存在地底或是其他的隔離狀態,還需要儲存空間,存入地層的過程也需要消耗能源。接下來還需要持續監控氣體是否外漏。我們的處理方式不需要面臨這些麻煩。」

科技公司「Stripe」在兩年前開始為碳清除提供資金,以替代典型的碳補償,近期他們宣布將與洛杉磯加州大學的科學家們合作,以這項技術創立一家名為「Seachange」的公司。他們的目標,是將此技術從實驗室轉移到演示場地,讓科學家能獲得實際的性能數據。他們也會跟其他專家合作,以確保不會對海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這項科技開始推出後,會需要大規模進行,將需要建置約兩千台的裝置,才能達成一年捕捉100億公噸二氧化碳的目標。

本文轉載自《社企流》(原文標題:洛杉磯科學家從「貝殼」中獲靈感,攜手科技公司盼除百億碳排)。

參考資料

Carbon Removal(American University)

This carbon-capture tech removes CO2 from the ocean by making seashells(Fast Company)

藻貝類減碳 符合自然(成功大學能源科技與策略研究中心)

什麼是碳捕捉與封存技術?碳捕集技術的主要形式?(環境資訊中心)

延伸閱讀

>>抗暖的最好隊友! 讓鯨生存...等於長出20億棵成樹

>>新研究發現:牛胃中微生物可以分解塑膠

>>目標 2050 年達淨零排放,我們要做足哪些準備?國際能源總署揭 3 大關鍵

>>「氣候變遷致命程度與新冠病毒相當」比爾蓋茲籲:能建立零碳產業的國家,將領導全球經濟

>> 展開永續生活的第一步——認識 SDG 13,採取對地球更好的氣候行動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全球最老落羽杉在北美!一窺在濕地生活超過2千年的凍齡秘訣

全球最老落羽杉在北美!一窺在濕地生活超過2千年的凍齡秘訣

防範下一次疫情!WHO通過全球防疫「大流行公約」 美國卻表明不會奉陪

防範下一次疫情!WHO通過全球防疫「大流行公約」 美國卻表明不會奉陪

台灣首支再生瓶裝茶!含30% rPET 為塑膠回收找出路

台灣首支再生瓶裝茶!含30% rPET 為塑膠回收找出路

別再靠近了!台灣特有種「台灣魔芋」獨特魅力成危機 違者將開罰

別再靠近了!台灣特有種「台灣魔芋」獨特魅力成危機 違者將開罰

最新文章

環保與食安都要顧!里仁用生質包材革新 「重塑」消費新模式

環保與食安都要顧!里仁用生質包材革新 「重塑」消費新模式

務農不用再彎腰了!農改場研發「坐著種田」機械化裝置 高效率、省時又省力

務農不用再彎腰了!農改場研發「坐著種田」機械化裝置 高效率、省時又省力

在兩輪之間踩出ESG!捷安特創辦人耗時9年 推廣台灣自行車文化

在兩輪之間踩出ESG!捷安特創辦人耗時9年 推廣台灣自行車文化

沒有羽絨的羽絨衣!義大利紡織品牌用生態設計 打破傳統高碳排製程

沒有羽絨的羽絨衣!義大利紡織品牌用生態設計 打破傳統高碳排製程

告別每年120億個垃圾!能重複使用的生理用品 成減碳新選擇

告別每年120億個垃圾!能重複使用的生理用品 成減碳新選擇

小硬幣其實都在許願池裡?立陶宛跟進淘汰1、2歐分錢幣 不只省錢也環保

小硬幣其實都在許願池裡?立陶宛跟進淘汰1、2歐分錢幣 不只省錢也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