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漁船長變獵人,出海捕回「470噸」海廢垃圾
你有聽過,未來有一天,海裡的垃圾將比魚還多嗎?這可不是危言聳聽,這幾年許多地方的漁船漸漸發現,魚越來越少,進網的垃圾卻是越來越多。
海洋垃圾越來越多,不只是讓魚變少了,垃圾還會影響船隻的航行、安全跟維護。在蘇格蘭,有86%的漁船因為海洋垃圾的影響,行船受到限制;82%的漁船受到海洋垃圾汙染,而95%的漁網被海底雜物纏繞。另外,螺旋槳纏繞海廢與排氣管堵塞等事故也很常見,平均每艘船每年都有一次纏繞或排氣管堵住的意外發生。
你可能無法相信,在蘇格蘭,光是修理海洋垃圾絞住網具,漁民平均每年就要花上40萬台幣。另外,漁民每個禮拜大約花2小時,把垃圾從漁網拿出來跟清理。這還不包括垃圾上岸後,漁民還得另外付一筆費用,才能讓垃圾處理的業者把海廢送進掩埋場,雖然垃圾不是自己產生的,卻要額外負擔每噸垃圾近4000元台幣的處理費。
出海撈垃圾:從漁民開始做起
海洋垃圾造成這麼嚴重的影響,歐盟中長期致力減少海洋汙染的跨政府組織KIMO,2002年起就用試辦方式,陸續在荷蘭、丹麥、英國、瑞典等地,招募願意加入的漁民,一同參與「漁撈垃圾(Fishing for litter)」的計畫。
漁民仍舊照常出海捕魚,而在作業期間,KIMO發給願意參與的漁船一個大袋子(太空包),用來收集漁民從海裡打撈上來時,卡在漁網中的塑膠、幽靈網具和其他雜物。有的拖網船就把太空包放在船艙內,當漁獲從絞車帶上船時,漁民一面理魚,一面把垃圾一一挑起,扔進太空包裡。
漁船進入港口後,卸下垃圾袋倒入港口的收集箱內。廢棄物處理的業者定期收回收集箱的垃圾,分類並進行分析,然後將垃圾回收或在陸地上處置。所有參與的漁民都是志工,他們每天出海時,就順便替海洋大掃除。2016至2017年,7個歐盟國家共844艘船參與,打撈海洋垃圾共計470噸。
470噸是什麼概念?簡單說大概是一台波音747飛機,或是3隻藍鯨的重量。如果,有艘船每天專門出海「獵捕」垃圾,那會是什麼樣子?
漁撈長變身垃圾獵人
法國西南方、位於法西交界的小漁村聖讓德呂(Saint Jean-de-Luz),有一艘小漁船Itsas Belarra就趁著漁船在等待捕海帶的淡季,在比斯開灣(Bay of Biscay)專門尋找海上垃圾漂浮帶。
垃圾漂浮帶是什麼?在船長的幫助下,研究團隊發現大部分的海洋垃圾帶長約一公里,平均累積77.75公斤的垃圾。以垃圾漂浮帶出現的數量而言,春天時出現的漂浮帶是夏天的三倍,春天出現的漂浮帶垃圾也比夏天稍多。
塑膠,是垃圾帶最主要的材質。依垃圾漂浮帶蒐集到的件數來看,有71%是塑膠碎片、繩線與其他塑膠垃圾;以重量來看,漁網、破碎的網片與漁網上的浮球,占了整體垃圾重量的48%。主要的垃圾(約占總件數1/3),是漁業、航運和水產養殖相關的垃圾,推測跟比斯開灣海域是一個國際重要的漁業、養殖和航運有密切關係。
另外,研究人員將垃圾依來源,分為陸地來的、海上來的,以及無法判斷來源三種類別。不過,還是有將近44%的垃圾沒辦法直接判斷它的來源,尤其是介於2.5到50公分的塑膠碎片,因為已經破碎得太小太碎,最初物件的形式和用途已不可考。
垃圾獵人有用嗎?他們發現,只要掌握一些技巧,還真的滿有效的。從五月到九月,船長出海了68天,總共下網196次。每次視垃圾量的多寡,最多拖行60分鐘。總計收集了16.2噸的漂浮海洋垃圾。
法國從2003年就開始實施鼓勵船長參與「漁撈垃圾(Fishing for litter)」的計畫,成本換算每公斤垃圾約需花費200至320台幣。不過,只要有相關的指南能讓船長更快上手、蒐集垃圾更有效率,未來海上「獵捕」垃圾的成本可望再減少。
台灣目前也有類似概念的「環保艦隊」,累積到今年六月已有2500多艘漁船加入。雖目前多半是帶回漁船本身產生的垃圾,未來我們也期待能像歐盟漁船,除了從海裡抓魚,也能順帶幫海洋大掃除,帶回水路上的海洋垃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