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淨零減碳目標最後一片拼圖-建築能效規章將上路!
今年3月,國發會公布淨零減碳路徑圖,建築也將是台灣實現2050減碳目標重要主題,產官學民間也加緊速度,推動相關政策法規。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為進一步提升綠建築能源使用效率,在今年年初,從既有的綠建築標章體系下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簡稱BERS),期望透過這套評估和標示制度,推動建築的淨零轉型。
目前在台灣,常會看到家電用品有著節能績效等級的貼紙,鼓勵消費者購買環保產品,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推行BERS,就是將建築物當成電器產品一樣,以1~7、1+的不同等級標示能效,讓民眾可以了解公私建築整體節能狀況。
過去,一棟建築物要通過綠建築的「日常節能指標」,至少要達到20%的節能水準,而今要獲得BERS的認證,是將「日常節能指標」升級為更具體的建築能效評估,只要超過50%的節能水準更可取得最高等級1+的認證。
「這個標章制度,像彩虹一樣分級設計,讓大眾清楚他的房屋節能等級到底在哪裡,針對既有建築,如果耗能等級很差,就可以再行改善更節能的設備,這標示的好處就是,可以節能減碳省電費,還有對於房屋將來的租賃買賣,更有條件和優勢。」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郭柏巖表示。
淨零?近零?建築的永續之路
就研究綠建築多年的郭柏巖觀察,他直言,他所接觸大眾,對此標章制度多半仍處於比較無感或不甚了解,「以一般公共建築來講,大家多以造型設計、機能服務為主,不會注意到綠建築標章。
就住宅建築,除非能在電費支出上明顯有感,否則即便社區因為綠建築進行大量『綠化設計』,提升社區戶外空間的生態豐富度與景觀,但民眾可能仍不知道這與綠建築有什麼直接關連。」郭柏巖說明。
國家發展委員會,期望2030年所有公有新建建築物,都能達到建築能效1級或1+近零碳建築為目標。經常在坊間演講的郭柏巖也發現,不論是大眾或公私部門,甚或業界,大家一致都常將「淨零建築」NZB(Net Zero-energy Building)和「近零碳建築」NZEB (Nearly Zero-energy Building)搞混。
「淨零建築NZB,和近零碳建築NZEB是不同的,但至今仍有相當多的人,以為台灣所有的建築要在2050年直接達成淨零建築NZB水準,其實不然,因為再節能的建築物仍會有一定的耗電量,除非使用再生能源,將建築全年耗電量全部抵銷才能叫做NZB。」郭柏巖也懇切地表示,其實淨零建築的目標相當困難,所以各界不一定要奢求做到NZB,但可以盡最大努力,降低建築耗電達到1級或1+級的近零碳建築水準,就已經非常厲害。
台灣建築私有分散擁有 淨零先公再私以大帶小
台灣針對新建建築採用的「建築能效標示制度」,又可分為新建建築和既有建築,新建築其實只要認真做好綠建築的「日常節能指標」設計,當中包括建築外殼節能EEV、空調節能EAC與照明節能EL,基本上就可以取得不錯的建築能效等級評估。
但要讓既有建築達到近零碳目標,尤其台灣多達9成以上都是既有建築,首要之初該從何著手,讓這標章規定可真正實踐?郭柏巖則建議可從綠建築節能改善、提升建築設備效率、良好使用行為等面向著手規劃,開始節能。
為了達到零碳、減緩氣候暖化,全世界多國更積極著手進行制定能源轉型和減碳政策,以向來在全球碳排減量是模範生的英國為例,政府在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小組(TCFD,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的建議之下,強制要求經濟體系內的大公司和金融機構,在2025年之前要完成氣候變遷風險的揭露,以採取減緩氣候變遷和因應行動。
「政府可以要求各個辦公廳舍,都要做能源揭露,可先從政府公部門的辦公和服務類的建築物開始做,之後把商業類建築放進來,最後才是社會大眾的住宅大樓,用逐年循序漸進的方式,才比較不會引發民怨。同時,社會住宅或許也是政府可以提早納入評估的一環。」郭柏巖表示,經由先公後私、以大帶小的方式,讓公有建築先行試辦、再強制,之後繼續鼓勵民間企業來標示認證,更有助於社會大眾也能自發認同和參與節能減碳的行動。
現有能效評估制度不足 催生新標誌規範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的建築能效評估制度(BERS)目前只適用於海拔800公尺以下的12種建築,包括集會表演、娛樂場所、商場百貨……等「非住宅」建築。而住宅建築能效評估制度(R-BERS)則是針對新建住宅進行評估,是以整棟集合式住宅和透天住宅進行評估,並不對針對單一家庭與既有住宅進行評估。
因為一般住宅的能源使用模式,比辦公室、百貨公司等建築來得複雜,又可細分成上班族、退休家庭、單身或有無小孩的家庭…等,要將各類家庭的生活模式考量進去,未來才會考慮將既有住宅納入評估,民眾只要採用簡化的積分檢查,就可以評估自身建物的節能等級,去改善能源使用效率。」郭柏巖表示。
新建的住宅除了將該棟建築的外殼節能EEV、空調節能EAC、照明節能EL整合計算外,並配合經濟部能源局的「節能標章」政策,讓住宅裡的固定式設備,包括空調、爐臺、熱水器、電梯……,儘量朝向採用「能源效率標章」等級優良或具有節能技術的設備。
「鼓勵民眾用比較好低碳排的設備,並不是說一定要用到最頂級,比方來說,假設你用能效一級的瓦斯爐時,那麼熱水器便可以搭配二級的,只要整體達到減碳效果即可。」郭柏巖也建議相關當局可以擴大節能家電補助範圍,在目前的電冰箱、冷暖氣機、除濕機之外,把可大幅提升減碳效力的瓦斯爐台和熱水器也納入補助範圍。
從歐、美各國經驗可知,隨著建築能效標示制度上路,都對提高建築的節能或房價具有多重正面效果。
郭柏巖表示,根據美國環保署2012年研究,從2008到2011年連續採用ENERGY STAR 標示的建築物,在四年內產生節能7%的成績;歐洲執行委員會的報告(European Commission 2013)也指出,許多國家落實能源效率認證制度之後房價增加的趨勢,例如奧地利增加8%房價與4.4%的租金,在比利時的Flander 區則提升房價4.3%與租金3.2%。
建築能效標示制度,早已是國際公認最精確、最有效的國家建築能源管理工具,而台灣的BERS,更是一套可讓台灣建築能源法令,更精進更升級的計畫,郭柏巖相信,若能依此落實,必可看見建築節能的顯著成效。
【台灣綠建築標章推動沿革】
1999年 推行「綠建築標章」(綠建築7大評估指標)
2001年 政府通過「綠建築推動方案」積極推動
2002年 強制5千萬以上公有建築物必須取得「綠建築候選證書」方可申請建照
2003年 綠建築擴增為9大評估指標
2004年 綠建築開始進入分級評估(5等級評估)
2011年 擴大綠建築家族系統(BC、RS、RN、GF、EC共5類評估版本)
2017年 加入綠建築境外版(共6種評估版本)泰國台商取得第一棟海外綠建築
2019年 更新日常節能指標EL、EAC、再生能源等內容,以對接未來建築能效的需求
2022年 加入「建築能源效率」評估系統,作為綠建築評估的一環
延伸閱讀
>>建築也能與自然循環共享!九典建築「借風」打造永續低碳建築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填寫【倡議+】夥伴媒合表單,找尋夥伴:https://bit.ly/3EeMvVi
聽說【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