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魚」教授曾晴賢-花40年幫魚蓋一條回家路

2020/09/07 郭逸君

0
圖/pexels

魚兒向上游,不再是一則勵志的寓言故事。清華大學生科系教授曾晴賢花了40年,就是想替魚兒造一條可以游回家的路。

河海洄游生物每到繁殖、生長季節,就會進行長距離上溯或是降海回到海中。然而,人類基於儲水、防洪等需要大興水利工程、攔水建壩,阻斷了魚兒上溯的路。任憑魚兒怎麼力爭上游、奮力跳躍,銀白色魚體也躍不過聳立的大水壩,常年研究淡水魚生態的清華大學生科系教授曾晴賢,見了十分不忍:「小魚兒跳啊跳,看了以後,你怎能不伸出援手,去幫助牠們呢?」

過去興堤築堰,工程設計思維多只以人類的角度去設計,對水文、土壤、生物等環境因素缺少關注,泥水工程建造的同時,難免對生態造成不可逆的破壞。為了協助洄游生物越過壩體,順利回到上游繁殖,曾晴賢一股腦兒栽進生態廊道的設計規劃工作,「就像房子裡的樓梯,魚道就是協助魚兒可以越過水壩。」

0
由曾晴賢設計規劃的隆恩堰魚道。 圖/曾晴賢提供

生物學家築魚道 多為魚想一想

曾晴賢研究魚類生態40年,自嘲是一名資深「摸魚」教授,還打趣地說:「雖然我只會摸魚,學校也沒有把我炒魷魚!」他的專長是魚類分類學,並以台灣特有魚種纓口台鰍為研究對象,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完成魚類粒線體基因組定序的學者。時值養鰻產業興盛,市場常有低價鰻苗混充高價日本鰻,曾晴賢也曾運用基因定序技術,協助漁民辨別鰻苗真假。

生物學家的辦公室在河溪水道上,田野調查與搜集樣本過程中,曾晴賢著迷於觀察水下生物,製作多支影片介紹台灣溪流生態,也有感攔河堰、水庫、護岸工程等人為整建,摧毀了生物棲地、阻斷洄游生物上溯的水路、影響溪流的水位流速,甚至改變了水系分佈位置,「我喜歡魚、也應該要保護魚,不能只靠別人來做,我要自己學魚道知識!」

0
曾晴賢研究魚類生態40餘年。 圖/曾晴賢提供

然而「生物」與「工程」分屬兩個截然不同的專業領域,魚道設計要做到友善環境的生態工法,工程就必須考量複雜的生物特性。台灣河溪生態豐富,不同的地理位置、水域,魚種也不盡相同,不同魚種的魚體大小、游水速度、跳躍能力也都不同,這些都得納入魚道設計思維。

曾晴賢向日本知名魚道專家中村俊六請益,在既有的生物學知識基礎下,學習流體力學、測量學等工程專業,作為一名生物學家,學著講工程語言:「生物參數要轉換成工程參數,從魚的角度去設計,我熟悉魚類習性,從魚的想法來協助工程,就能做出真正能幫到魚兒的生態廊道。」

一個成功的魚道,首先要能有效吸引魚兒找到魚道入口,在魚道本體內快速上溯,並成功游出,確認魚種習性、前期生態調查,都是魚道能否成功的至要關鍵,國內外包括大甲溪馬鞍壩、新竹頭前溪的隆恩堰等地,從南到北許多水壩河堰附設的魚道,都有曾晴賢規劃設計的足跡。

生態友善工法 讓河溪生態活起來

孩提時期天然、未經人為整治的河道已不復見,曾晴賢感嘆地說:「河川、溪水不是無窮的資源,不能毫無限制的摧殘」,他最期待的,是營造一個不需要魚道建設的河溪生態環境,減少人為工程,以原始山川水景為美,社區民眾一同守望護魚,形成生態公園,下一步還能發展生態旅遊。

0
曾晴賢帶領社區民眾一同保育圓吻鯝。 圖/曾晴賢提供

近幾年曾晴賢常往宜蘭跑,協助礁溪龍潭湖的圓吻鯝產卵洄游保護的棲地營造,和社區民眾一起進行生態保育工作,今年也架設起試驗性質的管狀魚道,曾晴賢於夜中記錄圓吻鯝於PVC管道內努力溯游,「這是讓人感動的時刻,也希望研究成果對改善台灣水環境,協助保護珍貴的河溪生態。」

只要時間可以配合,曾晴賢從不吝於分享這些年研究魚類生態、河溪生態工法的心得,在一次演講結束後,一位曾參與台灣多項水利工程興建的聽眾,懊惱的和曾晴賢說:「如果早點知道這些知識,或許就會知道保護環境的河川工程並不難!」

這或許是為什麼曾晴賢今年已達65歲退休年紀,卻仍未止步。作為少數同時研究淡水魚類,又了解河道工程的跨領域專家,他希望領著更多的學生、志工、社區團體一同護魚,讓魚兒成群上溯的生態盛景重返河溪,「小魚兒力爭上游是百看不厭,很勵志,這也是魚教導我的事。」

延伸閱讀

>>餐桌的永續革命!下波端上桌的會是「植物魚肉」?

>>歐洲漁船長變獵人,出海捕回「470噸」海廢垃圾

>>誰是塑膠元凶?中學生當偵探,追蹤河邊垃圾誰丟的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2023年全台海岸廢棄物約940噸,但海底垃圾的數量多寡? 圖/shutters...

農廢為何沉入海?海大團隊與阿洋船長合作 尋找海洋農廢源頭

2024/04/17
森林扮演重要的減碳角色。 圖/shutterstock

環境部再審「森林碳匯」草案 森林面積與火災碳排納入討論

2024/04/17
花蓮縣卓溪鄉近年台灣黑熊出沒頻繁。台灣黑熊示意圖。 圖/林務局提供

布農文化「獵捕黑熊」是禁忌 頭目:不會用獵具傷害黑熊

2024/04/17
圖為兒少性侵案示意圖。 圖/ingimage

西班牙調查:兒少性侵案4成與網路有關 受害者9%曾試圖自殺

2024/04/17
入冬至今氣候異常,2月出現高溫,中南部荔枝、龍眼樹無法順利開花結果,收成量大減。...

氣溫忽冷忽熱 嘉義荔枝收成量剩3成

2024/04/16
MSCI永續發展中最新研究顯示,全球電力企業成為焦點。 圖/Shuttersto...

COP28目標能達成嗎?MSCI報告:電力企業減碳是關鍵

2024/04/16

最新文章

生態插畫家李政霖曾參與出版《臺灣野鳥手繪圖鑑》,現則醉心鑽研淡水魚生態。 圖/張...

走遍山林和水域,生態插畫家李政霖用畫筆上自然課

2024/04/02
將修復式正義引進校園 透過對話解決人際衝突。 圖/張皓婷攝影

霸凌的另一種解方「修復式正義」-橄欖枝中心林育聖相信對談的力量

2024/03/28
福安國中校長施俞旭透過各式活動,一步步帶領學生們打造友善校園、遠離霸凌。 圖/張...

不說教、打罵也能防制校園霸凌 福安國中校長施俞旭撕「流氓學校」標籤

2024/03/15
兒福聯盟執行長白麗芳投入兒少服務30餘年,她認為處罰不是解決校園霸凌問題的唯一方...

教孩子「沒有一定要喜歡所有人,但接納不同」兒盟白麗芳談霸凌

2024/03/05
由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汪兆謙領軍的阮劇團,是一群對戲劇充滿熱忱的嘉義返鄉青年組成,自...

從被質疑到本土語言貢獻獎 阮劇團為何用台語翻轉經典?

2024/02/29
「台灣台語路協會」理事長董力玄是3個孩子的母親,從孩子嬰兒時期開始,就只用台語向...

長輩患「越頭症」、小孩怕沒朋友...台語共學團串起台灣母語孤島

2024/02/2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