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摸魚」教授曾晴賢-花40年幫魚蓋一條回家路

2020/09/07 郭逸君

 圖/pexels
圖/pexels

魚兒向上游,不再是一則勵志的寓言故事。清華大學生科系教授曾晴賢花了40年,就是想替魚兒造一條可以游回家的路。

河海洄游生物每到繁殖、生長季節,就會進行長距離上溯或是降海回到海中。然而,人類基於儲水、防洪等需要大興水利工程、攔水建壩,阻斷了魚兒上溯的路。任憑魚兒怎麼力爭上游、奮力跳躍,銀白色魚體也躍不過聳立的大水壩,常年研究淡水魚生態的清華大學生科系教授曾晴賢,見了十分不忍:「小魚兒跳啊跳,看了以後,你怎能不伸出援手,去幫助牠們呢?」

過去興堤築堰,工程設計思維多只以人類的角度去設計,對水文、土壤、生物等環境因素缺少關注,泥水工程建造的同時,難免對生態造成不可逆的破壞。為了協助洄游生物越過壩體,順利回到上游繁殖,曾晴賢一股腦兒栽進生態廊道的設計規劃工作,「就像房子裡的樓梯,魚道就是協助魚兒可以越過水壩。」

由曾晴賢設計規劃的隆恩堰魚道。 圖/曾晴賢提供
由曾晴賢設計規劃的隆恩堰魚道。 圖/曾晴賢提供

生物學家築魚道 多為魚想一想

曾晴賢研究魚類生態40年,自嘲是一名資深「摸魚」教授,還打趣地說:「雖然我只會摸魚,學校也沒有把我炒魷魚!」他的專長是魚類分類學,並以台灣特有魚種纓口台鰍為研究對象,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完成魚類粒線體基因組定序的學者。時值養鰻產業興盛,市場常有低價鰻苗混充高價日本鰻,曾晴賢也曾運用基因定序技術,協助漁民辨別鰻苗真假。

生物學家的辦公室在河溪水道上,田野調查與搜集樣本過程中,曾晴賢著迷於觀察水下生物,製作多支影片介紹台灣溪流生態,也有感攔河堰、水庫、護岸工程等人為整建,摧毀了生物棲地、阻斷洄游生物上溯的水路、影響溪流的水位流速,甚至改變了水系分佈位置,「我喜歡魚、也應該要保護魚,不能只靠別人來做,我要自己學魚道知識!」

曾晴賢研究魚類生態40餘年。 圖/曾晴賢提供
曾晴賢研究魚類生態40餘年。 圖/曾晴賢提供

然而「生物」與「工程」分屬兩個截然不同的專業領域,魚道設計要做到友善環境的生態工法,工程就必須考量複雜的生物特性。台灣河溪生態豐富,不同的地理位置、水域,魚種也不盡相同,不同魚種的魚體大小、游水速度、跳躍能力也都不同,這些都得納入魚道設計思維。

曾晴賢向日本知名魚道專家中村俊六請益,在既有的生物學知識基礎下,學習流體力學、測量學等工程專業,作為一名生物學家,學著講工程語言:「生物參數要轉換成工程參數,從魚的角度去設計,我熟悉魚類習性,從魚的想法來協助工程,就能做出真正能幫到魚兒的生態廊道。」

一個成功的魚道,首先要能有效吸引魚兒找到魚道入口,在魚道本體內快速上溯,並成功游出,確認魚種習性、前期生態調查,都是魚道能否成功的至要關鍵,國內外包括大甲溪馬鞍壩、新竹頭前溪的隆恩堰等地,從南到北許多水壩河堰附設的魚道,都有曾晴賢規劃設計的足跡。

生態友善工法 讓河溪生態活起來

孩提時期天然、未經人為整治的河道已不復見,曾晴賢感嘆地說:「河川、溪水不是無窮的資源,不能毫無限制的摧殘」,他最期待的,是營造一個不需要魚道建設的河溪生態環境,減少人為工程,以原始山川水景為美,社區民眾一同守望護魚,形成生態公園,下一步還能發展生態旅遊。

曾晴賢帶領社區民眾一同保育圓吻鯝。 圖/曾晴賢提供
曾晴賢帶領社區民眾一同保育圓吻鯝。 圖/曾晴賢提供

近幾年曾晴賢常往宜蘭跑,協助礁溪龍潭湖的圓吻鯝產卵洄游保護的棲地營造,和社區民眾一起進行生態保育工作,今年也架設起試驗性質的管狀魚道,曾晴賢於夜中記錄圓吻鯝於PVC管道內努力溯游,「這是讓人感動的時刻,也希望研究成果對改善台灣水環境,協助保護珍貴的河溪生態。」

只要時間可以配合,曾晴賢從不吝於分享這些年研究魚類生態、河溪生態工法的心得,在一次演講結束後,一位曾參與台灣多項水利工程興建的聽眾,懊惱的和曾晴賢說:「如果早點知道這些知識,或許就會知道保護環境的河川工程並不難!」

這或許是為什麼曾晴賢今年已達65歲退休年紀,卻仍未止步。作為少數同時研究淡水魚類,又了解河道工程的跨領域專家,他希望領著更多的學生、志工、社區團體一同護魚,讓魚兒成群上溯的生態盛景重返河溪,「小魚兒力爭上游是百看不厭,很勵志,這也是魚教導我的事。」

延伸閱讀

>>餐桌的永續革命!下波端上桌的會是「植物魚肉」?

>>歐洲漁船長變獵人,出海捕回「470噸」海廢垃圾

>>誰是塑膠元凶?中學生當偵探,追蹤河邊垃圾誰丟的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圖/pexels

【倡議圈活動】淨零減碳 x 綠能創新 x 影響力投資

2023/03/31
圖/Skills for U 社團法人國際技能發展協會 提供

【倡議圈活動】《青春路上》斜槓世代的探尋所 — 技職國手X新北青年政策開箱

2023/03/30
圖/慈濟基金會 提供

【倡議圈活動】你也想讓社會與環境變得更美好嗎? 「共同成長,自我實現」歡迎加入熱青年的行列

2023/03/30
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在名間鄉松柏街種植山櫻花樹苗,打造山櫻花秘境,為松柏嶺營造更...

號召居民一起種山櫻花 參山處建造賞花櫻木秘境!

2023/03/30
台北市近年積極推動「綠色殯葬」。圖為富德落羽之丘樹葬區。 圖/北市民政局提供

響應「綠色殯葬」台北市環保葬參與人數突破4萬

2023/03/30
芝加哥著名地標。 圖片來源:Sawyer Bengtson/Unsplash

快跟上!「城市氣候當責」的時代來臨

2023/03/30

最新文章

微光盒子透過帶孩子們四處到咖啡廳、電視台參訪,來引導孩子做職涯規劃。圖為團隊與孩...

不愛唸書的「壞孩子」 前進安康社區為弱勢兒少點亮微光

2023/03/29
現為台北市第9屆兒少代表、國教署第4屆青少年諮詢會委員的黃佩琪,成長歷程布滿荊棘...

如果可以變好,為什麼會想當壞人?黃佩琪用荊棘生命勇敢和體制對話

2023/03/20
逆風劇團創辦人成瑋盛。 圖/張皓婷攝影

接住迷途中的青春生命-逆風劇團成瑋盛撕下「壞孩子」的標籤

2023/03/01
胖胖樹王瑞閔與他的小小熱帶雨林植物園。 圖/王瑞閔提供

打造熱帶雨林的快樂天堂-「胖胖樹」王瑞閔賺錢幫植物找家

2023/02/15
喝起來完全不像野草做的椿萱野茶,有著相當甘甜的茶感,主要香氣以堅果調性為主,成分...

現代野草生活/野草也能製作抹醬、巧克力!三玉號讓「吃草」很有趣

2023/02/08
EMBERS主廚郭庭瑋期盼透過每一道料理的食材選擇,打造台灣未來的永續樣貌。 圖...

用食材訴說土地與文化-EMBERS 郭庭瑋:做台灣味,是因為希望台灣長成那個樣子!

2023/01/31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