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嫁妝一牛車」 菁寮無米樂重現農村傳統文化

2019/02/15 生命力新聞

【記者蔡尚秦、沈念慈/台南市報導】

位在台南市後壁區的菁寮社區,環顧四周都是稻田、農村景象,看似偏僻鄉下的農村,但在社區內卻別有天地,有各式各樣的農村活動,像是彩繪斗笠、藍染、綁稻草人、吃割稻飯,甚至重現早期台南知名的婚嫁習俗「嫁妝一牛車」,讓民眾到此享受純樸的農村生活,親自體驗了農村文化。

無米樂農村文化資產的守護跟活化

在清領時期的菁寮是經商必經要道,往北通往嘉義,往西連接鹽水區,再加上當時居民大量生產一種染料「青仔」,作為藍染的材料,賣給清朝官員、讀書人,因此菁寮成為南北交通動線與生活重心位置。本來就有發展的菁寮社區,當時的舊商道舊官道、商業林立人潮點,但日治以後,隨著附近交通建設興起,菁寮交通運輸路線的重要性隨之降低,商圈也漸漸沒落5、60年。

遊客做DIY彩繪斗笠。攝影/沈念慈
遊客做DIY彩繪斗笠。攝影/沈念慈

然而菁寮仍保留農村沒落前的文化,在1998年,當地居民自主性的發展,開始推廣社區營造。當時還在台北工作的社區規劃師黃永全,看到紀錄片《無米樂》中的演員皆是自己故鄉的鄰居長者及爸爸,為了守護家鄉的農田,以低收入辛苦地耕作,50歲的他決定返鄉,改善菁寮農村環境。

雖然聚落繁榮景象不在,但百年景物依舊,老年人的生活智慧與文化記憶和傳統老技術猶存。因此黃永全著手挖掘記錄在地老農民生活文化的珍貴資料、成立文史資料庫,保留當時藍染技術發展觀光,結合農村當地資產,並修護老舊三合院文化古蹟景觀,建立農村生活體驗特色民宿。

重現昔日婚嫁一景 嫁妝一牛車

菁寮老街是早期最熱鬧的商店街,帶動後壁鄉發展的源頭,當時設立許多高經濟能力的店舖,如嫁妝街、菁寮戲院、酒家、家具店、布行、自轉車店、漢藥店等。而在幾年前政府補助計畫案中,社區再次展現台南傳統嫁女兒的文化資產,「嫁妝一牛車」活動景物。

至今仍有60到93年歷史的嫁妝老店林立,加入老人家親切招呼的人情味,黃永全說,猶如自己親人一般的讓人又愛又感動,也印證了一句「老人家的老玩藝,反而是年輕人的新玩藝」,讓大家好奇想來探索及想親身體驗,這就可以將台南嫁妝一牛車的歷史,在菁寮老街由鄉親與遊客同歡樂的景像重現,加深遊客來菁寮老街無米樂社區的文化印記。

嫁妝一牛車活動。圖/黃永全提供
嫁妝一牛車活動。圖/黃永全提供

電視節目甚至來此拍攝「嫁妝一牛車」的活動,雖然現今政府不再補助,黃永全仍自信滿滿地的說,「政府沒有補助,社區還是可以自己做嫁妝一牛車的活動」。

在菁寮老街上,出動牛車與原有保留的嫁妝,來此觀光的遊客,只要付500元,就能體驗。舉辦復古式的「牛車迎親」集體婚禮,讓菁寮居民重新感受昔日「牛車迎親」的古早味,並將菁寮老街的喜餅店舖、棉被店、手表店、腳踏車店、西裝店等重新活絡起來,凸顯菁寮老街是台灣僅存的嫁妝文化街。

自己的農村自己救 喚醒農村意識

黃永全積極舉辦活動,結合當地產業觀光,讓遊客進入到村落,做導覽和一日、兩日遊的活動,包含動手DIY彩繪斗笠、綁稻草人、藍染、吃割稻飯、插秧、除草、認識稻田等等。他說,「要救觀光,就是讓觀光客進到農村裡」,只要有遊覽車進到社區,老人家們就會走出家門,看看遊客在社區內的活動,也不時關心黃永全,「今天帶團進來有沒有收入」,使老人家之間的感情更緊密。

另外菁寮文化美食佳餚風味餐--割稻飯,本來是早期農事手工時代,居民拿來當作感謝鄰居好友來幫忙的家常菜,現今能當作農村文化觀光的美食發展,帶來許許多多的遊客來社區採購農特產品及伴手禮,真是不可思議,農婦媽媽將割稻飯挑擔出來時,得到遊客好多的讚賞,輪流合照,讓農婦媽媽笑的合不攏嘴。

不僅以觀光來維持經濟來源,黃永全也推廣做文創,讓年輕人返鄉設計屬於自己家鄉的台客包;同時也經營網路行銷,讓外地的觀光客不用到菁寮社區也能買到第四屆台灣全國稻米品質競賽冠軍得主崑濱伯的冠軍米;在社區內的菁寮國小,黃永全自掏腰包請老師幫孩子上課。他認為自己的故鄉只要有人願意去經營,就會有機會,透過多方面的特色發展,期望在未來的無米樂社區仍能繼續薪傳下去。

社區人力短缺 期盼返鄉回流青年人

菁寮社區面對的最大困難就是地方人力資源不足,黃永全揶揄地說,「這裡鬼都比人多,年輕人結婚的鞭炮聲已被老人的誦經聲取代」,若只有死亡沒有出生,年輕人也不回鄉,就無法找到發展社區文化背景並延續傳承的人,那麼在30年後農村馬上變荒涼。

菁寮老街一景。攝影/沈念慈
菁寮老街一景。攝影/沈念慈

57歲的黃永全仍為社區付出很多心力,甚至常常熬夜看社區營造的論文資料。他雖不太懂影音剪輯,仍用心將自己帶的社區導覽拍成影片,上傳到影音平台,他也自己架設部落格,興奮地拿出電腦秀出各大報紙刊登的菁寮新聞。透過網路議題的散發和傳播,提高新聞點閱率,期盼的是離鄉遊子能夠返鄉,讓菁寮社區文化流傳下去,老人家在晚年可以過得幸福快樂,最終希望能夠呈現萬家燈火的景象


延伸閱讀

無米樂 台灣人吃台灣稻

下鄉宜蘭 年輕人種出一片天

淨土溝村美術館 挖掘在地農村藝術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 原文標題:菁寮無米樂社區 重現農村傳統文化


揮別大政府時代,迎接大社會到來,我們都是驅動台灣進步的力量,點下圖訂閱我們

• 我要投稿:http://bit.ly/2wyDWmk

推薦閱讀

當台灣失去「地方」 如何談「創生」?

農產價格暴漲暴跌 斗南農產運銷靠資訊化管理

年產值2.5億 漁村型男返鄉打響佳冬品牌

用智慧耕作 台灣農業可向Airbnb看齊

生命力新聞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

作者文章

開平餐飲學校的一次惜食實作課程,由林峻佟主廚示範結合惜食概念的料理。 照片提供/...

吐司邊做餅乾、魚鱗也入菜!主婦聯盟推惜食教案 打造「明日惜食主廚」

2023/09/26
南湖山椒魚。 照片來源/游崇瑋,發布於臺灣生命大百科

「台灣山椒魚之父」呂光洋 78歲仍堅持為了山椒魚登上高山

2023/09/05
瑞芳高工今年的比賽陣容,左一為教練葉怡君。 照片提供/葉怡君教練

瑞芳高工揪弱勢孩打校隊!一起念書練球,攻進全國冠亞

2023/08/29
圖/freepik

浪浪樂活醫療室-零撲殺浪浪,靠義診培育獸醫人才

2023/08/22
老同學們一同出門踏青。 圖/擷取自老同學日間照顧中心臉書官網

7旬長輩「新生報到」老同學中心-上課延緩失能!

2023/08/14
芒草心提供無家者一個友善且溫暖的住宿環境。 照片提供/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無家女性「馨」住所-從街頭到中繼站,再重返社會

2023/08/04

最新文章

面對動物保護及動物福利議題,陳玉敏強調,感性和理性的平衡非常重要,兩者相輔相成,...

解放母雞也能吃好蛋!動物社會研究會陳玉敏為動物爭福利

2023/10/01
吳淑美和兒女在2021年加入小螞蟻教育關懷協會的團隊。 圖/吳淑美提供

為什麼事發當下不說?小螞蟻教育關懷協會教兒童認識「不舒服的時刻」

2023/09/28
陳蔚爾渴求有一天,這個世界不再需要這麼多的眼淚和勇氣才能好好過下去,可以回歸平靜...

MeToo 事件是集體創傷 導演陳蔚爾勇敢發聲

2023/09/20
圖/女人迷提供

女人迷張瑋軒:企業落實多元共融DEI理念,別讓受害者一個人

2023/09/01
陳佳萱曾受邀參加歐盟中心辦理的青年之聲氣候變遷論壇。 圖/陳佳萱提供

永續青年陳佳萱-前進「缺水」帛琉,聰明「留水」

2023/08/23
在傳承的路上,以歌舞為筆,將傳統與現代交織成有血有肉的美麗篇章。 圖/古玉峰提供

古玉峰銜接傳統與現代,賽德克族青年唱自己的歌舞

2023/08/22

回應

Top